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辨清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周文

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随后,在一系列重要会议中,总书记又相继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做了重要论述——“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本期海岱谈我们邀请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周文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进行深入解读。

●从“新”和“质”两个方面把握

记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谈生产力的概念,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要素,可谓耳熟能详。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之后,在理论界引起很大反响。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

周文: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内涵。我认为,准确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需要从“新”和“质”两个方面进行把握。

所谓“新”,是指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传统生产力,是实现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是以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为主要内涵的生产力。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新”锚定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这种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需要放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去理解。当前,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产业领域仍然存在技术创新短板,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在产业体系中重要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阻碍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和高质量发展。因此,新质生产力的“新”强调以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新赛道,进一步提升我国自主自强创新能力,从而打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

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新”以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为主要内涵。其中,新技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础上强调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创新,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性技术维度;新经济强调通过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形成新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形态,实现了技术到经济的衔接,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的经济维度;新业态注重以数字科技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和数字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完成了先进技术向高端产业的转化,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的产业维度。因此,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构成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三重维度,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着力点和新的增长点。在这种意义上,新质生产力体现了技术新突破、经济新发展、产业新升级的有机统一。

所谓“质”,是强调在坚持创新驱动本质的基础上,通过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为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创新驱动力。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创新驱动,但这种创新驱动的关键在于不是一般的技术创新,而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这种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将通过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结合实现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从而产生新的更为强劲的创新驱动力。无论是将科学技术视为第一生产力、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还是提出新质生产力,其背后的本质都是坚持将科技进步引发的创新动能作为生产力发展的驱动力,即把经济增长的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瞄定到创新驱动,将科技进步作为实现创新驱动的动力源,推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跃升。这种生产力的跃升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实现突破、发生质变,必然引发生产力核心因素的变革,从而产生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因此,没有科技创新的关键性突破,就难以产生新质生产力。可见,先进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动力。在这一生成过程中,新质生产力依靠创新驱动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带来的驱动能力的提升。

●新质生产力体现三个“高”

记者: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发展。请您谈一谈,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周文:新质生产力具有鲜明的特征,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高”:

第一,高科技体现为重视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并将科技创新成果融入生产全过程。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持续突破,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不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着眼于具体的生产过程,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相结合,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主导并推动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第二,高效能体现为生产要素配置效率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高和生产效率高。不同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的效率受到组织和技术因素的影响,我们通过改进组织方式和技术水平,提升生产要素的组合效率进而推动生产力的跃升。其一,基于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的创新,各类优质生产要素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流向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进一步提升原创性、颠覆性科技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创新效率。其二,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的深化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逐渐成熟,从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时间周期持续缩短,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一步提高。其三,原创性、颠覆性科技产业化的过程,推动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的变革,缩短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能够极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三,高质量体现为摆脱传统增长路径,不再依靠大量资源投入、能源消耗,更加符合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以先进生产力打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全局。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优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和低碳化的目标要求,成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生产力。现在,中国在多个新能源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发展潜力巨大,中国的绿色发展正在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典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何要提出新质生产力

记者:我国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个新阶段,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什么重要意义?

周文:我国在实现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无论是当前提振信心、推动经济回升向好,还是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关键都在科技创新,重点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可以说,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体现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信心和决心。

发展新质生产力意义重大,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次,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助于抢占发展制高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科学进步的支撑。要抢占发展制高点,就必须重视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创新。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处理好开放式创新与科技自立自强的关系,吸收全球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其次,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助于培育竞争新优势。在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上,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包括在人才、技术、资本等方面积累的优势,以及在市场规模、产业体系等方面的优势。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要求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从而提升产业经济的持续整体竞争力,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

再次,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助于蓄积发展新动能。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激活创新主体,更为充分地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之成为创新要素集成、创新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打造科技、产业、金融等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从而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

●防止“泛化”“窄化”两种趋向

记者:现在很多领域都在提新质生产力,比方说我们传统上讲的三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等。还有一些看起来跟经济发展不太相关的领域,也在提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此您怎么看待?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领域概念或者说是理论吗?

周文: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新质生产力概念实际上涉及到国家的发展战略。从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来看,与生产力发展有关的领域都有责任和义务推动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防止两种趋向,即将新质生产力泛化和窄化的趋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所强调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就是在提醒我们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既不能泛化也不能窄化。一方面,不能泛化地理解新质生产力,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什么都往新质生产力筐里装。新质生产力首先是生产力,与生产力不相关的领域很显然不应该包括在里面,不能把所有的领域都包括在新质生产力的范围内。另一方面,也不能过于窄化地理解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国家战略,每个人、每个行业、每个地区都有责任去推动实现这一国家战略目标。不能认为,某些个人、行业、地区与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无关就可以置身事外,出现事不关已,高高挂起。

尤其需要强调和明确的是,新质生产力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概念。因为从其内涵和特征来看,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生产力的概念。既然是一个生产力的概念,就不仅仅是纯粹经济领域的概念和范畴,一切与生产力相关的领域都需要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讲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还是重大实践问题,更是一个改革的命题。改革的含义就在于我们要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更好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而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新质生产力相关的方方面面,不应该仅仅限于经济领域。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记者:总书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坚持哪些原则?如何理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周文: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当按照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稳步推进。

