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冉淮舟 | 图文统筹:李武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冉淮舟:

曾任铁道兵文化部创作组组长、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教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37年11月生于河北省高阳县旧城村。童年是在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火中度过。1951年初在家乡小学毕业,插班考入省城保定一中,开始爱好文学,练习写作。1956年考取南开大学中文系,1961年毕业后相继在天津文联、铁道兵、解放军艺术学院从事文学编辑、创作、评论和教学工作。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不容进犯》《绿的田园红的血》、散文集《彩云》《农村絮语》、诗集《乡情》等计四十余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铁兵记事】采莲轶趣

战士们在高原上修路,休息的日子,常常爬到高山上去采雪莲。在二郎洞,听说小赵是个采雪莲的能手,我便总想跟他去采一次雪莲了。开始,他表示出一种不大乐意的样子,我想,他可能是对我的身体能否胜任有所怀疑,就向他说明,我的体质如何好,还讲起当年参加运动会的情景。

他答应了。

小赵是四川仪陇人,和朱老总同乡,对于这一点,他是很自豪的。雪莲是一种药物,他常常利用假日,爬到高山上去寻找,然后把采回来的雪莲,分送给家里有病人,需要这种药物的同志。

营房坐落在海拔三千六百多米的一块小盆地上,采雪莲要到东边海拔五千多米的高山上。我还从来没有爬过这样高的山,仅就这一点,也觉得很新奇,兴致很高。

雪莲长在冰川雪线上,在我国,仅见于青藏高原,在海拔四千至五千六百米的地方,植根于岩石缝、冰碛物、砾石和风化石中。强烈的紫外线,暴虐的风雪,凛冽的低温,贫瘠的土壤,一般的植物是很难生长的,而雪莲却傲然挺立,悠然自得。

可以说,我是怀着对雪莲的一种敬意,和小赵一起爬高山的。从营房到东山脚下,有四五里路,是一个缓坡,走起来已经很吃力了。不过,一路上,小赵不断讲些高山见闻,都很新鲜有趣,这会减轻疲劳的。他说在这里他们抓到过一只小梅花鹿,养了几天,后来知道是山那面藏族鹿场跑掉的,就赶紧翻过高山,送了回去。还说在这里打过雪鸡,不过我们却一只也没有遇见。

快到山脚时,忽然看到一只旱獭在前边不远的地方蹲坐着。因为我听说过旱獭传染鼠疫,是靠近不得的,便招呼小赵躲远点。他却说:“实际上没有那么严重。病獭才易传染,钻到洞外来的,多半没病。”

旱獭黄褐色,不易发现,等我们走近一些,又看到几只小的,很快就都钻进洞里,是很狡猾的。

来到山脚,喘息一下,开始爬山。这座山海拔五千五百米,从山脚到山顶,将近两千米。山势陡峭,爬起来一步一喘,虽有山风劲吹,我还是热汗淋漓。小赵不时提醒我,不要回头,他可能担心我回望山谷,会头晕跌下去吧。我便一直向前看,向上攀登,但总感到离山顶还很远,前边的路更艰辛,思想不免有些动摇。小赵仿佛看出我的心情,便给我鼓劲,说一看到雪莲,就会忘掉疲劳的。可是路越来越难走,开始因有杂草丛生,走起来不很滑,等到半山,都是松动的砾石和风化石,一不小心就会滑下去的。我也更加喘不过气来,不仅想站,甚至想坐下、想躺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小赵说:“一到这里,就能见到雪莲了。”

于是我们便开始寻找,小赵眼尖,有经验,他首先发现:“看,这就是雪莲。”

他用手指着,等我去看。这雪莲,像是一个灰白色的绒团,叶淡绿,蒙着白色长绒毛,仿佛披一层薄纱,像是蹲着的一只小白兔,所以有的植物分类学家叫它“雪兔子”。

这白色的绒毛,既能防寒,又能保温,还能反射过强的辐射光线。雪莲有着长长的根,扎在山石缝隙中。小赵告诉我,雪莲作为药用,历史悠久,最早见于七世纪的藏族医典。它有除湿祛风、调经活血的功能,在抗早孕方面有独到作用,对计划生育能有重大贡献。

边说边采,仿佛忘记了疲累,到达山顶时,已经采了几十支。站在高山顶上,感到好像顶天立地似的。环顾四下,饱览高原景色:往东,可以望见青海湖的西端,迷蒙中灰绿一片;往南,在一条宽阔的峡谷中,一片洁白,那是茶卡盐湖;往北,群山相连,山顶上终年不化的积雪,如果不是小赵说明,我还以为那是挂在山峰上的片片白云。

找到一个背风向阳地方,吃过干粮,喝过水,我们准备下山。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这是经验之谈。踏着松动的砾石和风化石下这样陡峭的山,实在令人生畏。好在一边下山,一边采雪莲,不断有收获,很起鼓舞作用。忽然,在我的脚下发现一只黄色野兔,它圆睁着两眼盯视着我,也不逃走。我赶快把这一发现告诉小赵,他说:

“这里的兔子很少见人,也就不知道害怕。捉住它!”

虽然近在咫尺,我却不敢扑上前去。等到小赵走来,野兔却飞快地逃跑了,踩动的石块,哗哗地滚落下去。待落石的声音消失,又响起一种淙淙的声音,原来是脚下有条小溪流动。在这样的高山上,看到溪流,我很惊异。没走多远,流水声消失,溪流不见了。小赵说,溪水已经潜入石缝中。

高山上的新奇见闻,振奋着精神,我们终于回到山脚下。这是8月,刚刚过午,阳光燥热。小赵不断寻求一些新奇事由,用以鼓励我。他说:“就在这山脚下,如果下过一场雨,会找到很多蘑菇的。”

我又来了兴致,便问:“现在有吗?”

“少。”小赵说:“如果能够找得到,我给你烧汤喝,味道可鲜美。”

于是,我又希望能够找到蘑菇了。没过多久,小赵真的找到一个大蘑菇,就像一朵云,足有二斤重。小赵把它托在手上,举过肩头,兴致勃勃地往回走了。

这时,天空有块云彩遮住阳光,我们便被罩在阴影里。我们走,云彩也走,阴影依然罩着我们,就像是一把天伞,一直把我们送回营地。

1982年12月于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李武斌/李勋修《青烟威文学》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