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中国的鼎力相助,孟加拉国终于修建了一座梦寐以求的大桥——帕德玛大桥,2022年正式通车。这座桥不仅拉近了两岸距离,更重要的是为孟加拉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当地人对这座桥的喜爱程度,简直让人难以置信。他们视之为"梦想之桥",有人甚至跪地亲吻大桥以示敬意。这座桥对他们而言,意味着新的希望、新的机遇。就连不丹国王也亲自到访,想一睹这座桥的风采。难怪孟加拉人对此骄傲自豪,四处显摆,你们怎么看待这种行为?
话说回来,帕德玛大桥之所以对当地人意义重大,完全是基于孟加拉国的国情。这个国家虽然版图不大,但却有三条大河贯穿全境。而帕德玛河更是将国土一分为二,河水湍急,过河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几何时,当地人过河只能依赖简陋的轮渡,一次需耗费3到5个小时,雨季则高达7到8小时。大家可以想象,如果出门一趟就要浪费大半天时间在路上,这对生活和工作会造成多大的不便。更糟的是,船只存在翻覆的危险,每年都有不少人在过河时丢掉性命。

可怜的农民们,辛苦种植的水果和蛋类,常常在运输途中变质;养殖户们看着鸡鸭生不如死。交通闭塞,彻底阻碍了经济发展,也让当地人的生活捉襟见肘。1990年代,当地人均GDP仅有700多美元,相当于我国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
面对如此窘境,孟加拉国人民矢志不渺地梦想着修建一座能跨越帕德玛河的大桥。然而,巨额的建设资金和技术困难,让这个梦想始终无法实现。当时的情况确实叫人绝望:即便是孟加拉国拼尽全力,也只凑足了项目总投资的10%左右;世界银行对他们的贷款申请也不予理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他们燃眉之际,中国这个"龙的传人"伸出了援手。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承建了这座梦寐以求的大桥工程。我国基建技术之精湛,实在是举世无双。可就连连战沙场的中国施工队,在这里也吃了不少苦头。

首先是恶劣的环境,一年有五个月是雨季,工人们只能蹲守在营地里颓废消磨;一旦雨季过去,就立即开工夜以继日地赶工。其次是危险的地质条件,当地像豆腐般的松软土质,根本无法支撑主墩的建设,大部分桥墩都需要"量身定做"。欧美工程公司的最初设计完全没考虑这一点,我们只好硬着头皮从头改起。

功夫不负有心人,八年的艰辛终于培养出一支精锐的基建铁军。他们不仅修出一座世界级的工程奇迹,还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当地建设人才。更令人欣慰的是,整个项目创造了5万多个就业岗位,真正造福了当地百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了耽搁和隔阂,孟加拉国由衷地体会到帕德玛大桥带来的种种便利。过河时间从原先的7、8个小时缩短到10分钟,交通绝对算得上一个重大革新。得益于此,西南部与首都达卡城的联系畅通无阻,这片贫困落后的地区终于扬帆起航。

渔业、农业、旅游业等诸多产业应运而生,为当地居民创造了新的财富来源。孟加拉国西南部拥有世界最大的红树林保护区,如今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当地村民纷纷开起民宿,热情招待八方来客,日子骤然红火起来。

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那些昔日为求温饱不惜铤而走险的猎人,再也用不着伤残大自然了。于是,罕见的孟加拉虎和其他濒危物种得以重现生机,使这片原始丛林重焕生态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世界公认的基建强国,我们不仅提供了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在项目过程中尽心尽力,无怨无悔。那些为修建大桥而献身的工人,那些在恶劣环境艰苦奋战的建设者,用滚烫的汗水浇筑了友谊之桥。

记得2018年下半年,一艘船在湍急的河流中失事,20多名孟加拉人瞬间陷入生命危险。幸亏中铁人员临危不乱、英勇施救,避免了重大伤亡。这件事印证了修建大桥的必要性,更加深了双方的友谊。

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孟加拉人的由衷敬重。早在大桥通车之时,他们就激动万分,有人跪地亲吻以示虔诚,有人载歌载舞庆祝梦想成真。曾经不丹国王也不远千里而来,亲赴现场一饱眼福。连纪念钞都发行了,可见帕德玛大桥在他们心中的分量。

所以,孟加拉人对大桥的骄傲和炫耀,实在是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这绝非自大狂妄,而是对无私友谊的最诚挚回馈。换作是你,见证家乡的突飞猛进,又怎能无动于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