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年,中国汽车完成了一项历史性突破,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世界第一的汽车出口大国。

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最近几年中国新能源的突飞猛进,卷价格卷技术卷服务,当然卷出了非凡的市场竞争力。

但欧美日韩有自家车企要养,他们是打不过就不打了,用各种贸易壁垒把我们挡在外头,所以现在中国车出海的重心,就不可避免地放在了发展中国家。

目前最重要的一块市场,就是东南亚。好巧不巧,这里过去也一直是日本汽车的天下。

历史似乎已经决定,中日汽车终有一战,东南亚正是决战场,在这里咱们既分高下,更分生死。

现在提起东南亚,很多人可能都会想到金三角、地下犯罪、新马泰旅游,和各种脑洞大开的广告电视剧。

但在各种都市传说的另一面,东南亚其实也是现在地球上,最有活力的几个新兴市场之一。

总人口6.8亿,面积457万平方公里,而且相比非洲政局稳定,相比拉美增长迅速,相比印度又更加开放,在后发地区里,东南亚的市场潜力一直被看好。

在早期竞逐东南亚的发达国家当中,日本又算得上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而他打开东南亚市场的方式,说起来还真有点黑色幽默,甚至可以这么说,日本多多少少是沾了战败的“光”。

在五六十年代,日本前后跟多个东南亚的二战受害国签订了《赔偿协定》。

那这日本人赔了多少呢?

据估算,日本向缅甸、菲律宾、印尼和越南一共提供了3643亿日元的“赔偿”,听起来不少是吧?

但实际上,这些国家几乎拿不到一毛钱现金。

取而代之的,是日本的商品和劳务,比如给当地修水库,建发电厂,以及送化肥、船只和各种机械,当然,这其中也自然就包含有日本的汽车了。

对于刚刚走向独立,百废待兴的东南亚各国来说,日本提供“赔偿”的作用非常巨大,态度上也是多多益善,你给的越多越好。

但老话说得好:免费的东西往往最为昂贵。

靠着“赔偿”的方式,日本商品得以在东南亚市场长驱直入,并且很快就能影响各国的投资建设,和帮助日本企业更方便地进口当地原材料。

到70年代,日本在东南亚几乎形成了支配地位,当时东盟五国对日贸易依存度达到了22%,泰国、印尼和菲律宾更是超过了3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在这个背景下,日本车能够在东南亚畅行无阻,就一点不让人意外了。

从60年代开始,丰田、日产等日本车企,就在泰国、菲律宾等国投资建厂,然后从组装厂到生产外围零部件、再到生产发动机,日本车企不断加深在东南亚的产业链布局。

这一方面给当地提供了就业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也让日本车企的利益与东南亚国家深度绑定。

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日企跟当地政府关系更铁,长期经营的政商关系,能够带来许多财报以外的便利。

种种因素叠加,使得日本汽车在东南亚的市占率长期维持在70%以上,在泰国、印尼甚至一度能超过90%。

这也难怪有人说,东南亚就是日本汽车的后花园。

然而最近几年,日本人却在自己的后花园里,发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身影,那就是中国新能源。

最先发生变化的是泰国。

2021年,泰国提出了“30·30”目标:计划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总量提升到30%。

为此,泰国将电动车消费税从8%降到2%,并且2022年中至2023年底,对售价不超过200万泰铢(约40万元人民币)的纯电汽车关税大砍40%,而售价再往上,到百万级的豪华电车也同样减征20%。

除此之外,泰国还对每辆电车提供最高15万泰铢(约3万元人民币)的市场补贴。

政府花这么大力气补贴,那效果也是立杆见影。

2022年,泰国纯电总销量才不过13000多辆,但到23年,却达到了5万,增长了将近3倍。

而这个数字还远远不是当地市场的极限。

今年3月底开幕的泰国曼谷国际车展,一共12天就收到了53438个订单,其中32.8%都是新能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争取这个潜力市场,国产品牌也是下足了功夫。

2022年8月,比亚迪在泰国推出了首款车型元plus,同时期,哪吒也在当地推出了哪吒V。

到23年9月,广汽埃安又跟着在当地推出了AION Y Plus车型。

除此之外,上汽和长城也早就在泰国布局,早早就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车。

而从去年的销量榜来看,泰国几乎重演了中国剧本,再次上演了国产车包围特斯拉的经典戏码。

到明年,泰国市场还是会更加热闹,长安、奇瑞、小鹏都把这里当成了进军东南亚的第一站。

不过如果单从销量来看,泰国这几万辆新能源,距离80万的汽车总销量,还只是个零头,日本车的统治地位,似乎依旧无可撼动。

但咱们最擅长的事情,正是摸着石头过河。

过去日本车企能够独霸东南亚,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用投资主导了当地的产业布局,同时也通过海外建厂,降低了生产成本,进一步巩固了价格优势。

