恳请关注陈历杰并设为星标★,不错过每一篇更新!

很多家长自认为自己很爱孩子,但孩子却感受不到爱,生命力也越来越萎缩,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著名教育家 蒙特梭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很多家长找我都是希望我帮助解决孩子的问题,比如:

孩子小升初,好不容易弄到了一个好中学,他却天天沉溺于网络,一打游戏就停不下来,甚至晚上整晚不睡,人也越来越憔悴,并且谎话连篇,有时家长着急直接把网线,孩子就直接威胁要跳楼,怎么办?

孩子马上要中考了,但却因为人际关系的事情不愿意去上学,觉得同学们都在孤立他,觉得自己的好意完全被误解,他觉得在学校很压抑,只能逃回家,但是在家里却天天和爸爸弄矛盾,这可怎么办?

还有孩子小学就觉得学业压力喘不过气来,感觉做不完的作业,孩子比较听话,总是觉得一定要做完,都开始有强迫症了。一旦没有做完,怎么都不肯睡,经常闹到晚上十一二点,第二天有时起不来,一听说要迟到她就不去上学了,觉得没有办法面对老师,这种完美主义的性格怎么引导?

当然,因为我是亲密关系咨询师,还有更多家长是因为孩子到了适婚年龄,但是却选择在家里躺平,不愿意交际,更不要说谈恋爱了,眼看着她这样一天天荒废自己的青春,甚至这样孤独终老,我们怎么放心?

这些问题大同小异,核心都是认为孩子出了问题,希望我帮忙医治孩子的问题,但我的答案也很直接,我说你的孩子我帮不了,因为ta没有来找我,但是因为你来找我,我可告诉你,你需要先改变你自己,只有你自己真正变了,才有可能去影响和孩子的关系,最终带来孩子的改变。

但家长往往这个时候很茫然,究竟怎样才算改变?如何才能影响孩子的改变?

这里我想用一本书的书名来回答,叫《爱与自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爱和自由》是本好书,尽管已经出版了十几年,但是今天读来还是振聋发聩。因为它击穿了养育的底层逻辑——是“爱和相信”成就了孩子,而不是各种所谓的“技巧”和“育儿术”带来的暂时改变。

正如《园丁与木匠》的作者,国际儿童学习研究泰斗艾莉森·高普尼克指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学者西蒙·斯涅克有一张图,图上有3个圈,从内到外依次是,why、how、what,最重要是“为什么”,其次才是“怎么做”,最后是“做什么”。

最中间的为什么就是核心问题,先弄清核心问题,再来看外围的问题,就如同高屋建瓴,自然水到渠成。

父母教育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的逻辑。

比如孩子早上磨蹭不愿意去学校,如果我们只关注孩子的外在表现,制定了很多规矩来应对孩子上学爱迟到,而不去分析。

孩子不愿意去学校,可能是在学校受到了冷落甚至是欺负,那就会被外表行为的改善而遮住双眼,忽视了孩子真正需要帮助的地方。

而《爱与自由》就是带我们去看清楚孩子成长与成才的底层逻辑,以及父母给予的爱与自由在其中扮演的关键作用。也是对蒙特梭利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梳理,读来很有感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意识之爱 VS 潜意识之爱

蒙特梭利强调,很多父母认为自己很爱孩子,但其实他们的爱只是停留在表面,也就是意识的层面,比如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尽量按照自己认为好的方式来给孩子提供资源。

但是他们的潜意识其实并不是爱,而是恐惧。恐惧自己担心的一切应验在孩子身上,而这一层才是真正影响孩子是否能接收到爱的关键,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从父母那里感受到的不是爱,不是允许,更不是尊重,而是指责,压力和恐惧。

书里面写了一个例子,印象深刻。作者说遇到一个学历很高的妈妈,孩子9岁,她特别能说教孩子,并且一说起来就是滔滔不绝,完全不给孩子任何说话的机会。她注意到孩子妈妈在滔滔不绝的时候,孩子在那里坐立不安和眨巴眼睛。妈妈问:“我的孩子为什么老耸肩和眨巴眼睛?”

作者问孩子:“你是不是觉得妈妈这么不断地说让你很有压力?”

孩子点点头。

作者问:“当你妈妈说完你的时候,你怎么处理你被压抑的情绪?”

