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要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身处全国家长学校的发源地,宁波象山县教育局在着力提供系统、专业和有实践意义的家庭教育指导的同时,创建以儿童友好为核心的家庭教育微场景,构建校家社三位一体的家庭教育新样态。

回归儿童本位,为家长会注入新动力

“今天,我代表全班向各位家长发声:我们孩子也需要被尊重。”“只要在努力,在进步,在成长,我们便希望被看见,被肯定,被夸奖。”“我呼吁各位家长,不要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值,从实际出发,善待孩子,欣赏孩子,相信孩子是一朵独一无二的花,也许您就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快乐与幸福。”

近日,象山县石浦镇中心小学分年级举行以“‘童’言诉心声,‘同’心助成长”为主题的家长会,和传统的家长会不同,该校六年级的15名孩子取代老师和专家,成为整场家长会的主导者。这15名孩子几乎都是该校“儿童议事会”的成员,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校日常事务。

“家长会的核心是儿童本位,看见孩子、相信孩子的力量至关重要。”象山县教育局负责人介绍,象山县去年发布了《县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三年提升行动计划》,形成县教育局等13部门协同育人机制,建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社会教育专家三支队伍,编制《共同的成长》全程教材,力争让每个孩子享有良好的成长环境、和谐的教育生态。

打造可视化场景,让家校沟通更通畅

贤庠镇是象山临港工业重要的开发基地。由于亲子、家校间缺少有效沟通,贤庠学校的班级微信群一度变成“吐槽群”。改变的契机来自该校努力实现家庭教育可视化。

贤庠学校与当地企业携手,邀请孩子和老师们走进家长工作的厂区,亲身体验家长一日的工作,也坐下来和家长们聊聊对学校的期许,用真诚沟通拆除家校间的“心墙”。

活动结束后,在场的贤庠学校学生程梦君与妈妈含泪相拥,她说:“走进工厂,看到妈妈的工作环境,心里有些酸涩,没有想象中的那样优美安逸,每天的工作很是辛苦。以前我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和爸妈闹脾气,现在想想很不应该。”在家长会之后,许多学生开始主动和父母聊起心事,主动承担家务,家长们也更加理解和支持学校的工作,家校间安全、信任的关系重新回温。

与此同时,象山各校在校门口、家长接待处等细节下功夫,通过阅家教书籍、绘家教故事、听家教案例、看家教视频、说家教经验、树家教典型等方式,将家庭教育工作打造成可感、可视、可触、可听、可知的生活化场景,并与象山县博物馆、象山亚帆中心、象山影视城等本地知名单位共同建设“开放教室”等协同育人基地,深挖传统文化资源以及特色文化产业资源,让家庭教育理念与教育场景建设无缝对接。

家校融通共育,促成亲子动态弹性成长

数年前,在一次面向在校生的心理普测中,宁波建设工程学校的老师们痛心地发现,71%的家长长期给予孩子的教育以批评责怪为主,53%的学生则认为家长不了解他们。“父母与孩子,本应具备天然的亲密关系,却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产生如此负面、对立、割裂的认知偏差。所以,扭转当下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的‘失望’局面,播种希望星火于家庭,赋能家长终身成长,成了我们试点‘家长积分制’的初心。”宁波建设工程学校副校长林娅说。

以校内和家庭为两大实施场域,该校设立了家长成长工作坊,提供“心理亲子课”“心理互动课”,专门策划并开展“时光日记·亲子活动打卡”和“有点打卡”等活动,打通家长积分与学生德育积分,基本形成“日新、周行、月月美、家家好”生态,实现亲子共情、共学、共生、共成,从而营造一个学校家庭价值同频、行动同步的正向育人环境。

目前,宁波建设工程学校的家长会到会率从72%提升到96%,家长对学校其他活动参与度从61%到90%,家长主动组织活动数从0到10+,家长积分制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丰富,将在象山各校逐步推广。

今年10月,全新的象山县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将投入使用,预计将为更多家庭提供理想、学业、心理、生涯、法律援助、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纯公益性“一站式”服务,引领区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助力区域家庭教育能力提升,合力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样态。(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史望颖 通讯员 陶丹青)

作者:史望颖 陶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