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川省高度重视科技助残工作,特别是在孤独症诊疗方面,协同联动科研院所、医院、科技企业等相关单位,积极探索建立孤独症智能康复网络,已初见成效。

近年来,四川省坚持试点先行、共商共建共享,加强科技助残产品和技术的研发、转化与应用,特别是在孤独症诊疗方面,协同联动科研院所、医院、科技企业等相关单位,积极探索建立孤独症智能康复网络,已初见成效。

“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娃娃的眼睛眨呀眨……”一首耳熟能详的歌谣,却道出了孤独症儿童家庭的心酸与无奈。记者曾经采访过很多星宝,他们的父母听到这首歌,都会忍不住落泪。无对视、无语言,甚至会伤害自己或家人……星宝悄悄地关上了心门,而爱他(她)的所有人,还有这个世界都被拒之“门”外。

1982年,我国“儿童精神医学之父”陶国泰教授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了4例接诊过的孤独症患儿,这是我国公开文献首次提及这个群体,也是国内孤独症诊疗的开始。当时,我国的孤独症发病率还比较低。

42年后,2024年4月2日,第17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当天发布的《中国孤独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第五部分显示,我国孤独症发病率已攀升至1%,其中0~14岁孤独症儿童占比约50%。孤独症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时至今日,关于孤独症的真正病因医学界仍无定论,且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国内较普及的治疗手段还固守在传统的康复训练,高成本换来的是不尽如人意的疗效,很多家庭因此而困顿煎熬。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如何实现科技与孤独症诊疗跨学科融合?记者带着疑问,来到巴蜀之地,探寻这里“小切口”大作为的创新思路。

01

多学科联合攻关促推科技研发

“(2563-4596+5486)×3.786÷2.56等于多少?”

“5106.66328!”

在成都市锦江区软件园的成都市前沿类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记者见到了戴着无线干电极脑电记录仪的7岁甘肃女孩悠悠。一道复杂的数字混合运算题,计算机算出答案的瞬间,悠悠也说出了结果。

因为患有孤独症,一年前妈妈给悠悠办理了延迟上学。在跟着妈妈学了一次10以内加减法后,悠悠便开启了特长输出模式。“只要是数学混合运算,无论多长的数字,她都能瞬间算出答案。”发现悠悠的特长后,妈妈说她反而更加焦虑了,“这么聪明的孩子就是不会对视,也没办法和别人沟通,上不了学以后怎么办?所以,当我知道成都有这个治疗设备后,就带着孩子来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后,悠悠已经可以与陌生人对视交流了。妈妈笑着说:“她还长心眼儿了呢,现在知道和我讨价还价了,一个要求满足了,立马变本加厉提更多要求。”妈妈告诉记者今年暑假还会带孩子继续治疗,还有一个好消息就是,“今年9月份,悠悠就可以上学了。”

由于我国孤独症诊疗资源相对不足,孤独症儿童病症差异化较大等原因,一直以来,其诊断都是医生基于筛查量表,同时辅以自己的经验和患者表征进行观察与判断,且无快速有效的治疗手段。悠悠能够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有如此大的进步,让记者惊讶不已的同时,也对这里的“黑科技”产生了巨大的兴趣。

无线干电极脑电记录仪的定位帽看起来和普通的帽子无异,只是帽子里安装了好多个像吸盘的端口,摸起来凉凉的。“这个设备是电子科技大学生命学院脑机接口专家徐鹏教授团队结合深度学习、迁移学习、流形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手段,以大脑网络和其他源信号网络间异常作用信息为核心,建立的ASD(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诊断识别系统。”创新中心主任冯睿说,“这个系统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诊断准确率可以达到91.67%。悠悠就是通过佩戴该设备,实时评估康复情况,同时配合靶向经颅磁治疗、融合课程等复合康复服务才有了明显的康复效果。”

记者在创新中心还见到了靶向经颅磁治疗仪,治疗手柄部分像个“8”型的电子灭蚊拍,看着很有趣,却神通广大。“这是创新中心引入的电子科技大学生命学院脑影像专家段旭君教授团队的核心科研成果。”四川省残联康复处处长罗增永介绍道,“它是通过构建孤独症患儿个体脑影像模型,精准地将靶向经颅磁刺激脉冲作用于孤独症社交障碍环路个体靶点上,效果非常明显,目前已经为超过800名孤独症儿童提供了有效的康复治疗,治疗响应率超过80%。”记者采访时,遇到了专门从瑞典飞到成都接受靶向经颅磁治疗的一家人,妈妈劳拉说:“儿子里克以前拿到玩具只知道啃咬,做了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现在知道思考怎么玩玩具了,对我们来说,这简直是奇迹。”

事实上,近些年,创新中心还引入了四川大学资源微生物与微生物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孙群教授、四川大学华西二院新生儿生殖缺陷专家许文明等14位专家团队,围绕孤独症的发病机制、新生儿预防与干预技术、智能诊疗技术等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已经形成了“基于脑点标记物的孤独症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基于孤独症儿童肠道特质研发的‘N1益生菌’食品”和“ISP干细胞研究孤独症的发生机制与靶向干预技术”等科研成果,探索人工智能辅助下孤独症儿童筛查、诊断、评估、康复训练一体化服务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多方助力 推动科技助残成果转化

