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池市金城江区人民政府网 况

金城江概况

金城江区历史悠久,秦代时今金城江区境为桂林郡地,汉代时为郁林郡属地,三国时为吴国郁林郡属地。晋代先为郁林郡地,后归桂林郡。

隋朝时期,金城江区部分为始安郡属地,部分为郁林郡地,唐时隶属粤州(后更名宜州)皆为蛮地。

宋初置河池县,先属宜州,后属羁膺智州、羁膺金城州和宝积监。羁膺智州辖(今红沙一带)、富力(今拔贡一带)、智本(今凌霄、肯研一带)、兰江(今大阳,肯廷、北香一带)和平林(今板銮一带)5县,州治英罗县;羁膺金城州辖金城(老街、岜烈一带)、河池(今北香一带)和宝安(今龙马一带),州治金城县。后河池县改属羁膺智州。

宋,大观元年(1107年),在河池县境设置庭州,河池县改名怀德县,县属在河池街西一里的外韦村。大观二年(1108年),怀德县设安远寨。大观四年撤销庭州,怀德县复改河池县,隶属庆远府。

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河池县属庆远路安抚司。至元十六年,改属庆远路总管府。大德元年(1297年),隶属南丹庆远溪洞等处军民安抚司。

明朝天顺六年(1462年),河池县改为庭州,州治由外韦村迁至屏风山麓。不久,庭州复改河池县,仍属庆远府。弘治十七年(1504年)五月,升为河池州,始设流官。州治河池街。所辖县改为里。

清代金城江袭明制。河池州隶属庆远府。

民国元年(1912年)元月,河池州改为河池县,属庆远府。2年6月属柳江道。19年属宜山民团区。21年4月属柳州民团区。23年柳州民团区改称为柳州行政监督区,河池市仍属之。25年11月,属庆远行政监督区。29年改称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31年属第二行政督查区。38年属第十区。

1949年11月26日,河池县解放,属宜山专区。1952年12月9日,宜山专区属桂西僮族自治区,河池县随属之。1956年3月2日,宜山专区改为宜山地区,桂西壮族自治区改名桂西壮族自治州。1957年12月20日,仍属宜山专区。1958年7月19日,改属柳州专区。1965年5月18日隶属河池专区,1971年河池专区改为河池地区,河池县随属之。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池县,设立河池市。2002年10月,撤市设区。 [3]

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3]215号):撤销河池县,设立河池市,以原河池县的行政区域为河池市的行政区域。1996年,河池市面积2339平方千米,人口约29万人,辖3个镇、11个乡:金城江镇、六甲镇、河池镇、白土乡、东江乡、六圩乡、五圩乡、下考乡、拔贡乡、侧岭乡、九圩乡、保平乡、长老乡、三旺乡。市政府驻金城江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河池市总人口318348人。其中:金城江镇121911人,东江镇32350人,六圩镇24560人,六甲镇14051人,河池镇18213人,拔贡镇14161人,九圩镇19196人,白土乡14471人,五圩乡12595人,下考乡6414人,侧岭乡9512人,保平乡10429人,长老乡13309人,三旺乡7176人。

2002年6月1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52号):(1)撤销河池地区和县级河池市,设立地级河池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金城江区。(2)河池市设立金城江区,以原县级河池市的行政区域为金城江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江北东路。

2004年末,全区总面积2340平方千米。总人口31.0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42万人,占总人口的36.7%。辖8个镇、6个乡:金城江镇、东江镇、六圩镇、六甲镇、河池镇、拔贡镇、九圩镇、五圩镇、白土乡、下考乡、侧岭乡、保平乡、长老乡、三旺乡。共有111个行政村、33个社区。区政府驻金城江镇。

2005年6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桂政函[2005]169号)同意调整金城江区部分乡镇行政区划:撤销金城江镇,改设街道办事处,以原金城江镇的行政区域为该街道办事处的辖区;撤销下考乡,整建制并入河池镇,河池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三旺乡,整建制并入九圩镇,九圩镇政府驻地不变。调整前,全区乡镇辖区平均面积167.6平方千米,平均人口2.2万人,其中面积最小的是金城江镇,辖区面积约26平方千米,其次是三旺乡,面积110平方千米。下考乡人口最少,三旺乡次之。

