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志行在上海收到毛主席的来信时,整个人激动得双手都颤抖了起来,快30年了!已经快30年了!

自从1927年蒋介石发动“白色恐怖”,许志行就与毛主席失去了联系,直到1949年北平解放后,他才知道原来自己的毛大哥已经成为了共产党的领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后两人便一直以书信来往,直到1957年,见面的时机终于成熟,许志行再也不能抑制住自己激动的心情。

只是,到了临近出发之际,许志行突然忐忑了起来……

流浪儿“三逃”遇贵人

1957年6月22日,下午6点半,一路上满面喜色的许志行下了火车后,就坐上了前往中南海的汽车,开车的人是毛主席专门安排的,许志行叫他高同志。

一路上,许志行心情有些复杂,他在学校教书这么多年,平日里面对各种调皮捣蛋的学生都能应对自如,如今他想要与高同志聊上几句,了解一下毛大哥的近况,可话到嘴边,他却不知从何问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志行

14岁开始,他就没有家了,要不是在寺庙里遇上毛大哥,恐怕他还会继续一个人流浪下去。

他比毛主席小了9岁,原本他姓潘,跟着母亲在老家生活,可奈何在他11岁那年,因为家中生意遭遇变故,他的母亲承受不住,最终自缢身亡。

父亲也放弃了生意,带着11岁的他,到浙江海宁一家杂货铺里边去打工。

11岁的孩子处于半懂事的阶段,他平日里做事情踏实、人看起来又聪明,没过多久,杂货铺的老板就将他招到名下,做了上门女婿,名字也正式改为了许志行。

由于许志行年纪太小,只能先养着,所以老板就将他送到学校去读书,让他学点知识,以后好给自己打下手。

两年多以后,许志行被杂货铺老板送到了酱园店去做学徒。

那个时候的学徒可不像现在这样,严格来说,它其实就是一种旧社会残存下来的“童奴”,虽然名义上叫学徒,可做的事情那完全就是脏活累活,有时候还容易挨打、饿肚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志行干了三年后,终于决定爆发了,它不想以后都是过这样的日子,他想读书,他想上学。

于是他趁着店铺老板不注意,偷偷地逃回了入赘的家里,家中的养父母看到他偷跑回来后,却觉得这个孩子一点都不听话,没多久,就再次把他送了出去,直接送到了上海。

上海的那家店也是酱园店,但对于许志行来说,无论去到哪里做学徒,他想要读书的心思从未消失,于是没上几天,他就再次回了家。

这一次,他的养父母彻底生气了,送他去读书当然是不可能的,因此便决定将其送得远远的,让他老老实实做学徒。

他们立马联系了远在长沙的一个亲友,商定结束后,将许志行送到了长沙的一个五金玻璃商店,工作的性质没变,还是学徒。

许志行多次逃回家,其实他的心中是想要跳出这个环境的,但跳出去了,他又不知道去哪;

他想去读书,但是他没有钱;

他想回家,但是他的家人都急着要将他送出去。

最后,他乖乖地踏上了去长沙的火车,但是却在五金玻璃店只上了3天的班,他就又逃了,而这一次逃离原因,是因为他被老板打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逃出来后,他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可奈何他的手中一分钱都没有,他也不知道去哪儿。

迷茫之下,他就沿着长沙到武昌的铁路,走走停停,最后一路走到了汉口。

那时,正是冬天,天空不知道什么时候,飘起了雪花,铁路边的许志行又冷又饿,拖着疲惫的身体,去往不知名的地方。

雪越来越大,他就在路边就近找了破庙,打算今晚就在那里睡一觉,而正在此时,一名穿着蓝大褂的瘦高青年也踏进了这座寺庙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志行年轻时期

“许先生,我们快到了!”

响亮的声音在车内响起,许志行立马晃了恍神,看向窗外。

兴许是马上就要见到毛大哥,许志行的心中竟不自觉地想起了许多曾经的事情。

“亦师亦兄”的往事

车辆开进中南海,两侧的树影交相辉映,不远处的游泳池边,一名中年男子站在那里。

尽管已经到了晚上,光线有些暗,但远远地,许志行的心中仍旧有种强烈的感觉,那就是他的毛大哥!

下车后,他先是愣在原地迟钝地停了几秒,随后便一路小跑了过去,双眼通红地握住了男子的手,哽咽着叫道:

“主席,终于见到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看着面前同样步入中年,却仍旧有着熟悉影子的男人,佯装生气地说道:

“叫什么主席,我还是你的毛大哥,叫我毛大哥就好!”

许志行听到这话,瞬间感动不已,“毛大哥”还是那个毛大哥!他点了点头应下,随即拎着箱子跟着毛主席进了屋。

他这次来,一来是到北京看看毛主席,二来是准备趁着暑假去韶山去看看,那儿是毛主席的故居。

许志行上学的时候,学校暑期放假,他无家可回,就是到毛主席的家中,呆了一个月。

进了屋以后,许志行与毛主席便就着双方的情况聊了起来。

其实,从1949年开始,两人便常常以书信沟通,对彼此之间的情况也都大致上了解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许志行说到这次来北京还要看望一下谢觉哉时,毛主席当即就决定请他过来,一起聚聚。

谢觉哉其实是许志行的国文老师,两人的相识也都因毛主席而起。

许志行回顾自己三次出逃后躲进破庙那会,青年时期的毛主席穿着一身蓝色大褂,满脸和善地站在了许志行的面前。

许志行乱糟糟的头发、脏乱的衣服、倔强又带着些希冀的眼神,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

他上前搭话,许志行看着毛主席,吞吞吐吐地说自己要去汉口找亲戚,但是途中迷路了,身上又没有钱,已经饿了好多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一听,便猜到这个青年可能是离家出走,他想起了自己少年时期也有些叛逆,经常与父亲吵架。

