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攻破紫禁城,城内尸横遍野、唯独不见崇祯。

三天后,崇祯的尸首在煤山上发现,他披头散发、身上穿着白夹蓝袍和白绸裤子,一只脚上穿着绫袜和复底鞋,一只脚却光着,和近身太监王承恩一起,吊死在寿皇亭畔的一棵歪脖子树上。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崇祯谨守帝王职责,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全满城百姓,可谓是“最有正义也最值得人同情的亡国之君”。

然而,这位“深明大义”的皇帝,却将这亡国灭君的全部罪责,一股脑推给了朝中文武官员,甚至直言“朝中文武皆可杀”。

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紫禁城城破之际,崇祯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对满朝文武恨之入骨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犹豫不决的迁都

1644年,随着新年的钟声敲响,大崇祯迎来了即位的第十七个年头,紫禁城里到处张灯结彩,可崇祯的心里,却似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煎熬。

自崇祯元年开始,大明王朝就像被诅咒了一般,大旱不断、灾害频发。然而,比天灾更严重的,还有人祸。

崇祯十六年,清军多次举兵南下,侵犯大明边境;闯王李自成正式称帝,在襄阳建立大顺政权;张献忠则在武昌建立了大西政权,大明王朝江河日下,危机四伏,已到了独木难支的地步。

崇祯虽然以身作则、勤于政事, 却疲于奔命,一件事也解决不了。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三,崇祯正在崇德殿与新上任的左中允李明睿,商讨御敌良策。

李明睿示意皇帝屏退左右随从,然后郑重地说:“陛下,眼下已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唯有南迁一策,可缓目前之急。”

崇祯闻言大吃一惊,随后,指了指天,反问道:“不知天意如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见皇帝如此不着调,李明睿急得直跺脚:都到这个节骨眼上了,陛下您必须乾纲独断,不能再听任天意了。

为了减轻舆论压力,第二天,崇祯悄悄暗示内阁首辅陈演:联名百官上书,坚决请求皇帝迁都。

然而,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陈演不仅不同意照皇帝说的做,反而建议杀掉李明睿,以安民心。

迁都之事争议了整整两个月,就连一向不问政事的周皇后都忍不住劝谏道:陛下,北边不安全了,咱们南边还有一个家呢!

可刚愎自用又极爱面子的崇祯,左顾右盼,最后决定放弃迁都南京,丢掉了大明王朝最后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

当然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崇祯对满朝文武还抱有幻想。

他认为李自成这厮虽然狂悖,然而,北京这个地方,上有列祖列宗的保佑,下有文武大臣的鼎力相助,贼人是无论如何也攻不进来的。

可让崇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自己仰赖的文武大臣,在关键时刻竟是那么的“不靠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祸国殃民的大臣

1644年正月,李自成携百万大军从西安挥师北上,先后攻克了宣府、大同、平阳和太原等军事重镇,眼看北京城岌岌可危、指日可下。

无计可施的崇祯,只得紧急召见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和户部、兵部的官员们,讨论是否弃守宁远,调辽东总兵吴三桂率关宁铁骑回京、拱卫京师。

吴襄故作为难地答道:“若调关宁铁骑勤王救驾,少说也得百万军饷。”

走投无路之际,崇祯别出心裁,想到了一个主意,号召百官“捐资助饷”。

他本以为群臣们会慷慨解囊,救国家于危难之际,可结果很快打脸了:一说要掏钱,皇亲国戚个个一毛不拔,满朝文武纷纷装疯卖傻。

前内阁首辅陈演率先表示家无余财,无力助饷;现任内阁首辅魏藻德,只象征性地捐了500两;其他文武大臣,大多连500两也不到,有的仅捐了几十两。

崇祯见这么下去也不是办法,就找到国丈周奎,希望他能起个模范带头作用,捐个五万、十万两的。

谁知,周奎竟当场涕泪横流、哭诉道:“老臣年迈,安得多金?眼下只能变卖些许家产,筹集一万两银子,交与陛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崇祯并不买账:这些年光赏给周家的东西,怎么着也不止这个数啊?所以,崇祯密令周奎:必须交够两万两。

周皇后怕父亲为难,便私下赞助了5000两,岂料,周奎财迷心窍,竟私下昧了2000两,最后,周奎总共就捐了一万三千两银子。

国丈都是如此,其他皇亲国戚更不必说。

官员不论高低、亲疏,纷纷捂紧了钱包,谁也不愿出头为君分忧,崇祯低声下气换来的,只有区区20万两捐赠银。

助饷之事,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是他们真的没钱吗?非也!

李自成攻破北京后,也比葫芦画瓢,要求官员们“捐资助饷”,在刘宗敏的“大刑伺候”下,率先哭穷的陈演,一下子拿出了4万两助饷银,魏藻德拿出了1.5万两,国丈周奎家更是被搜出了53万两雪花银。

李自成在北京42天,共搜刮得银7000多万两。

纵观中国历史,像崇祯这样低声下气向大臣集资助饷的皇帝,恐怕找不出第二个,而像陈演、周奎这样毫无家国观念的勋戚权贵,也着实少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吊死煤山

3月16日,大顺军兵临北京城下,崇祯惊慌失措,连发多条诏谕,希望各地边将能迅速带兵勤王。

然而,响应者寥寥。

就在这时,李自成主动派人给崇祯送来一封“求和信”,在信中,李自成提出可以帮朝廷“内平群寇”,”外抵辽藩”,但朝廷得答应他两个条件:

一是支付100万两的饷银,二是封李自成为西北王。

当时,战争形势利于李自成,不利于崇祯,想要保住大明王朝,接受李自成的“求和”,是崇祯眼下最合适的一条路。

没想到,魏藻德带头反对,誓不与贼寇签订城下之盟。崇祯见众臣激愤,只得杀了李自成的求和使者,拒绝了大顺军的和谈。

当天夜里,李自成开始准备攻城,崇祯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和他一样难以入睡的,还有司礼太监曹化淳、兵部尚书张缙彦、成国公朱纯臣等人,他们在忙着和李自成洽谈投降事宜。

3月17日一早,守城官兵就大开城门,让大顺军大摇大摆进了北京城。

负责守城的李国桢,火速赶往皇宫,哭着向崇祯汇报说:“陛下,守城部队已经不听号令了,一个个都躺在地上,用鞭子打起来一个,另一个又躺下去了。请您早做准备啊!”

事已至此,还能准备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