全区现辖1个街道、7个镇、4个乡:金城江街道、东江镇、六圩镇、六甲镇、河池镇、拔贡镇、九圩镇、五圩镇、白土乡、侧岭乡、保平乡、长老乡。区政府驻金城江街道。

交通通讯信

头条

金城江区境内交通四通八达,黔桂铁路和国道050线、323线、210线三条西南出海大动脉贯穿全境,河池飞机场距中心城区仅30公里,宜州至金城江、六寨至金城江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金城江区东距柳州市197公里,西距贵阳市421公里,距首府南宁市270公里,是桂西北地区不可替代的交通枢纽。

公路

金城江区有国道323线穿过金宜、金水、五九、东九;国道210线穿过寨任和国道050线在境内相互贯通。

该区有国省道和高等级公路在域内的行程有206.53公里。

2000年至2005年先后完成金城江--六甲等8条95.3公里的县乡公路改造,实现了64%乡镇通油路、56.4%的行政村通公路、39.8%行政村通汽车。

到2019年底,该区内各种道路通车里程已经达到1098.75公里,其中金城江区交通局管养228.34公里,金城江公路局管养293.45公里。  

铁路

黔桂铁路和金红铁路构成金城江区的铁路运输网络,是桂西北与西南各省的铁路沟通网络,铁路在域内总里程达108.34公里,贯穿金城江区6个乡镇。

水路

金城江区境内有龙江、刁江、环江三大河流,境内里程达111.5公里,其中龙江、环江与柳江相通,构成金城江区主要的水上交通运输渠道;刁江与红水河相接,属上游河段,运输量小。

民俗风情

金城江区居住有壮、汉、瑶、苗、毛南、仫佬、水等22个民族,2023年末总人口34.6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4.24万人,占总人口的69.9%。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各民族创造了灿烂多姿的民族历史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特色。现将民族节庆,婚姻、饮食、居住习俗,神化人物介绍如下:

民族节庆:金城江区民族节庆丰富多彩,主要有:
    三月三,是壮族传统歌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青年男女云集圩镇,唱山歌,抛绣球,表达男女的爱慕之情,场面十分热闹。
    中元节,是壮族民间祭祀祖先的重大节日,节期七天,从农历七月初七至十四,其间杀鸭、做糍粑祭祖,出嫁的女儿必须拿鸡鸭回来祭祖。初七日,各家各户于房前屋后焚香化纸拜接祖宗归家,然后每天在灵台上焚香供餐,至十四日再杀鸡宰鸭,隆重祭祀,十五日清晨,各户把初七以来的香、纸灰烬,用芋叶包成两包,每包各插香一炷,以细木条穿成一担,置于河边或路旁,意为送祖归天,仪式结束。 
    分龙节,是毛南族祭祀祖先“三界公爷”的节日,每年从夏至之日起,按十二地支顺序,倒数第一个辰日便是分龙节。节期三天,以自然屯为单位,由各家各户集资买牛,全村男女老幼集中“三界”庙前,请师公举行榫牛仪式,以牛血祭祀“三界”,祈求风调雨顺,村泰民安。近年来,榫牛仪式习俗废除,改以猪头供奉。
    达努节,是瑶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各家各户杀鸡宰羊、做小米粑祭祀祖先“密洛陀”,然后带上糍粑、彩蛋、酒肉到村郊平地或山口聚餐,并举行打铜鼓,打陀螺,唱山歌等活动。

婚姻习俗:各民族婚姻习俗不尽相同,其中有特点的习俗如下:
    鸡卜:鸡卜是瑶族婚礼中一道古典卜卦仪式,当男女双方确定建立恋爱关系后,女方随媒人一同拜风男方父母,男家则用“鸡卜”测算男女婚姻前途,即把一只宰好的全鸡入锅蒸煮,同时焚香化纸,待香灭鸡熟,取出观察,如鸡两眼闭合,两爪同屈同伸,示意两命相合,可以成婚,如两眼一闭一合两爪一伸一缩,则示意两命相克,婚事告吹。

开铺:开铺是壮族婚礼中的闹场仪式,于婚宴之夜在主家堂屋举行,由主婚人把女方家人送来的被褥当众逐一打开、亮相,夹在被褥中的钱币、鸡蛋、糖果、糍粑等礼物任由儿童争夺、场面十分热闹,把婚宴气氛推向高潮。

