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读《把握关键点 读透“整本书”》一文(6月12日《中国教育报》第九版),我以为几位作者提出的整本书阅读的“理解与鉴赏”“经验与方法”“表达与交流”“熏陶与启迪”四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评”一体的系统思考的四个取向是值得语文教师们认真思考的基本问题。任何形式的教学,首先要考虑目标定位,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过程的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的实施。

理解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整本书阅读”要求的前提。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授,而是扩展到了理解与鉴赏、经验与方法、表达与交流、熏陶与启迪等多个维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他们建构整本书阅读经验的同时,发展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全面而深入地思考和设计整本书阅读的方案,以及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设定相应的教学任务与评价反馈活动。

以《红楼梦》为例,如果目标是“理解与鉴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读原著,关注语言表达、人物描写、情节发展等,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知;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或者要求学生自己检索关于作者曹雪芹的背景信息、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学地位等,帮助他们讨论和理解《红楼梦》中的主要主题,如梦境与现实、荣枯兴衰、爱情与婚姻、封建礼教等,促进学生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

如果为了实现“经验与方法”目标,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或案例研究,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通过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以寻求答案。譬如,设计类似“贾宝玉的性格是如何随着故事发展而变化的”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人物心理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教授学生如何使用思维导图来整理《红楼梦》中复杂的家族关系、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或者鼓励学生跨越不同章节,整合和比较信息,促进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建立起文学古典章回小说的阅读经验。

“表达与交流”要求教师尽可能设计一些类似上面提到的互动交流的任务与活动,还可以通过课本剧编写、角色扮演或者专题演讲、读书沙龙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分享自己的感想、疑问与建议等,提升语言素养与思维素养,乃至社交素养。

如果立足于“熏陶与启迪”的目标,则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的人物情感和内心世界,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培养同理心。鼓励学生探讨《红楼梦》中的文学美:语言的韵律、描写的细节、人物的塑造等,帮助学生在情感、审美、价值观和思维上得到熏陶和启迪,进而加深理解《红楼梦》对中国以及世界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

立足“教—学—评”一致的系统思考,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立足“教—学—评”一致的系统思考,充分体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而整体、典型、活动、个性四个取向,为教师落实这一原则提供了一种全面而深入的教学策略框架。

如何确保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是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整本书阅读中必须反复权衡的基本问题。整体取向,要求整本书阅读要从宏观的角度设计教学,确保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评价标准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典型取向要求教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材料和案例,通过深入探讨典型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活动取向鼓励教师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讨论、实验、角色扮演、项目研究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个性取向提醒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和特长,实施差异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和支持。这种系统思考有助于构建一个协调一致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扎实更有意义。

如何落实“教—学—评”一致性要求,仅知道四个取向实施策略是不够的,还要教师具备基本的教学设计原理知识和相关的评价知识。

前年,我在新疆博乐七中执教《乡土中国》,呈现了如何运用“SOLO评价理论”,促进学生对照学习目标自我反馈与相互反馈(包括评价),以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可能。我的具体做法是:

1.师生共同讨论、共同选择评价标准或评分规则。采取等级制而非赋分制,要求自我反馈与相互评价,要对照“成功标准”陈述理由。

2.以小组学习活动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陈述、给出并接受反馈、进行互评和自评。

3.陈述者对照来自同学和教师的反馈,反思自己的陈述,思考并纠正自己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这一点在课堂上是无论如何不能省的,否则就失去了反馈的意义了。

4.教师在学生反馈(包括自我反馈)的同时,及时地予以提问、提示等(即理论上说的提供支架),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如果有必要,可以多要求几名学生包括陈述者重复自己的反馈。

5.要求学生反馈意见调整自己的陈述,完成相关作业或者重说一遍。

如何读透“整本书”,从了解到接受再到实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加深理解、不断探索。

(作者系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4年06月17日第9版

作者:凌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