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进农场,地处崇明西北端,是当年知青战天斗地的地方,随处可见围垦岁月的印记,质朴而热烈。大多数时候,跃进农场是静谧的,就像一个长者,看着斗转星移,时代变迁。不过,当年的农场却也是热闹非凡,这段记忆深深印刻在跃进居委干部顾张瑜的童年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父母曾是跃进农场职工,顾张瑜小时候有段时间一直生活在跃进农场。那时候的农场人气兴旺,厂房林立,小区里有托儿所,街上有浴室、饭店、商铺,周末有热闹的集市,衣食住行无所不包。茶余饭后,家长们串门闲聊,孩子们疯跑、爬树、骑车、扮家家……

六岁那年,由于父母下岗,顾张瑜回到绿华镇外婆家生活。春天摘一把路边的野花,夏天伴着蝉鸣在树下乘凉吃瓜,秋天掰着树上半青不熟的橘子,冬天围着灶膛取暖烤红薯,农村的辛劳和孩子无关,自由自在的童年成为顾张瑜心中一段深刻的记忆。

有人向往城市的繁华,有人对小岛的静谧野趣念念不忘。2014年大学毕业后,顾张瑜在择业的十字路口徘徊,既然是在农场长大的孩子,那就回农场试试吧!于是,回到家乡就成了顾张瑜的第一选择。

2015年,顾张瑜进入跃进居委会工作,办公场所就在自己小时候曾就读的幼儿园,孩提时代的回忆,让她更加坚定要将自己的青春挥洒在这片热土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0后、90后独生子女来到社区能做什么?在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大背景下,居民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生活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青年走向基层一线,走到群众身边,加入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中来。适应居委会的工作是摆在顾张瑜面前的一道课题。

一开始,居民们觉得顾张瑜初来乍到,又年轻,很多事还是会找老同志帮忙解决。这个时候,曾在农场生活过的顾张瑜就先从熟悉的街坊邻里开始接触,“阿姨,这个东西我会,我来帮你。”“叔叔,遛弯儿啊,最近身体怎么样?”久而久之,居民们看到了这个青年肯干、踏实、热情,有什么事找她准没错。“小顾,楼上人家好像漏水了,你帮我来看看啊!”“小顾,我那个药又吃完了,你帮我去配一下吧。”调和邻里矛盾、送突发疾病老人就医、帮扶困难群体……每个居民的需求顾张瑜都认真倾听、找准关键、妥善解决。只有把居民的“关键小事”办成“暖心大事”,才能真正走到群众心里。也正是如此,顾张瑜慢慢找到了做好社区工作的“钥匙”,这把“钥匙”不仅打开了群众的心扉,也换来了群众对自己工作的支持。“我们做社区工作,都渴望被认可。然而要赢得认可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撸起袖子干。”顾张瑜如是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跃进居民区是一个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社区,很多老人子女都不在身边照料。老人们一方面面临着身体健康状况日趋下滑的客观事实,老花眼、听不见、反应慢、腿脚不便;一方面对新事物也有学习的需求,智能手机、平板、微信,他们渴望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手机不知道按到哪儿没声音了、电视不知道按到哪儿蓝屏了、微信图片发送要哪几个步骤又忘了......这个时候,无措的老人总是到居委会找顾张瑜寻求帮助,而她也总是耐心给予解答。

在这些爷爷奶奶辈的群众眼里,顾张瑜就是他们的“小囡”。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老人前来居委求助,他在外省市享受退休待遇,然而现在长期在崇明生活,需要线上进行养老金资格待遇认证。由于儿子远在美国,自己又不会操作,所以只能来居委寻求帮助。顾张瑜是第一次办理该项业务,通过网上搜索流程后获悉要进行线上认证必须先注册微信,但老人使用的却是老年手机。顾张瑜将老人的手机卡装到自己的智能手机中,一步步帮助他完成认证,当看见“认证成功”字样时,老人万分感激,不仅感叹现在的科技进步,更感叹还是小年轻有办法,免去了他千里奔波之苦。

顾张瑜说:“我们对待长者要多点耐心、宽容和关爱,毕竟老人的现在就是我们的未来,善待他们就是善待未来的自己。”顾张瑜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她将青春挥洒在社区,也挥洒在她眷恋的农场,让老人更加幸福,让社区焕发活力。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每个人的青春都不一样。有人在异乡奋斗打拼,有人在家乡扎根守望。农场的孩子回到了最爱的家乡,她以梦为马,努力去做好每件小事,用心去完成每件平凡事,待到青春的车轮驶向远方,再回头去看,或深或浅,时代发展的路上一定也有一道独属于自己的轨迹。

资料:新海镇

编辑:陆海华

责编:李琳、朱怡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