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葛俊俊

“焊花和礼花一样绚烂,但是一上手才发现,和想象的不一样。”1983年,16岁的李勇在江峡船舶柴油机厂里显得特别普通。普通到即使是入门级的平角焊,李勇也学不会、焊不好。

师傅觉得他扶不上墙,常常批评他——“焊得难看,5个学徒里你最差。”

不服输的李勇,手持焊枪勤学苦练。焊接时,胳膊要长时间保持稳定,不抖动;焊接时,常常有高温铁水飞溅出来,穿透工作服,在手上、胳膊上留下的烫伤;封闭的机舱及罐内,温度非常高,几小时焊接,里外衣服都被汗水浸透……这些他只字未提,只用“猛干”二字来形容那几年的艰辛。

迎头赶上的李勇,在艰苦的环境中练出了真本事。1988年,21岁的李勇在厂里组织的焊接比赛中,荣获第一名的好成绩,奖金足足有150元。“那时候一个月的工资才七八十,150元相当于我2个月的工资。”拿着这笔巨额奖励,李勇乐开了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勇。外高桥造船供图

就这么一个普普通通、资质极差的小学徒,锻造成了大家口中“天赋异禀”的李师傅,成为外高桥造船数一数二的“老法师”,成为大家比学赶超的“长三角大工匠”。

2001年,上海外高桥造船厂启动招聘。“我是电焊高级技师,但我没造过船,我只会焊接高压容器。”根据船舶报上刊登的信息,李勇在电话中向船厂人力资源部长表达了自己的顾虑。“部长说‘造高压容器比造船难度高多了,你来’,这给了我极大的信心。”

凭借着极具含金量的国际焊接技师证书以及电焊高级技师证书,李勇顺利入职外高桥造船。这个来自湖北的上海女婿正式与上海、上海外高桥船厂结缘。

作为造船业的新人,李勇勤学善思,白天工作,晚上争分夺秒学习船舶焊接技术。仅用一个多星期就考出了中国、美国、法国船级社证书。在海工6GR证书考试中,他不仅自己顺利通过,还带领10位工人一起通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勇。外高桥造船供图

大型邮轮是“漂浮在海上的城市”,也被称为“全球造船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中最难摘取的一颗。不同于常规民船产品,邮轮为控制整体重量,外板采用了大量的薄型钢板,最薄处仅4毫米,相当于两枚硬币叠起来的高度。

因此,在邮轮外板焊接中极易出现大量的焊接变形,不仅会影响生产工艺流程,而且会降低邮轮结构的承载能力进而影响邮轮建造的总体进度。导致焊接变形的因素十分复杂,任何一点微小的变量都有可能导致焊接失败。李勇反复调节数值,调整工装位置,并组织大学生运用有限元仿真模型计算,分析了近万条数据,最终找到了材料短时间不均匀的加热导致钢板上下弯曲产生波浪变形这一关键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勇。外高桥造船供图

“船到了大海里,就像浮在水面上的一张纸。要是焊接技术不过关,焊缝裂掉了,那将是灭顶之灾。”“大部分焊工烧18mm、20mm的厚板很有心得,但是4mm的薄板,落差就大了,找不到感觉。”“指望一两个人做好焊接,工作量太大了,我们要考虑劳务队几千名焊工”……

意识到“散兵游勇”不可取,李勇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编制标准和“传帮带”上。他参与了国家1+X特殊焊接技术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三套教材编写,并入选了国家教育部十四五规划教材;参与国家教育部和中船集团组织的“特殊焊接技术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评审、7项国家行业焊接标准、16项集团焊接标准和41项企业焊接标准的专业评审,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焊接》《焊接技术》等10余篇,并编写了《装焊工艺概论》《焊工理论试题库》等培训教材和大型邮轮焊接标准作业指导书。

此外,他还带领团队积极开展“技师讲堂”活动,培训了超过千名焊工,先后培养出1名上海市首席技师、2名浦东新区首席技师、1名特级技师、5名高级技师、17名技师、56名高级工,形成了数量过百的人才梯队。

身着蓝色工作服,高高瘦瘦,眼睛炯炯有神,说话干脆利落,李勇匠心赤诚,深耕焊接技术领域40余年,用一朵朵焊花,焊出一艘艘大国重器,铸造了“中国制造”的深刻印记,焊出了国人发自肺腑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