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领域的建设正在进一步得到重视。

今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等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指出要持续完善重症医学服务网络、加强重症医学专科能力建设、扩充重症医学人才队伍、推进重症医学医疗服务改革。

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政策量化了ICU床位的建设指标——“到2027年末,全国重症医学床位达到18张/10万人,可转换重症医学床位达到12张/10万人”。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年末,全国人口总数为140967万人。以此数据估算,也即意味着,2027年需要实现ICU床位达到25.37万张、可转换ICU床位达到16.92万张。而ICU床位的增设,无疑将进一步带动涵盖ECMO、呼吸机、监护仪、输注泵、除颤仪、心电图机等“环ICU设备”配置需求的大幅增长。

作为“环ICU设备”之一,ECMO的重要性不言而喻。ICU床位的新增,无疑将进一步带来ECMO设备市场的空间扩容。

一方面,ECMO主要用于心脏和(或)呼吸功能不全的支持,是治疗难以控制的严重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的关键技术;且ECMO临床应用场景不再局限于ICU、心外科,而是向急诊科、心内科、器官移植受体及供体支持等领域拓展,带来了对ECMO设备的新需求。

另一方面,ECMO设备在国内危重症科室的配置严重不足,相比其他环ICU设备,其渗透率、配置率最低,这也使得其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ECMO技术因其本身在临床应用上的刚需性、有效性及国内发展严重不足,显然正在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赛道。

政策重视重症医疗服务能力的建设,促成ECMO设备市场进一步扩容

1.结合“意见”来看,这也意味着2027年大概需要配置25000台ECMO设备。

在2022年末,国家卫健委指出,彼时“全国重症医学床位总数是18.1万张(也就是10万人有12.8张),其中,三级医疗机构的重症医学床位数是13.34万张,可转换ICU的床位是10.48万张”。从ICU床位建设总数来看,它距离“意见”提出的建设目标无疑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从12.8张/10万到18张/10万,中间有着40.6%的增长空间。而具体到ICU床位建设中对ECMO设备的需求来看,2022年12月,医政司曾发布相关政策,指出综合ICU设备配置参考每10张ICU床位配备1台ECMO设备,这也是我国首次从政策文件角度明确ECMO设备数量与ICU床位数量的配置比例。结合“意见”来看,这也意味着2027年大概需要配置25000台ECMO设备。

而根据工信部公开的数据显示,当前国内ECMO设备存量不足2600台,在2019年,中国的ECMO数量不足400台。近5年来,ECMO配置的速度已极大提升,但缺口仍超过20000台。从医院数量来看,国内仅600余家医院配置ECMO设备,意味着仅不足一半的三甲医院配置ECMO设备,更不论三级及二级医院,缺口仍非常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基层市场正在成为重症医疗服务发展的“新市场”,并带动对ECMO设备的新需求。

以甘肃省为例,2023年甘肃对86家县医院进行了重症救治能力提升,“每家医院至少设置了10张重症救治床位,供氧设施和信息化系统均能满足临床需要,每家项目医院均按标准采购了床旁监护系统、呼吸机、除颤仪、纤维支气管镜、喉镜、排痰机、微量注射泵等必要医疗设备,并组建了重症救治团队”。并且,“其中30家医院重症床位使用率超过50%,最高达96.8%”,这无疑展现了基层对重症救治的强烈需求。

当前转诊转运多由上级医院或区域医疗中心提供支持。考虑到对患者的快速救治,未来基层市场或许将进一步采纳ECMO设备配置,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支持,给予急危重心肺衰竭病人一线“生”的希望。

3.医疗设备贴息贷款、以旧换新等政策的支持,真正地让ECMO等在内的环ICU设备市场空间的拓展成为了可能。

早在2022年,国家便在探讨“医疗设备的更新改造可以引入财政贴息的贷款”。而相关贴息贷款政策原则上对所有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全面放开,每家医院贷款金额不低于2000万,贷款使用方向包括诊疗、临床检验、重症、康复、科研转化等各类医疗设备的购置。

而今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行动方案》,旨在加快推进医疗机构医疗设备的更新升级。其中特别提到,“推动医疗机构病房改造提升,补齐病房环境与设施短板”。上述政策支持和推动,使得医院推动重症学科设备的落地成为了可能。

设备耗材、医学人才基础已打牢,ECMO领域即将迎来快速发展

对重症医学科的建设无疑为包括ECMO设备在内的环ICU设备发展提供了一个向好的市场空间。但是ECMO领域能否快速发展,显然还与ECMO设备耗材供应以及掌握ECMO应用的人才等因素息息相关。