饮食习俗:民以食为天,金城江区民族民间有特色美味菜肴众多,如:                                         
    八坨:八坨是白裤瑶族婚礼宴席中最为重要的一道礼菜,八陀烹制的规格、件数及吃法都有严格的规定,桌上无八陀,不称为婚宴,吃不上八坨,不算喝上喜洒,可见八坨已超越菜肴本身的意义,八坨制作、用料讲究,先取大坨猪腰方肉,将肉皮一面置于火上灼烤至皮面爆胀焦黄,油汁滴沥,取下刮皮吹净尘末,以刀解成条状,入水煮至半熟捞起切成重约三两的方坨,加适量蜜糖及少许清水,以文火续焖,至皮松肉软出锅,按十块一盘点数入碟。吃时由主持人提议请用,一人一块依次拈起,不可多夹或窜件。其特点是皮肉金黄,肉层厚实,味道浓郁香甜。
    里龙三件:将狗肝、狗油、狗肠胃入锅清水煮熟,以狗油将切成薄片狗肝、狗肠胃按1比1比1比例网成三件套,蘸上事先调制好的辣椒碟食用,味道鲜美、饱食不腻。
    龙棒:杀猪时取活血,加入适量荞麦粉、肉末及沙姜、八角等香料,搅成稀糊填料,用漏斗把填料灌入猪小肠,灌好扎口,入锅以文火煮熟即成,形似龙似棒,故名龙棒。吃时切成寸长小段,是蓬年过节主家杀猪时赠与乡邻小孩的礼品。

居住习俗:各民族多聚族而居,村屯规模大小不一,一般多为四五十户,山区、丘陵地带房屋多呈重叠梯形布局,三五户连成一排,每户三至五间不等,多为半楼式“干栏”结构,屋内以木板分隔为上、中、下层,中层住人,下层关养牲畜及放置农具,上层储存粮食及杂物,屋前用竹木搭成晒台,日可晒物,夜可乘凉。近年来农村砖混楼房增多,但许多农户仍保留传统的干栏式布局结构。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打陀螺:打陀螺是壮、瑶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是以旋转的木制陀螺轮流进行攻防对打,打对对方陀螺得分,以得高分者为胜。打陀螺项目经过我区民族、体育部门的挖掘整理和改造,已登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大雅之堂、成为民运会的竞技项目,自1994年以来由我区壮、瑶族选手组成的陀螺队,多次代队河池市和自治区参加全区全国比赛,屡建奇功,共获得12个第一名或冠军9个第二名或亚军为全区人民争得了荣誉。

神化人物:莫一大王,莫一是传说中的壮族民族英雄,相传出生于河池镇公华村,他扶弱济贫、除暴安良、足智多谋、力大无穷,是正义、力量与智慧的化身。关于莫一大王的传说故事很多,其中,以挥鞭赶山下海、射箭解旱灾、智斗洋卜情节最为精彩。2001年,金城江区民族事务办公室编辑出版了叙事诗《莫一大王》,以诗歌形式叙述莫一大王的传奇故事。

历史人文和民族特色

2

金城江区是邓小平、韦拔群、张云逸等老一辈革命家生活、战斗过的红土地。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曾先后三次驻扎金城江,留下了国内红军标语最多、最完整的河池红军标语楼,至今保存着全国较为完整、集中的红军标语50多条,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广西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弥足珍贵的革命史迹。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河池整编阅兵旧址是邓小平第一次阅兵地,也是“左右江红色旅游区”、“邓小平足迹之旅”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重点红色文化旅游建设项目。

金城江区民俗风情浓郁,语言、服饰、建筑物、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喜庆节日、民间艺术、工艺特产、烹调技术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传奇人物莫一大王是家喻户晓的壮族英雄,壮族三月三歌节、瑶族达努节、苗族踩花山、保平下洛扁担文化旅游节等透视着丰厚的民族、民俗风情。同时,少数民族的歌舞、服饰、陀螺、斗牛、饮食、医药、建筑、节庆等民俗元素丰富,以民族、民俗、民风和民歌等为主体的民间文艺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凝聚着浓厚的地方民族风情和人文内涵。

