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读林徽因”——林徽因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办。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评论家阎晶明,林徽因、梁思成外孙女于葵,常沙娜之子、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崔冬晖,央视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总编导胡劲草,城市史学者、故宫学研究专家、《城记》作者王军,童寯之孙、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童明,刘敦桢之孙、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建筑师刘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所长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河南大学讲座教授夏晓虹,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学勇,张奚若之子张文朴,钱端升之子钱大都、钱仲兴等一众嘉宾出席活动。活动主体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谈谈作为建筑学家、艺术家的林徽因”“谈谈作为诗人、作家的林徽因”“谈谈作为亲人、友人和师长的林徽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谈谈作为建筑学家、艺术家的林徽因”对谈现场,从左到右依次为刘圻、崔冬晖、童明、王军、胡劲草。(主办方供图)

《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系林徽因外孙女、梁再冰之女于葵所著,依据独家所藏大量林徽因及其亲属第一手文献档案,多层面、多角度切入,全面展现了林徽因曲折坎坷而又光彩照人的一生。与世面上已有的林徽因相关出版物不同,书中所记载的几百幅图片及诸多文字史料中的相当一部分内容系首度公开面世,作者也就涉及林徽因生平思想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解说或回答,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林徽因传记领域的某些空白。

今年5月1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举办的毕业典礼上,院方为曾在该校就读的学生林徽因颁发了建筑学学士学位。对谈中,胡劲草特别讲述了自己对“建筑师林徽因”的理解,她指出,“林徽因是一个学霸,而且是一个超级学霸。林先生在宾大读书只有两年半的时间,作为美术系的学生,她完成了所有的学分,同时也修完了建筑学的文凭、学位所需的学分,成绩极其优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于葵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6月版。

1936年,林徽因的母校回复她,“你有资格在美国的任何一个州和任何一个国家担任建筑师”。然而在此之前的数年间,林徽因却选择在茫茫的中国大地上寻找、考察当时还保留着的古建筑,“他们在做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梁先生和林先生是第一批在西方学习、受到现代西方建筑学体系训练的学者,但是在这群学者里面,只有他们两个人做了这样的选择,而且坚持一生。有他们在,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是何等的幸运。”胡劲草如是说。

王军表示,“在无视民族文化传统,乱拆乱建现象遍布的时候,中国还有林徽因、梁思成。这是中国的一种存在方式,他们会去抗争。在国家抗战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林先生没有钱吃饭,没有钱买药,而她写下了《现代住宅设计参考》的论文。困难到什么境地了,她还想着穷苦人。她的规划的理想、奋斗的目标就是要居者有其屋,穷人也能安居乐业,让穷人有尊严地生活。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

崔冬晖回忆了林徽因对他母亲常沙娜的引导和教诲。他说:“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常沙娜就拿着林徽因先生的照片跟我说,‘林先生真美,照片上的她多年轻啊。’林先生一直用一种非常清晰、准确的方式指导常沙娜,让她在临摹敦煌作品时去学习,将古人在壁画当中绘制的规律转化成工艺产品的设计,这个过程应该说是极其艰难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2010)剧照。

在阎晶明看来,在文学史教材对林徽因着墨并不多,而她的作品在今天依旧广为传诵,“她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诗人和文学家,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需要重估。” 陈平原则表示,“林徽因是这样的人,她整体的精神气质要比她具体某一个专业领域的成就更高,更被世人所关注。她有建筑家的学养,有诗人的眼光,还有思想者的锋芒。她在北京旧城改造过程中所做的抗争,不是弱女子能做到的,也不是一般专家能做到的。那种读书人的气质、思想者的锋芒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夏晓虹认为:“作为妻子,其实是林徽因成就了梁思成。建筑学是一门综合科学,是林徽因给了梁思成灵感和启迪。梁林是不可分割的,他们是夫妻,更是同行,他们取得的建筑方面的成就是两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两人可以说是彼此成就,相得益彰。”

记者/何安安

编辑/张进

校对/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