坚持先立后破,就是在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性谋划未来产业的同时,兼顾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不能将传统产业当做低端产业、落后产业简单退出,而是要有意识地推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使传统产业焕发出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坚持因地制宜,就是要从实际出发,确保各地在摸透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积极融入国家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整体战略。新质生产力不能搞一种模式,而是要结合各地方的特点、从地区实际出发去发展符合本地区优势和特点的新质生产力。

坚持分类指导,就是要根据一般性技术与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不同特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不同属性和类型,以及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全面、系统、完整地把握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全局。不同技术、不同要素、不同产业有其自身特性和发展规律,因此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把握发展规律,实现精准施策,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我认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在国家层面坚持“全国一盘棋”,合理规划、有序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地方层面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立足自身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要注意“全国一盘棋”,既不要一哄而上,又不能消极无为,要有重点、有节奏地有序推进。另一方面,各地方要牢牢把握自身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推动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划与区域发展要求和国家战略需要有效对接。同时,还要从实际出发,明确自身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找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分阶段、分批次开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培育,不断将自身的发展优势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能,发展符合本地区优势和特点的新质生产力。

●把握好三大关系三大着力点

记者:发展新质生产力涉及到方方面面,并不是孤立的。在您看来,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哪些关系和着力点?

周文:总的来说,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系统思维。我认为,主要应该把握好以下三种关系:

其一,要把握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实现政府和市场有机结合、协同发力。一方面,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重大科技攻关。由于私营研发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具有溢出效应、专属性、发展滞后性等局限,加之新领域新赛道新产业上的重大技术创新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一般的企业不愿涉足此类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研发攻关,只能通过政府进行推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鼓励民营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其二,要把握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高水平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真正的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另一方面,要坚持开放创新。通过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使我国日益成为全球创新资源的集聚地,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其三,要把握好一般性科技创新与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这种创新是一般性科技创新与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的结合。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以一般性科技创新为基础,没有一般性的科技创新就不可能有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以一般性的科技创新作为基础,又要重点突破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把握好着力点,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学技术通过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多要素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将促进并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巨大发展。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二是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统筹起来考虑,强调三者的有机联系,通过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共同塑造科技创新的新优势。当前,要按照党的二十大部署,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战略咨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三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离开作为载体的产业,创新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经济发展从来不靠一个产业“打天下”,而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在持续迭代优化。光伏、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这些促进当前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都是从曾经的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来。当前,我们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性谋划未来产业,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产业创新推动生产力跃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能喜“新”厌“旧”

记者:现在有很多人把新质生产力简单理解成高科技,认为这才是代表新的生产力,您怎么看?如何把握发展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关系?

周文:我认为,将新质生产力简单理解成高科技的观点是片面的。这种观点只是看到了技术革命性突破在催生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但忽视了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其一,技术革命性突破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前提。回顾三次产业革命的历史不难发现,技术革命是产业革命和生产力飞跃的动力源泉。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新质生产力与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相伴相生。其二,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由于新质生产力是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下取得的,而此类技术的研发涉及多种资源的协调、多条线路的协同和多个团队的合作,甚至需要举全国之力,所以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显著优势,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转化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优势,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以此保障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和发展。其三,产业深度转型为催生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平台。科技创新成果要想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依托产业这一重要载体,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催生新质生产力。

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之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我们要注意,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定要避免喜“新”厌“旧”。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曾在分析生产力的联合时指出:“无论哪一种工业,都只有依靠了其他一切工业生产力的联合,才能获得发展。例如要使一个机器制造厂能够顺利进行工作,必要的条件是要使它能够向矿山和金属冶炼厂买到必要的原料,各种各样需用机器的工厂要愿意向它购买出品。”传统产业之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意义亦是如此,三者之间并不是单纯的从属或替代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传统产业的支撑,如半导体行业离不开传统的电镀,智能化的工业机器人也需要传统焊接制造环节。可见,传统产业构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基石。未来应推动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生产力的联合,催生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能。

●新型生产关系“新”在哪

记者: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型生产关系主要“新”在哪?如何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

周文:新型生产关系是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所以对新型生产关系之“新”的理解要建立在新质生产力之“新”的基础上。新质生产力之“新”瞄定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因此,新型生产关系就“新”在它不是促进一般性技术创新产生和应用的生产关系,而是表现为能够促进技术发生原创性、颠覆性突破以及促进原创性、颠覆性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系列制度、体制和机制。

我认为,当前要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其一,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综合改革。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要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优化高校学科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育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新型劳动者。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要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体制,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科研成果评价与转化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激发科研人员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性。在人才体制改革方面,要完善人才培养与评价机制,优化人才引进与使用方式,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调节人才流动,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整体成效,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充足的新型劳动者。

其二,统筹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一方面,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健全国有经济管理体系,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企业,发挥好其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安全支撑等方面的龙头效应,为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要努力避免和坚决消除各种形式的所有制歧视及错误言论,优化民营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环境。同时还要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与管理制度,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释放民营经济助推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效能。

其三,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要健全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另一方面,要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应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以充分发挥规模效应与集聚效应,促进技术、数据、人才等各类优质创新资源的畅通流动与高效配置,从而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其四,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首先,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以加强国际创新合作,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其次,要在继续扩大要素型开放的同时有序推进制度型开放,以适应合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需要。最后,要统筹开放发展与风险防控,处理好发展新质生产力与维护国家安全的关系。

作者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文: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及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主要学术兼职为中国政治经济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张浩 崔凯铭 报道 策划 任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