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部分彝族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不足,在就业、务工、融入现代社会等方面困难重重。2018年5月,原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四川省政府在凉山州启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6年来,凉山州委、州政府把“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作为教育扶贫的先导工程、脱贫攻坚的希望工程、民族未来的奠基工程全力推进,帮助学前儿童学会普通话,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决不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正在音乐课上学唱歌曲《祖国祖国我们爱你》。

探访昭美社区幼儿园:从“听不懂”到“敢说会用”

“我是中国娃,黑色的眼睛,黄色的皮肤,我们都有一个家,一个很大很大的家……”6月初,在凉山州昭觉县昭美社区幼儿园,5岁的依火合英坐在话筒前,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参与幼儿园“快乐学普驿站”小小播报员的视频录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依火合英小朋友正在录制快乐学普驿站的小播报员视频。

“这些精心准备的视频将在幼儿园抖音号上发布,小朋友和家长都喜欢看,既鼓励孩子们学普通话,也带动家长学。”昭美社区幼儿园园长潘怡然介绍道。

居住在昭美社区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彝族儿童。2021年,幼儿园开设“快乐学普驿站”,通过将普通话教育融入课堂,并结合小小鲁班课、中华传统节日体验等多样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前学普”教学内容和形式,提升了彝族孩子们的普通话水平,实现从“听不懂”到“敢说会用”的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园长潘怡然向记者展示幼儿园小朋友们的绘画作品。

潘怡然至今记得,有一个叫阿西阿作的小女孩,刚入园时非常羞涩,不会用普通话与人交流。3年后,她作为小毕业生代表发言,大方深情地说:“老师们,我永远都是昭美社区幼儿园的孩子。”这句朴实的话语,令潘怡然感动不已。

支教老师何琳静主要教昭美社区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她说,因为家庭的彝语环境,孩子们3岁入园时几乎听不懂普通话,老师需要先从“喝水”“吃饭”等基本生活用语教起;随着日积月累和耳濡目染,升到中班时,孩子们大多能进行日常对话;到了大班,变化更大,能自如地用普通话表达情感。

“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我们彝族孩子有多重要,我自己深有体会。”29岁的昭美社区幼儿园老师沙马伍支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很少接触普通话,从未上过幼儿园,小学一二年级因听不懂普通话的授课内容,学习成绩很差,三年级才勉强跟上。前往四川绵阳读专科后,她更加认识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越早学会,孩子能越早学习各方面知识,接触外面的世界。

在幼儿园探访过程中,记者随时能感受到园内彝族孩子的开朗热情。刚走进幼儿园大门,就听到他们拖着长音的问候,“叔叔阿姨好!欢迎来我们幼儿园!”他们还会拿出手册,向记者介绍园内情况。他们说,最喜欢的活动是六一儿童节举行的“玩转戏剧”活动。

更可喜的是,孩子们在幼儿园学习普通话后,还会回家教爸爸妈妈,带动他们学习普通话。依火合英用稚嫩的声音说,以前在家里吃饭时,妈妈会说“咂泽”(彝语,意为吃饭),“我就告诉妈妈,‘咂泽’用普通话说是‘吃饭’!”

家长们的变化也非常明显。在今年2月昭觉县“树新风促振兴”暨妇女儿童关爱提升三年行动总结及颁奖活动中,昭美社区幼儿园大一班小朋友李君华跟妈妈一起上台,用普通话介绍昭觉的变化,并演唱了县歌《欢迎您到昭觉来》,获得了一等奖。

潘怡然表示,如今孩子们普通话越说越好,越来越自信,社区里的彝族老乡看在眼里,也越来越重视教育,“以前愿意送孩子入园的家长数量不到30%,现在所有家长都积极送孩子入园。”

牢牢锁定让学前儿童“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目标

“通过‘学前学普’,凉山州推进了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凉山州教育和体育局学前教育科工作人员石琴介绍,现在,凉山州实现农村学前教育全域覆盖,构建起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幼有所育”。

过去,凉山州农村地区基本没有学前教育。孩子上小学后,因为学校使用的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材,老师用普通话授课,所以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基本听不懂老师的讲课,三四年级能听懂一些,五六年级才基本能听懂,这样“一步慢,步步慢”,听不懂、跟不上,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事实上,不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给孩子学习带来影响,还可能造成他们成年后外出务工困难:因为不会普通话,找工作困难,能找的工作也通常是体力劳动为主、没有技术含量、收入极低的工种;因为不会普通话,工作中出现问题不能顺畅交流解决,有时还得千里迢迢地从老家请懂普通话的亲朋好友来帮忙;因为不会普通话,他们没有畅通的渠道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容易被淘汰……这些都成为彝族群众脱贫致富的阻力。

作为承担在民族地区推广“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任务的凉山州,探索创新,逐渐形成“国家支持、省级统筹、州负总责、县统一管理、乡村实施、社会参与、专业机构技术保障”运行管理模式。

按照“先行试点、总结优化、全面推广”的实施步骤,凉山州第一阶段集中精力在昭觉县、布拖县、美姑县等当时的11个深度贫困县及安宁河谷的民族乡镇“一村一幼”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

为履行实施主体责任,凉山州牢牢锁定让学前儿童“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目标,坚持目标和问题两个导向,着力构建沟通、督查、评估、考核4项工作机制,狠抓设施设备、师资培训、宣传动员、规范管理、督查考核、效果比对6项重点工作。

在试点中,凉山州组织专家制定相关测评标准,并据此每年对参与学前学普行动的所有儿童开展三级(州、县、校)三次测评。测评显示,凉山州入园一年以上的儿童基本实现“听懂、会说、敢说、会用”的目标,多数儿童能主动用普通话与人对话,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在慢慢养成。2019年“学前学普”行动在全州范围全面推行。

据悉,“学前学普”行动实施以来,累计惠及凉山学前儿童55万人,参与行动的31万儿童进入小学,普通话听说能力、学习能力以及行为习惯等得到明显提高。目前,全州开设幼儿园(点)3253个,较2014年增长了674.5%;在园幼儿从15.5万人增至24.2万人,增长了56.1%。2023年,全州学前儿童普通话测评合格率99%,进入小学后不再因语言导致学习障碍,失辍学问题得以从根本上解决。

凉山州“学前学普”行动的常态化实施,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由于成效显著,2019年,包括凉山州在内实施的“学前学会普通话”项目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2021年,“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被写入国务院《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

(中国民族报记者 吴艳 文/图)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制作 |石建杭

来源 |中国民族报

觉得好看,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