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一个同学妈妈聊天,说起临近期末,孩子又开始发烧、咳嗽,还有过敏等情况出现,很是焦急。

此时,让她焦虑的已经不再是孩子的成绩了,而是孩子的健康和身体,为什么一到临近考试就会有各种不适。

你说是孩子压力大吧,感觉孩子为学习也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还整天沉溺于游戏的世界中,怎么看怎么都不像是因为学习而焦虑。

听着同学妈妈的讲述,我第一反应是孩子发烧和过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精神紧张而导致的躯体化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说,当孩子心有忐忑和紧张时,会不自觉将压力转移到“攻击自己”,要么是情绪内耗,要么是身体不舒服,要么是头晕,要么是各种生病。

这不是孩子故意要生病,而是因为他无法及时排解内心的郁结,而导致的各种身体应激。

因此,我想到了我孩子在初三下学期时,开始频繁出现考试紧张,除了逢考必塌外,最后的四个月几乎每周都会发一次高烧,一旦发烧很快就冲到39度。

有时候前次发烧刚好,还没两三天,就又一次发烧来袭了。

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是孩子的紧张和压力导致的发烧和咳嗽,还以为是孩子体质问题,于是就找我姐给孩子喝中药调理身体。

只不过喝药时身体挺好,一旦停药又开始生病,连我姐都说咋体质这么差呢?

直到跳过很多坑,走了很多弯路后,才知道孩子频繁生病,排除病理的原因后,大部分都是生理性和心理性的原因。

本着心病还需心药医的原则,孩子频繁出现身体不适跟厌学,压力以及沉迷玩游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也就是,厌学和身体不适只是孩子一个“求救信号”,根源还在于孩子内心隐藏的压力和长期郁结的情绪。

换句话说,父母此时应该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打开心扉,捋清孩子的压力源,然后慢慢帮助孩子释放压力,这时孩子的身体不适和厌学情绪以及自驱力就回归了。

在今年3月中旬时,我的孩子也出现厌学和失眠、烦躁的状况,我当时用了3个方法,助力孩子走出了情绪emo,重获了自驱力。

首先,倾听孩子的心声,用提问式对话引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3月份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时,我的第一反应不是焦虑,不是慌乱,而是第一时间将孩子接回家,给他充足的安全感。

孩子当时说的是:妈,我真不想给你添麻烦。我也知道请假会耽误课,但我实在受不了,我这次不想当一个乖小孩了,我想任性一次。

当我听到孩子这么说时,只有心疼和自责。心想我的孩子该有多难受才会主动要求回家,我之前是对他要求多么严格,才让他在自己无法忍受时也不向我提要求。

我对孩子说的是:你要求请假回家这个选择做得很对。再怎么重要的学习也比不了你的身体健康和难过。你啥想回家时随时都可以回来,妈妈支持你。

当我这么共情孩子时,孩子就慢慢说出自己睡不着时的崩溃,坐在教室里的煎熬以及想学习又学不进去时的绝望,这些复杂又拧巴的情绪,直接让孩子的情绪崩了。

当我用提问式跟他对话时,慢慢明白了孩子背后隐藏的压力以及他自己都不知道而被隐藏的痛苦。

其次,保持同理心与孩子共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孩子出情绪问题时和身体不舒服时,我从来没有说一句他装病,也没有埋怨过一句。

我的关注点和关心的点,一直都停留在孩子的感受上,不断的换位思考和理解孩子。

当我听到他的各种难受时,他此时根本说不出来原因,只有感受。我看着他满眼心疼,对他说:妈妈之前也失眠过,我懂得睁眼到天亮的绝望。妈妈也有过求而不得,觉得自己是个废物的绝望,这些感觉我都懂。

我用同理心跟孩子对话时,孩子对我特别温柔,特别依赖,好像回到了婴儿期,低落的情绪也开始慢慢回升。

我跟孩子说,他的情绪处于萌芽状态,不是大事,在家安心睡一晚,明天上午我送他返校,尽量不耽误正课时间。如果到了学校再难受,随时给我打电话,我立马去学校接他回家。

最后,跟孩子一起践行正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选择没有让孩子在家待几天,而直接送孩子返校,不是我焦虑孩子学习,而是我知道他的情绪问题我能搞定,在我的可控范围内。

但情绪恢复是个漫长的过程,消除眼下的难受可能需要一周时间,但真正缓解情绪可能需要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经过我的疏导和开导后,孩子的内心趋于平静,没有之前那么崩溃了,同时我也给了孩子100%的安全感:让他24小时随时有问题都可以打电话给我,我帮他随时疏导情绪。

同时,带着孩子做正念练习,每天写情绪日记,每天写正念复盘,然后周末拿回来给我看,我再帮他二次察觉。

可喜的是,孩子在一周后情绪得到缓解,在两周后恢复了睡眠,三个月后自驱力和自我认同感也渐次恢复。

而我也在陪跑和辅导孩子的情绪中,我自己也得到了二次成长,也从之前的书评写作转型到家庭教育心理陪跑。

这是一段辛酸又魔幻的经历,幸运的是我接住挑战,孩子也获得了自驱力。这段经历也告诉我:妈妈稳住情绪,孩子就一定能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