当毛主席听到眼前的青年是要去汉口的时候,便自我介绍,并表示自己也要去汉口,可以顺带捎他一程。

那时候,皖系军阀张敬尧在湖南无恶不作、罪恶滔天于是毛主席便组织了代表团,准备到北京请愿,途经破庙,这才有了相遇的这一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敬尧

毛主席从小就是个热心肠的人,想着顺带捎许志行一程,反正也耽误不了多少时间,就这样,毛主席帮许志行安排好吃喝后,就带着他住进了旅馆。

在毛主席身边,许志行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晚上睡觉的时候,一时之间忍不住在被子里偷偷哭了起来。

他微弱的哭声,引起了在一旁工作的毛主席注意,于是在他的询问下,他才知道,原来许志行并非迷路了,而是“逃工”了。

许志行提到自己在做学徒的时候被老板打,他就逃了,他想读书,想学习知识,不想做学徒,但奈何现在连自己也养不活,他也不知道接下来可以去哪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听完后,对这个青年并无责怪,还夸赞他有反抗精神,随后告诉他,读书是一件好事,可以坚持下去,但在此之前,总是流浪也不好,家还是要回的。

说完后,就让他先回家,等自己到北京办完事后,就帮他安排上学的事。

此后,两人的“亦师亦兄”的缘分也就连接到了一起,分别之际,毛主席帮他买了回家的车票,之后便赶往了北京。

直到毛主席请愿的事情结束后,他才回到长沙。

他并没有忘记曾经对许志行的承诺,而是马不停蹄地在当时自己任校长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开设了“成人失学补习班”,之后就联系许志行过来读书。

读书期间,谢觉哉就是他的国文老师,对他颇为照顾,同时毛主席也时不时地给许志行“开小灶”,进行历史方面的一些拓展,培养他的爱国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谢觉哉

明灯之下,殊途同归

回到中南海,许志行在拜访毛主席期间,毛主席还特地叫来了自己的两个女儿与许志行见面。

在毛主席的心中,他与许志行更像是家人一般的存在,而对于许志行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

他还记得自己在读书期间,基本上每到休息日或者假期,几乎都是与毛主席的家人在一起,毛主席给他“开小灶”的时候,一起听讲的还有毛泽民、毛泽覃。

暑假,许志行无处可去时,毛主席就把他叫到了自己家里,在毛主席家,无论是毛主席当时的妻子杨开慧、还是毛泽民、毛泽覃两兄弟,他们都非常熟悉。

毛主席一家不仅对许志行学习上较为照顾,就连生活上也是非常关心,每到要做新衣裳的时候,毛主席都会让妻子优先给许志行做,然后再给其他的弟弟妹妹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轻时期的毛主席

那段时间,对流浪许久的许志行来说,让他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同时毛主席对他的教导,也让他逐渐升起了从文报国的心思。

从补习班毕业后,毛主席又继续资助他到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院学习,在学习期间,毛主席对他曾经的教导,给他打开了一条新的路。

毛主席很喜欢鲁迅,在“开小灶”的时候,他时常教育兄弟以及许志行,对于鲁迅的文章要熟读,尤其是像《故乡》《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作品更是要抄写、要熟记。

许志行记下后,慢慢地也开始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师范学院学习期间,毛主席就鼓励他在业余时间积极写作,而许志行也不负期望,早年的流浪经历以及后来认识毛主席的时光里,让他对社会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给许志行的多封书信

他的作品也慢慢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其中《孤坟》里的《师弟》这一篇还直接被茅盾放入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里,这一部作品以他自身为原型,描述了旧社会遗留下的“童奴”的悲惨遭遇。

后来,他在《别长沙的一天》中写的M先生又是以他与毛主席的相处为中心,其中情感细腻、依依惜别的情景仿若就在眼前。

不得不说,在写作这个方面,毛主席对他的教育,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

毛主席对于自己一手带起来的兄弟,在刚开始是准备让他来给自己做助手的,但是随着1927年蒋介石“白色恐怖”的发动,毛主席与许志行就彻底失去了联系。

之后的许多年里,许志行一直在四处寻找毛主席,但是都没有结果,他想到毛主席对他的教导,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有朝一日群众可以吃饱穿暖、祖国可以繁荣富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尽管一时联系不上,但他相信,无论在何方,只要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那么终究会殊途同归,于是他便进入了学校,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直到1949年,在上海格致中学担任语文教师的他,终于得知了毛主席的消息,喜不自胜之下两人就开始陆续联系了起来。

1957年的这一次见面,对他而言,是一次精神上的期盼,也是一次家人的重聚。

在拜别毛主席之后,他又陆续踏上了毛主席的故乡,准备去拜访当时对他颇为照顾的几位毛主席家人。

这一次的北京之行,可以说是圆了他多年的梦想,同时在与毛主席见面之后,他对于教书育人这件事也更加坚定了。

如他当初所想,只要他们努力的目标都是人民的安居喜乐、祖国的繁荣富强,那么即使不能时时见面,他们也终会殊途同归,实现共同的理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许志行与毛主席青年时期的一次相遇,对当初的毛主席而言,是自己的一个善举,而对许志行而言,却是一次生命的救赎。

在战乱的年代,他们都明白,抱团取暖、互帮互助才是颠覆黑暗的有力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毛主席犹如黑暗中乍现的一丝光亮,出现在了许志行的世界里。此后,他更是像明灯一般,指引着许志行前往更高更远的地方。

如今,在无数先辈的带领与牺牲下,新中国迈出了一次又一次地前进步伐,真正实现了人民喜乐、祖国富强!致敬伟人!致敬英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