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雄安网

人民网雄安6月17日电 (记者王红)可以埋入路面的路面光伏,色彩丰富、图案可选的BIPV用碲化镉发电玻璃,南极科考站墙板、门窗等使用的材料,冬奥会冰球训练馆使用的被动门材质……近日,一批光储直柔技术领域及近零碳建筑技术领域的全国创新资源汇聚雄安新区,为雄安新区打造低碳、绿色、可持续的城市典范注入新活力。

2024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河北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推动雄安新区建设绿色发展城市典范的意见》,提出推进新能源微电网建设,加快“光储直柔”新型建筑发展;提升建筑领域节能降碳水平,树立绿色建筑城市典范;加快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建造等工作目标。

日前,在雄安新区雄安印象展馆举办的2024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雄安国际光储直柔技术应用大赛”决赛、“雄安近零碳建筑技术应用大赛”决赛让人们看到了未来低碳城市的发展前景。这些大赛不仅展示了国内领先的绿色节能技术,更彰显了雄安新区在推动绿色城市建设方面的决心和行动力。在大赛的衬托下,赛场不远处的雄安新区单一的大型零碳综合体——碳中和广场的建设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在建设的碳中和广场。中国电建供图

“碳中和广场是一座采用了多种先进节能技术打造的零碳建筑。”中国电建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中电建河北雄安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周全介绍道,碳中和广场建设规模约36501.9平方米,是一座多功能一体性综合公共建筑,其主要功能包括办公、商铺、展厅及其配套邮局等。项目建设过程中应用了“超低能耗系统、光储直柔电力系统、智慧能源系统、立体碳汇生态系统”等绿色节能技术。

这些技术是如何协同作用,共同实现高效节能的?对此,周全打开了话匣子,“碳中和广场项目通过‘超低能耗建筑系统’增加了建筑保温性能,同时采用三玻两腔高性能幕墙设计,让建筑在保持舒适度的同时,尽可能少地消耗能源,这样一来,就比传统建筑节能50%以上。”

周全表示,如果把碳中和广场比作人体,那“光储直柔电力系统”则是这座建筑的“绿色心脏”,它利用太阳能发电并储存电能,为建筑源源不断地提供清洁能源。周全算了一笔节能账,“利用该系统,项目建成后平均年发电量约54.63万度,每年可为电网节约标煤约163.95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11.56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碳中和广场效果图。中国电建供图

作为这座建筑的“智慧大脑”,“智慧能源系统”通过智慧平台,可实现对建筑的空调、照明、新风等系统的智能控制,实现能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基于碳中和广场各项设计技术指标,我们搭建了碳中和广场数字孪生模型,在建筑建设过程中,我们会通过模型去反向校验相关系统建设是否符合低碳技术指标设计要求。”周全表示,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绿色不仅仅是口号,更是智能化的行动。

“除了硬技术,我们还引入了软元素。”周全说道,“立体碳汇生态系统”作为建筑的“生态肺”,通过引入植物等自然元素,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空气净化器”,“这些植物不仅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减少碳排放,实现建筑整体的零碳目标,还能为建筑增添一抹生机与绿意。”

据周全介绍,2023年10月,碳中和广场项目顺利通过超低能耗建筑认证体系德国PHI设计认证,成为国内首批“中国零碳建筑体系认证+中国近零能耗建筑认证+德国PHI被动房”三项顶级认证于一体的零碳建筑样板示范工程。

目前,雄安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各类绿色建筑新技术在项目建设中广泛应用,低碳正逐渐成为雄安新区的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