金城江区交通体系发达,区位优势明显,黔桂铁路和国道050线、323线、210线三条西南出海大动脉贯穿全境,河池市唯一的民用机场距城区仅30公里。宜州至六寨高速公路横穿辖区,河池至都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河池至百色高速公路金城江段实质性开工。贵南铁路客运专线、环江至河池一级公路正在开展前期工作。金城江东距柳州197公里,西距贵阳421公里,距首府南宁270公里,是大西南滇、黔、川、渝出海的重要门户,在桂西北地区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中心枢纽作用,发达的现代交通体系为全区经济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金城江区自然条件优越,水力资源丰富,有色矿产享负盛名。境内有龙江、刁江、环江等大小河流32条,河流发电蕴藏量19.4万千瓦,现已开发装机10.54万千瓦。矿产资源以有色金属矿、煤矿、化工原料矿和稀有金属矿四大类为主,其中已探明有色金属矿有铅、锌、锑、锡等20多种,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随着河池大任产业园区建设加快,金城江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有色金属加工为主导产业,多种产业协调发展的生态资源型工业发展模式逐步成形。

金城江区旅游资源丰富,全区大小旅游景点50多处,景点总面积达3万多公顷。自然景观有六甲小三峡、流水岩、珍珠岩、壮王湖等。人文景观罗汉岩摩崖造像、河池文庙碑刻、白土“平蛮”碑、清代石孔桥等。独具特色的秀丽风景和人文景观,与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旅游胜地。创建了金山水农庄、老虎岩•清泉山庄等10个星级农家乐旅游点,英洞瀑布山庄成功创建为广西四星级乡村旅游区,并与金山水农庄被评为河池市十佳乡村旅游点。

金城江区环境宜人,全区森林覆盖率达68.15%,城区建成区面积25平方公里,绿化面积736.32公顷,绿化率35.06%,最适宜人居。近年来,金城江区结合“美丽金城”乡村建设,推进城乡环境治理,营造文明、整洁、和谐的发展软环境,在街道拓宽、巷道建设、河道治理、城乡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等方面加大投入,城乡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环境优美、绿化丰富、设施齐全的“宜居之城”正在形成。

自然地理

地理综述

金城江区位于东经107°33′-108°13′,北纬24°22′-24°55′之间,系云贵高原余脉地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一般海拔为400-600米,最高海拔为1114米。属桂西北边陲要地,区境东界宜州区,西邻东兰县,南接都安瑶族自治县,北连南丹县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全境东西长68公里,南北宽62公里,总面积23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5万亩。

地形

金城江区系云贵高原余脉地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一般海拔为400-600米,最高海拔为1114米。属桂西北边陲要地,全境东西长68公里,南北宽62公里,总面积23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5万亩。

气候

全区跨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气候带,年平均气温20.4°C,年降水量为1470毫米,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水文

金城江区境内有大小河流32条,主要的河流有龙江、刁江、环江等。

龙江水系共有干流和支流6条,流域面积1147.1平方公里,包括拔贡、六圩、六甲、河池、金城江、东江等乡镇以及五圩的部分地区。龙江干流发源于贵州省荔波县,龙江最大流量为4240立方每秒,最大流速2.7米每秒,最大水面宽172米。

环江河发源于贵州省的茂兰山区,自北向南串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集雨面积30.5平方公里。刁江水系在河池市内的干支流合计流域面积796.15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4.04%。

刁江干流发源于南丹县的公鹅山区,自西北流向东南,于长老乡金洞村苦竹附近流入河池市境内,市内长度60.39公里。

金城风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城江公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心广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革命纪念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马步行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铜鼓广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三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族公园夜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烈士纪念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门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旦内新村

气候概况

金城江区地处低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夏季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夏长而炎热,冬短而暖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季风气候显著。春季气温回暖早,但不稳定,冷空气活动较频繁;夏季气温高,降雨较集中,局部容易引发洪涝;秋季干爽晴好,但易出现秋旱;冬短而暖和,大部分地方没有严冬,及易出现冬旱。由于全区内地势复杂,形成各具特点的小气候,根据气候要素的差异,可分为白土干旱少雨区,龙江谷地温暖多雨区,六甲、拔贡小雨多风雹区,侧岭—塘甫温凉干湿分明区,长老槽谷温和湿润区,三旺盆地湿润多秋寒区,刁江流域潮湿多雾区等7个小区。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干旱、寒潮、大风、低温、高温、雷电、冰雹、霜冻。

