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京东健康调整家庭医生业务的消息过去半个月之后,平安健康宣布加码家庭医生业务。

6月17日,平安健康在上海宣布正式升级家庭医生服务品牌“平安家医”。据平安健康董事长兼CEO李斗介绍,升级后的“平安家医”将打造“11312”的一站式主动健康管理服务体系。“11312”是指1个专业的、拥有北大医疗国际医院和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双重认证的家庭医生团队;1个由中华医学会全科分会指导、澳大利亚医学会RACGP认证的5A标准服务路径;3套针对亚健康人群、慢病人群、疾病人群的主动健康管理服务,以及提供12项稀缺医疗资源。

平安健康是“互联网医疗第一股”,此次升级称得上是互联网医疗企业加码家庭医生业务的一大动作。与之形成对比的是,6月初,有市场消息称,京东健康裁撤家庭医生业务。京东健康对此公开回应称,此次调整除架构分拆外,不涉及业务和人员裁撤。内部组织架构经过调整后,将原家庭医生事业部的C端业务及职能,合并至互联网医疗事业部;B端业务及职能,合并至企业业务事业部。

两家互联网医疗巨头在家庭医生业务的不同选择,让业内再次看到互联网医疗在家庭医生业务上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全科医生仍有缺口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家庭医生可以在家庭和社区范围内为个人提供可及、全面、可持续的医疗健康服务。在中国,家庭医生工作主要由全科医生承担,这些医生的工作场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

2016年10月公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30年,中国每万人5名全科医生。也是自2016年开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全国开展,2020年基本实现了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的全覆盖。

2022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在这份《指导意见》的出台背景中,有关部门提到,还存在一些因素制约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发展。主要包括签约服务筹资机制尚不健全、签约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签约方式有待优化、家庭医生开展签约服务的激励不足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改革逐步加以解决,保障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短板的一大现实背景是全科医生数量不足。据国家卫健委2023年10月发布的《2022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为3.28人。《指导意见》也特别指出,其他类别临床医师(含中医类别)、乡村医生及退休临床医师也可作为家庭医生。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任委员迟春花介绍,经过十几年的大力培养,中国的全科医生已经接近50万了,但这个人数还距离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有家庭医生相距甚远,全科医生还有二十多万的缺口。

互联网医疗能否跑通家庭医生服务?

除了直接培养全科医生,扩充全科医生数量,打破地域限制的互联网医疗被视为对中国家庭医生签约体系的有效补充。2015年以来,不少互联网医疗企业参与并推出商品化的家庭医生服务。

2015年,春雨医生就曾探索“私人医生”服务;2017年好大夫在线在宁夏彭阳县试点了互联网+家庭医生服务;2017年,微医也曾发布 “微医家庭医疗服务体系”;2019年,平安健康发布“私家医生”产品;2020年8月,京东健康宣布正式推出家庭医生服务产品 “京东家医”,提出5年服务5000万个家庭的目标。

近十年的时间,互联网医疗企业在家庭医生业务上走得并不顺利,京东健康的近期调整也再次让业内看到了这一点。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互利网医疗跑不通家庭医生业务?

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孟立联认为,家庭医生是互联网医疗落地的必要基础。互联网医疗既是一个平台,也是家庭医生业务落地的重要渠道。只有把家庭医生和互联网结合起来,互联网医疗和家庭医生才能发挥双方之长,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是强与强的联合。

“不同互联网医疗企业在家庭医生业务上的不同选择反映出了各自不同的战略选择。家庭医生业务确实具有社会价值,但在互联网医疗领域,支付问题是一个关键挑战。”天使投资人郭涛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直接面向C端的收费模式可能面临用户接受度低、付费意愿不强等问题。因此,未来B端(如政府、保险公司等)可能是家庭医生业务的主要出路。

也有医疗行业人士向记者指出,家庭医生服务承担了健康管理、轻问诊等多重工作,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其背后的健康需求是真实存在的。互联网医疗的重点应该是“医疗”,互联网医疗企业想要打开家庭医生服务市场,除了解决支付问题,更重要的是有足够专业的医生,提供足够科学、标准的服务,而做好医疗服务又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工作,考验的是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决心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