1.ECMO设备及耗材国产化,推动ICU床位建设中ECMO应用快速普及

ECMO领域能否迎来快速发展,相当关键的一环来自于ECMO设备及耗材本身的国产化和推广。

国产化ECMO设备及耗材大幅缩短了中国ICU床位建设过程中的设备供应周期。

过往20年,市面上进口品牌迈柯唯、美敦力等ECMO设备及耗材厂商长期占据国内市场主导地位。2023年1月,随着深圳汉诺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汉诺医疗”)的国产整套ECMO主机及配套耗材获批,中国成为了继美国、德国、意大利之后全球第四个可以自主生产ECMO整机系统的国家。据悉,汉诺医疗的Lifemotion®ECMO系统面世以来,已在国内近百家医院进行临床应用,并完成了数百例病人的救治,得到了临床医生的广泛认可,这足以看出国产ECMO厂商的产品能够有效打破进口垄断,同时国产品牌以便携性、高续航等特点满足了基层重症患者的转诊转治,成为重症医疗资源下沉的“利器”,进一步促成重症医疗资源对基层的覆盖。

当前,在支付层面,国内ECMO耗材根据各省区情况进行医保纳入。而根据刊载于2023年6月《中国循环杂志》的《2022 年中国体外生命支持医疗质量控制报告》显示,接受ECMO支持的住院患者平均费用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2021年相对于2020年的费用有着10.4%的下降。另一个积极向好的因素则是,随着2023年国产ECMO设备及耗材的出现,预期ECMO支持费用将会进一步下降。而根据华西证券等相关研报来看,中国接受ECMO支持的患者平均花费费用大致为国外的1/3,这也有助于ECMO设备在市场的进一步普及推广。

随着市场推广和临床应用不断推进,ECMO技术和国产产品将进一步深化普及,围绕国家政策步伐优先进行国产化突破的企业,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上将迸发有利的竞争态势。

2.重症领域ECMO人才培训体系日益完善,推动重症ECMO例数开展持续攀升

从整体来看,我国已经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培训体系,具备ECMO设备技术推广的基础。一方面,2020年国家发布《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在医疗机构、人员、技术管理及培训管理四个方面对ECMO临床应用提出要求。并对拟开展ECMO技术的医师培训及培训机构提出具体要求,推动了我国ECMO专项培训的开展;另一方面,我国已成功建立数十个国家级体外膜肺氧合(ECMO)培训基地,并以持续高频率在全国范围内举办ECMO理论及模拟,每年覆盖医师预估可达数千名,快速推动了各地ECMO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也正是得益于培训,我国ECMO开展例数持续攀升,根据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委员会的数据,2017至2022年期间中国ECMO开展例数从2826例增长至13491例。期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6.7%。

从社会层面来看,全国ECMO培训速度加快,各种相关医学协会的培训班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国产ECMO设备在培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相关数据显示,在2014至2019年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主办的ECMO模拟培训班共开展36场;而根据CEECLS公众号显示,截至2024年5月22日,CSECLS已在全国各地举办37场ECMO理论与模拟培训班,并且培训覆盖地区、覆盖人数还在进一步增加。值得一提的是,国产ECMO设备在培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5月刚结束的2024年之江ECMO技术大会上,数百名医生便是通过国产ECMO系统进行培训。此外,培训也在逐步引入大型动物模拟实验中心等设施,通过对ECMO治疗过程中各种场景的模拟及实践实操,帮助医务人员更快速地掌握ECMO设备操作、ECMO插管技能等,降低上机操作周期,缩短学习曲线。

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也在基于模拟数字病人系统等进一步提升医生操作能力。例如,2023年年底,汉诺医疗以Lifemotion®ECMO系统为基底的模拟数字病人系统,全程为东方重症会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培训提供数字化教学支撑。此次展示的模拟数字病人系统,在培训中可以预先设置患者生理参数,并在预定时间线自动推进,实现手术室外模拟真实场景并评估结果。并且系统也可以虚拟现实VR/AR设备连接,实现沉浸式培训,并基于对Lifemotion®ECMO系统的操作,实时评估、及时反馈学员的操作表现,提升学员病情分析、判断与应对处理的能力。

随着重症医学尤其是国产ECMO品牌迅速崛起、ECMO相关人才培训的进一步完善,在政策对ICU床位建设的进一步推动及对医院支付能力方面的支持,ECMO这一细分赛道无疑已经做好准备,即将步入发展快车道。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