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民”二字所承载的力量和意义,绝不限于电影院,更不止于10天会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看电影,我偶尔会回头看一看观众被银幕打亮的表情。那是属于爱电影的人共有的表情,很难用语言形容,想来想去,还是歌词里的那一句准确:“你永远的童真赤子的期待”。这也是属于上影节的独特氛围。

也有人调侃,为了维持住这份“氛围感”,不敢迟到早退、不敢交头接耳,更不敢打开手机,否则定会有正义观众出面制止。大家形成的这份默契,折射出一种朴素的主人翁意识:正因为太珍爱这个节日,因此想让它变得更好。

上海国际电影节本身就是人民的节日,观众的广泛参与一直是其特色。且不说每年影展开票日的“抢票大战”,展映期间还有市民自发汇总各路观众反馈的影片评价、影院服务等信息供大家参考;有的影迷自己开发了免费的换票小程序,方便更多人能看到心仪的电影;甚至还有市民报名成为上影节的字幕员,其中很多都是在校大学生。

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今年的上影节,浓缩了排片精华的市民观影手册重新与影迷见面了。这本诞生于2006年、汇聚上映影片“黄金点评”的小册子,一开始就有民间力量的参与,写作队伍里有很多自发报名加入的电影发烧友,职业也是五花八门,有的是律师,有的是会计,有的是翻译……

可见,在人民城市上海,上影节的价值与意义,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文化产品供给——其所彰显的,是一种更具主体性的参与感。换句话说,这是人民所共享的节日,更是人民所共建的节日。对上海来说,比起简单的文化消费,这种主体性的价值或许是更值得珍视的存在,也是人民城市的应有之义。

在15日晚举行的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盛典上,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法国导演陈英雄代表评委致辞时说:“作为评委,我们不是在评判电影,相反,是这些电影在考验我们如何准确表达其中蕴含的美好。”

或许可以借用陈英雄导演的话,作为观众,不只是在看电影,恰恰是电影节激发起了人们为这座城市挖掘更多文化内涵、增添更多文化底蕴的自觉性。相较于其他媒介形式,建立在电影基础上的这份“自觉性”,更能浸润人心,往往也有着更加深远的作用。

把时间维度拉长,可以看得更清楚。上影节诞生30多年来,是包括市民、观众、影迷、创作者等不同群体在内的集体共同丰富了它,塑造了它,成就了它,并构建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电影生态——观众的积极参与,塑造了浓厚的电影氛围,这种氛围为电影生产、创投等提供了更丰富的土壤和更多元的市场,电影创作得以更加繁荣,反过来,又进一步提高了观众走进影院的意愿。

生态的构建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厚积薄发的结果。今年上影节的海报设计就很有这层意味,霓虹光影里,大光明电影院、上海影城、国泰电影院、兰心大戏院等上影节影迷熟悉的影院渐次显现,百年光影的积淀,人来人往的聚合,构建出独属于这座电影之城的场域。

影院里的光影,照在脸上,照进心里,进一步确认了人的主体性,而人的主体性又进一步构成了城市的主体性。今年的上影节,正值上海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五周年,“人民”二字所承载的力量和意义,绝不限于电影院,更不止于10天会期。当银幕熄灭,观众离场,会有更多对人的需求的关照、对人的参与的鼓励、对人的活力的激发,在城市的各处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