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共工怒触不周山,祸乱黎元为鼎冠。炼石当年劳圣母,补天自古乏奇男。灼肤何惧周身赤,挥汗遍流四海咸。补到金瓯无缺后,儿孙歌舞梦方酣。——《女娲补天》

在古代,先民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不深,科学技术也基本等于零,于是就诞生了很多如今看来非常匪夷所思的理论。比如下雨这一件生活中很常见的事,可先民并不明白大气循环,也不明白什么是水蒸气,于是就将其认为是龙王爷在做法,而且由此还引申出了一系列的衍生做法,比如旱灾的时候也会祭奠龙王爷。这些观点是先民对世界的了解,后来就转变为了神话传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传说

纵观历史我们就能发现,每一个神话传说都有着自己的背景,都是由于先民不了解某样东西,然后开始猜测,最终得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当科学技术证明这一结论是错误的后,此结论也就演变为了神话。比如女娲造人这一传说,从本质上来说,这是由于大家并不明白人类是怎么来而诞生的,当认知到达后,基本不会还有人相信这一传说了。不过文化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因此还诞生出了很多的故事,比如辽宁曾出土一金字塔,考古发现令人费解,专家表示:与“女娲补天”有关。这是怎么一回事?且听我慢慢道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上古时期,人们并不明白“天”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就诞生出了“天圆地方”的观点,认为天空就是一个半圆形的盖子,将大地紧紧的盖住。可问题就出在这,我们生活中的盖子经常会出现漏洞,而天空也是一个盖子,那天空会不会出现洞?可能很多朋友认为这不是杞人忧天吗?从如今的观点来看,的确是这样的,但大家要明白,在以往那个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产生这种想法是很正常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女娲补天

如果所有人都认同了天上有可能会出现一个洞的观点,那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问题,因为人人都处于一个“杞人忧天模式”,就没有心思再去劳作了,毕竟天塌了之后什么都没有了。为了解决此问题,女娲补天出现了,如果天出现了裂缝,大神女娲就会将这个洞补好。这个故事还有更深层次的一个含义,就是告诉大家,别整天担心那些不必要的事,天塌下来了有高个子顶着,即便是天破了个洞,也会有人去把它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思想的角度来说,女娲补天是很有作用的,有效缓解了先民们对于未之世界的恐惧,从而使得大家愿意向自己不熟悉的地方进发。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此故事越传越远,渐渐所有华夏族都知道了,由此还有了一些故事。上文已经提过,古人认为下雨是由龙王爷导致的,旱灾也是由它导致的,所以发生旱灾的时候,同样会祭奠龙王爷,这正是一种思维发展的过程,大家由于对大自然的不了解,不断提高龙王的地位,而且还会有相应的祭祀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遗迹

女娲在我国历史上的影响,要远远高过于龙王爷,原因也非常简单,龙王爷并不具有唯一性,它是天庭下属的一名神灵,即便不是由他来下雨,也会有其他的神仙来下雨,而女娲则是独一无二的,她创造了人类,她补天挽救了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人能够替代她的位置。那么问题就来了,女娲比龙王重要这么多,为什么中华大地上有关她的庙宇,或者是祭奠仪式比较少?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还没有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如今的人们都知道女娲,但大规模祭祀是很遥远的事,所以我们只能从一些非常遥远的遗迹中,才能看见这种做法。本世纪初,辽宁发现了一处遗迹,这里有一座金字塔,还有一座女神庙,庙宇中祭奠的对象正是女娲。专家经过考察后,发现这座金字塔的作用是炼铜,两者待在一起绝对不是偶然,而是代表着历史上的一个故事。相传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最终拯救了这个世界,而铜矿的颜色是很鲜艳的,所以专家就推断,这里应该是一座大型祭坛,专门用来纪念女娲补天。

结语:

通过上文所说的故事,我们就能知道发展科学技术有多么的重要,如果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了解,还停留在上古时期的水平,就根本不可能有如此繁华的现代社会。所以我们一定要坚定的走科教兴国战略,不管面临怎样的境地,处于怎样的时代,都要将发展科学技术当作第一目标去践行,只有做到了这样,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

参考资料:

《女娲补天》

《神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