作为创新中心主任的冯睿博士同时还是电子科技大学生命学院转化中心的负责人,这些年他见过太多同领域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因为没有被及时转化而白白错失了服务社会、造福人们生活的机会。采访时,他的一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没有被转化的科研成果,最终只是一沓废纸罢了。”

众人拾柴火焰高。四川省残联积极参与到科技助残相关成果转化的工作中来。“我们建立了科技助残吹哨报到机制,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对接机构单位等方式,支持孤独症脑电网络科研课题和技术推广,促进孤独症康复有关研究更加贴合残疾人需求、更加符合患者康复应用场景。目前,仅孤独症康复这方面四川省‘科研+科普+科技转化’的科技助残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四川省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陈兰说。

“科研成果转化是需要大家合力、优势互补才能做成的。”四川省残联宣文处副处长何章介绍,四川省残联主动与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市场等各方面资源力量对接,成都市锦江区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协调解决场地、资金、人才落户、项目推广等方面问题,推动组建成立创新中心,汇集政府、国有平台、专家团队、相关企业等各方优势,形成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合作模式,加速推动孤独症相关科研成果转化。

“简单地说,我们这里就像一个科技成果的中转站。”冯睿说,“我们一方面对接科研院校、专家学者,把科研成果进行集合、打包,做成服务包;另一方面对接孤独症患者,把服务包推荐给他们,并为他们提供服务。目前,我们中心合作的科研机构已经不限于四川省,国内国际优秀的资源我们都进行了对接,努力让科研成果不断更新迭代,更高效地服务于孤独症患者。”

“我们希望四川优秀的科研成果不仅服务本省的残疾人,还能为更多有需求的孤独症儿童提供帮助。”陈兰说,为了进一步推动科技助残成果“走出去”,四川省残联积极搭台,支持电子科技大学联合解放军总医院、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全国知名医疗康复机构、高校共同构建中国孤独症脑影像标准大数据平台,推动国内孤独症脑影像研究从单中心、小样本模式向多中心、大数据开放合作模式发展,促进孤独症脑影像技术创新、产业转化、临床推广和应用。

03

医社联动 建立智能康复服务网络

“创新中心示范引领了四川省科技助残辅助孤独症诊疗的创新工作,但是仅靠创新中心无论是场地还是人员都是不够的,需要更多力量参与其中。”罗增永说,“为此,四川省残联鼓励创新中心采用技术输出的方式,尝试与四川各市区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合作,以满足孤独症患者就近就便诊疗需求。”

在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以下简称“八一康复”),记者看到了正在使用靶向经颅磁治疗仪进行治疗的4岁孤独症男孩洋洋,原来见人就哭的他经过半个月的治疗,现在看到陌生人再也不躲闪了。“我们医院和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共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项目‘儿童孤独症早期干预的脑可塑性多模态磁共振研究’‘靶向经颅磁刺激干预儿童孤独症的多模态影像学神经机制研究’等项目,所以我们引进了靶向经颅磁治疗仪,目前在神经科和康复科都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八一康复副院长李涓说,“我们有专业的医生,多学科的专家,所以能够充分发挥前沿康复治疗设备的作用,比如我们会给多重残疾的患儿,同时使用靶向经颅磁、卡伦系统和外骨骼机器人等,使其脑神经、肢体功能等都得到治疗。”

采访中,记者也体验了一把卡伦系统,它类似一个5D全环绕电影。记者选择的是滑雪模式,当机器启动的一瞬间,起伏、跳跃、躲闪……体验感丝毫不亚于现实滑雪的场景,让从未滑过雪的记者吓出了一身冷汗。“我们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让他沉浸式体验过桥、跑步、漫步等多种运动场景。”主治医生廖瑞松说,“这个系统可以提高患者主动参与运动及同周边环境互动的积极性,对有肢体障碍的孤独症患者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在成都采访的最后一站,记者来到了三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新中心在这里设置了一个服务于周边社区孤独症、脑发育迟缓患儿的康复机构,无线干电极脑电记录仪、靶向经颅磁治疗仪、康复教师等一应俱全。机构负责人黄宗瑞告诉记者,创新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了联动合作机制,“也就是说一旦发现在社区服务中心做幼儿保健的孩子有相关问题,他们会先告知其到三甲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如果确诊了就会推荐到我们这里进行康复。”“凡是成都户籍的孩子,无论是否有残疾人证,只要有三甲医院诊断证明,每年都享有残联发放的3万元康复补助,而我们的服务套餐就是3万元,也就是说孩子在我们这里所有的服务都是免费的。”冯睿补充道,“ 刚刚我们中心被评为四川省首个科技助残创新场景应用示范机构,今后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希望可以不负众望。”

记者采访时,正巧碰到一个刚做完治疗的小女孩,临走时她冲着记者甜甜地说了一句:“阿姨,再见!”虽然不知道她的名字,但是她的笑容和她穿的黄色小裙子格外漂亮。

“今后,在科技助残成果转化运用方面,我们会继续当好科研院所、机构、企业的‘店小二’‘服务员’,持续擦亮四川科技助残新名片,奋力托起残疾人‘稳稳的幸福’。”陈兰说。

来源:中国残疾人杂志社

转载:成都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