孩子说:“我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就是我拿着软垫子砸,把情绪砸掉;第二个办法是我妈妈不在的时候,我在房间里喊。”

听到这里,作者感叹道:如此智慧的孩子,如此清明的孩子,几乎没有废话。但她却不得不面对任意发泄情绪的承认,而且不会放过他,这个妈妈不放过他,收拾他,老师也不放过他,收拾他。这个孩子更像妈妈的心理治疗师,是妈妈压力的倾听者。

而妈妈却一直强调自己很爱孩子。

这就是自恋的母爱,看不见孩子真实的状态和存在,爱只是停留在表面,根本无法滋养孩子。

03

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蒙特梭利提到了潜意识的爱,就是带着觉察,真正能够看见和理解孩子的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爱孩子,表现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

作者强调,爱绝不是表现在你的头脑里,而是表现在你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每个姿态,每个想法,每个意识中,它表现在你点点滴滴的生活中。

爱是一种关系,当我们连接时,是彼此的关系让我们看到了爱。

“你这个孩子怎么这样?”“这个东西你怎么又弄坏了?”

这不是爱。

相反,在孩子做错事时,你拉着孩子的手说,“妈妈爱你,但是这个事情不可以这样。”

这是爱。

如果你压力过大,情绪开始失控,也可以如实对孩子说:“妈妈现在情绪不好,妈妈需要独处,去处理自己的情绪。但妈妈的情绪和你无关,不是你的错,是因为妈妈工作的压力。”

这也是爱。因为这样真诚和尊重的表达不会破坏关系。

生命就是在这点点滴滴的生活中被造就出来的。我们需要学会很多表达爱的方式,学会在我们的生命中,和孩子每一个时刻流动着这种爱。

爱必须学会表达出来,表现在动作中,表现在跟孩子的每一个拥抱上,每一个眼神里,每一个感觉中,这种,孩子才会真正接收到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爱孩子,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如果你真的爱孩子,那就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当孩子获得爱和尊重的时候,就会将生命的大部分精力用来创造和形成自我。这个阶段独特的生命现象是,完全处在生命中,以自我为中心。这是人生命中顶顶重要的6年,或者说12年。错过这12年,再想构建自己,就很艰难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童时期生命力被压制的成年人找到我,需要改变时,会发现异常困难。

一个根本未走出自我创造的人,就永远会抱怨和仇视,抱怨是孩子的状态,仇视是无法自我创造的焦虑的外在表现。

都是领导的错,都是伴侣的问题,都是花镜的问题……这样的人永远向外归因,推卸责任,其实说到底是因为6岁以前没有得到允许和充分的成长,卡在了自我中心的自恋阶段,甚至成了巨婴。

因此,作者说人生最大的恶莫过于不让人成长。破坏孩子内在的内驱力,为成人的目的服务,就是一种犯罪。这样的教育也会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因此,父母要高度觉察我们自己是不是让孩子在按照“我”的意愿在成长。

生命的本性就是他需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思考,来行动,来成长。所以,爱孩子一定要给他充分的自由与空间去探索他自己,认识他自己,最后,成为他自己。

3.爱孩子,就关心孩子的成长

你是否关心孩子的成长?

很可能你会不假思索答道:那当然!我全身心关注他的成长,我生怕他掉队!

但你很可能误解了成长的意义。我们这里的成长是心智的成长,就像心理学经典《少有人走的路》里面说的:

少有人走的路就是一条心智成熟之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心灵地图,但是绝大多少人却在自己的某个年龄,或早或晚,拒绝再对自己的心灵地图进行任何的修订,因为他们已经停止了成长。拿着一张过时的地图,他们常常迷失,却拒绝反省,认为都是外面的错,都是自己运气不好。

只有极少数人,他们是真的勇士,选择一条不断修订自己心灵地图的心智完善与成长之路。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书里面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男孩子要去和一个外地上学的女同学见面,妈妈知道后,没有质问,只是说,“希望你能够收拾的整齐一点再去和她约会。”男孩愉快答应了,然后洗澡,换衣服,穿得很干净。

然后妈妈又说,“拿上钱,也可能你要请她吃饭。”男孩准备好就去了。回来后,和妈妈很自然分享他和女孩见面的过程。

这就是关心孩子成长。妈妈对孩子不是担忧,你会不会遇到坏人?你会不会早恋?你们会干出什么出格的事情?……而是用一份爱与信任,还有平常心来面对,引导孩子如何去体面周到与人打交道。

在这里面,妈妈给孩子做了最好的示范,什么叫尊重,什么叫信任,什么叫体谅,什么叫信任,什么叫体面,孩子通过妈妈的真实引导全明白了,他对与他人交往就会形成一种正面的看法,不需要任何的说教。

这就是真正的爱。唤醒孩子内在的感受,是孩子有崇高,有向往,有跟别人连接的愿望,更有建设性的想法。

当然,最重要,是有爱与信任,有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看见他人的能力。

愿你也能学会这份爱,并把这份爱传递给你的孩子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