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日报”

6月的陕北,碧空如洗,绿意盎然。

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基地向外看去,沙土之上一株株杨树迎风挺立。

“这些树是新疆杨,比我们那时栽植的品种更优良。”69岁的贺莎莲是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第一代女民兵,看着窗外的连片绿色,她满眼欢喜,“以前我们只觉得没有风沙就很好了,如今的景象都不敢想象。”

补浪河位于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距榆林市城区65公里。古来塞上多荒漠,新中国成立之初,榆林流沙曾越过长城南侵50多公里,补浪河乡80%的土地被荒沙吞噬。

1974年5月,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女青年听从党的召唤,扛起“长城姑娘治沙连”连旗,来到风沙肆虐的补浪河大水湾黑风口植树治沙。这个连就是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前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代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女兵向沙漠进发。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你们这些个女娃娃,还能治得了沙?”

“这沙不治好,我们不回去!”

带着3辆架子车、40把铁锹,她们义无反顾地挺进了荒漠。

尽管有心理准备,眼前的一幕仍是让她们愣住了——

脚下是茫茫碱滩,周围是连绵沙丘,近百公里的风沙线上,除了星星点点的骆驼刺,几乎见不到一丝绿色。

“广阔天地炼红心,治沙造林献青春。愿洒浑身千滴汗,誓叫荒漠变绿洲。”想到为了加入治沙连写下的请战书,她们坚定决心,直面没住处、没食物、没工具的生存考验。

没有住处,自己动手,用柳条和泥巴搭起柳笆庵;没有工具,就从各自家里带来架子车、独轮车和铁锹;没有粮食,就喝白开水、吃“玉米馍馍”“糠炒面”。

修田、修地、修路、挖马槽井……每天干十几个小时的活,姑娘们双手磨出了厚厚的手茧。

在沙漠种树,难度可想而知。一天夜里,栽种的杨树幼苗被一场“老黄风”掩埋在了近半尺深的黄沙里。

技术员说,只要把沙土清理出去,树苗还有救。姑娘们马上找来工具挖树苗,后来,工具不称手,干脆用手刨。经过6天6夜奋战,救出了被埋压的35亩幼苗。

为防止风暴再次侵袭,她们去30里外的王家峁背沙柳条。两个多月时间,她们用肩扛人背最原始的劳作方式,背回8万斤柳条,插出两公里长的篱笆挡风墙。

在艰苦的生存环境和治沙条件下,治沙连的姑娘们没有轻言放弃。治沙岁月里,“党员火种”王莲芳、“牧羊姑娘”贺贵莲、“庄稼好手”马真花、“小小歌手”杨秀珍、“拖拉机手”刘翠玲……一个个治沙姑娘各显所长,为连队建设出智出力,在苦涩荒漠种下绿色希望。

经过十年艰苦奋斗,漫天飞沙的荒漠变成了“林成网、树成行”的大漠绿洲,为后人接续治沙造林打下了坚实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2年,在军地各级的支持帮助下,连队逐步探索出“兴办经济实体,优化配置经营,实施综合开发,积极发展养殖、种植业”的发展道路。

随着治沙理念、技术的发展,走可持续科学治沙之路成为治沙连的目标。连队先后派人到宁夏学习治沙新技术,选送女民兵到陕西省治沙研究所培训。2010年7月,连队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管理学院合作,成立“科技治沙就业实习基地”,学院首批8名女大学生加入连队,拉开连队由传统治沙向科学治沙转变的序幕。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跟着一代学、一茬续着一茬做,经过400多名女民兵辛勤付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已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种植900多亩畜草、420多亩花棒等沙生植物,种植经济林、彩叶林各300亩,栽植樟子松3000亩、柳树和杨树35万株,治理荒漠14225亩。近年来,她们先后获得“绿化祖国突击队”“三八红旗单位”“学雷锋先进集体”“全国防沙治沙标兵单位”等23项省(军)级以上表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我们连队满编54人,这个数字是纪念是致敬,也是一种传承。”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现任连长高艺玲说,去年3月,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重组,新一代女民兵依旧负责林木管护、大棚管理、植树劳动等工作的同时,还担负讲解任务,开展植树造林科普宣传工作,将治沙连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今年27岁的高艺玲,原本是补浪河乡政府的一名宣传专干,对治沙姑娘的故事非常熟悉。在治沙连展览馆任义务讲解员期间,她一次次为前来参观研学的游客讲述治沙连的故事,自己也被这大漠深处的传承和坚守深深感动,最终决定加入女子民兵治沙连,走上治沙道路。

如今,该连建成集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示范基地,内含红色教育区、打靶训练区、拓展训练区、生态园林景观区、设施农业观光区、生态特色养殖区、观光旅游区、拥军爱民示范区八大功能区,近年来累计吸引约60万人次参观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把铁锹,一支钢枪,军旗是我们心中的太阳。狂风挡不住进军的脚步,毛乌素是我们拼搏的战场……”第30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前夕,在治沙连展览馆前,第一代女民兵和新一代女民兵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一代代女民兵接力治沙的故事,讲到兴起,她们唱起连歌,歌声穿越生态园区的百亩花海,久久回荡。(文/强继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中国国防报》

编辑 刘雅娇 校对 强小强 责编 李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