现在中国车企一样在加大对东南亚的投资。

2017年,吉利收购了马来西亚的国民品牌宝腾49.9%的股份,成为最大股东。

原来宝腾一年能亏20亿,但经过这几年吉利的调校,去年净利润却达到为53亿人民币,同比暴涨了51%,同时营收达到1792亿人民币,创下了历史最高记录。

宝腾全年销量达到168.7万辆,其中新能源车销量为48.7万辆,同样都是历史新高。

2022年,上汽通用的首批五菱新能源在印尼工厂下线,23年,长城的欧拉好猫也在泰国工厂试生产,同年,比亚迪的泰国工厂动工,规划年产15万辆整车。

甚至包括上游的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电池和原材料企业,也都在已经或准备在东南亚投资建厂。

国产新能源企业,都摩拳擦掌地准备在东南亚大干一场,这一方面,是国内市场越来越卷,大家都需要出海寻找增量市场,另一方面,也是东南亚矿产资源丰富,比如印尼是世界第一镍矿大国,许多中国企业都在这几年扎堆建厂,这本身也是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环节之一。

而随着中国中国新能源集体布局东南亚,日本车企那旱涝保收的好日子,也似乎到了尽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日经亚洲》报道,泰国2023年汽车市场,中国车企份额达到11%,增长到上年的2.2倍,与此同时,日本车份额则下降约8个百分点到78%。

其中,丰田同比下降8%;五十铃下滑29%,三菱下滑35%,这与同时期中国新能源的高歌猛进相比,真是冰火两重天。

但日本在东南亚,毕竟有着半个多世纪的长期经营,他们在当地最大的优势还是产业规模。丰田光在泰国的年产量就是20万辆级,本田也超过了10万。

更大的规模往往意味着更低的成本,也代表着日本企业和当地供应商的关系更加紧密。

相对来说,在当地落户没几年的中国汽车,人生地不熟,加上前期培训员工,搭建管理团队的投入,总的生产成本其实比国内都要高。

另外,日本车在东南亚的本地化率都在7成以上,不像中国车企目前过半的零部件都还得报关进口,所以他们承担的关税成本更是要低上不少。

所以现在东南亚的国产车虽然普遍比日系车要便宜,但这并不意味日企就没有打价格战的空间。

不过,胖子也不是一口就能吃成的,国产新能源在东南亚从无到有,再要从弱到强,必然是要经历一个追赶的过程。

而如果说“已历三代”,在东南亚深耕多年的日本车企是占据了“地理”,那么全力投向新能源的中国车企,就是把握住了时代变迁的“天时”。

视频前面提到了泰国对新能源的强力补贴,而实际上,最近一两年,还有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多个东南亚国家在鼓励新能源的发展。

印尼去年将电车增值税从11%下调至1%,另外还宣布拿出7万亿印尼盾(约32亿元人民币)用于电动摩托车的销售补贴。

越南则决定对每辆电动车补贴1000美元,并免征与降低注册费和牌照费。

而为了拉拢新能源企业投资,什么税收优惠、土地租赁减免、基础设施支持,也统统是不在话下。

当然,东南亚各国补贴招商,肯定不是为了给中日车企做嫁衣,他们真正想要看到的,是中国人“卷”日本人,日本人“卷”中国人,两边卷得越厉害,最后落到当地的回报就越大。

过去几十年,日本车企在东南亚过得太顺也太舒服,庞大的投资又让日本的触手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以至于当地人一直有成为日本经济殖民地的忧虑。

现在随着中国车企大军压境,日本车企压力陡增,所以不得不进行转向。

去年底,泰国政府宣布,几个主要日企已经计划在5年时间内,对泰国投资1500亿泰铢,也就是约合43.36亿美元的巨额资金,来扩大电动车的产业规模。

而这个数字,大概相当于同期中国新能源对泰投资的三倍,面对是中国新能源的竞争,日本车企这回也算是被狠狠地爆了一波金币。

这一切还只是开始,随着中日车企对决不断加剧,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东南亚各国前期的补贴优惠,最终都将会以技术转移、产业升级、增加就业的形式转移回来。

难怪有人说,中日汽车大战,不管最后的胜者是谁,最大的赢家都会是东南亚。

但不管怎么样,中国新能源想要走向世界,东南亚都是必须要迈出的第一步。而在当地经营多年的日本车企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东南亚的汽车大战,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

你对东南亚的汽车对决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