年平均气温20.6℃,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0.5℃,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3℃,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9.7℃,极端最低气温-2.0℃。年平均降雨量1479.6毫米,其中4-9月降雨量1083.3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4%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76%,最小相对湿度8%。无霜期长,年平均无霜期347天。全年日照时数1350.9小时,占可照时数的30%。年平均风速1.1米/秒,最多风向为东风。年平均蒸发量1408.4毫米。年雷暴日数64天。

自然资源 植物

全区森林覆盖率为44.42%,植物资源有乔木树种160种,其中人工栽培以杉、松、桉油茶、竹等树种为主,天然乔木以香椿、任豆、荷木、苦楝、樟树、栎类等树种为主,亦有树龄达400年以上的古桂花、古榕树和格木、金丝李、福建柏等国家重点保护树种。

矿产

矿产资源主要有有色金属矿、煤矿、化工原料和稀有金属矿四大类,其中有色金属矿已探明的有铅、锌、锑、锡等17种,不同级别储量的矿床54个,矿点32个,总储量1.3亿吨,均具有较高的品位和开采价值,是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

金城江区行政区划

金城江区辖金城江街道、东江镇、六圩镇、六甲镇、拔贡镇、河池镇、五圩镇、九圩镇、白土乡、侧岭乡、保平乡、长老乡12个乡镇(街道),33个社区,111个村。

一、金城江街道辖城北、桥卜、中山、民族、解放、东风、拉友、新华、广场、新建、水洞、老街、维六、教育、西环15个社区。
  二、东江镇辖东江、永康、百旺、加辽4个社区及永兴、里仁、加道、木友、长排、齐美、龙友7个村。
  三、六圩镇辖六圩、坡唱2个社区及凌霄、肯研、岜烈、足直、下爱、同进、岜仑、板坝、大丈、龙谷、则洞、兴洞12个村。
  四、六甲镇辖六甲、河化2个社区及拉烈、旦洞、高功、坡维、九怀5个自然村。
  五、拔贡镇辖坡降1个社区及朝平、下桥、洞江、贡维、拉电、拉廖、北香、大莫、寨熬9个村。
  六、河池镇辖河池、下考2个社区及枫木村、大杨村、大卢村、水任村、公华村、纳合村、红沙村、拉显村、梅岭村、板坡村、红来村、新合村、那崖村、下渡村14个自然村。
  七、五圩镇辖五圩1个社区及三镜、龙马、那干、平桥、塘降、朝觉、塘州、板銮、拔旺9个村。
  八、九圩镇辖九圩、三旺2个社区及那朝、肯堂、大村、八万、北隘、高合、岜林、江潭、大郭、六万、喜洞、红渡、那余、洛水、梅洞、拉拱、龙槐、板告、拉架、拉平、山脚、牙洞、板岜23个村。
  九、白土乡辖白土1个社区及德里、德庆、标洞、德合、德新、中村、德兴、德明、德荣、德地10个村。
  十、侧岭乡辖侧岭1个社区及拉合、塘甫、九良、拉腊、塘子5个村。
  十一、保平乡辖保平1个社区及天堂、古帝、纳六、下落、塘静、元洞、长洞7个村。
  十二、长老乡辖长老1个社区及地霄、那维、尧迈、六角、拉谐、板庆、化板、隘口、平村、金洞10个村。

人口民族

2023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34.87万人,常住人口37.2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7.16万人,乡村人口10.13万人。

全区共有家庭户122024户,集体户7353户,家庭户人口为327685人,集体户人口为44836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9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98人减少0.29人。

全区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85755人,占23.02%;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86766人,占76.98%,其中壮族人口为255355人,占68.55%。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116人,增长7.68%;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36274人,增长14.48%,其中壮族人口增加26792人,增长11.72%。

全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88172人,占50.51%;女性人口为184349人,占49.49%。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07,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6相比下降4.69。

全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78990人,占21.20%;15-59岁人口为234893人,占63.06%;60岁及以上人口为58638人,占15.74%,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2825人,占11.50%。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53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8.37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8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71个百分点。

全区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68122人,占71.9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04399人,占28.02%。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64010人,乡村人口减少21620人,城镇人口比重提高10.1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