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9年8月,养病结束的徐海东(养病前担任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被任命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前往皖东地区发展根据地。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老革命,他到任后,很快就把部队从几百人扩充到了两三千。

但令徐海东没有想到的是,时任东南局书记、新四军政委的项英却对他的成绩提出了批评,他反对“招兵买马”,不许建立根据地,怕产生摩擦,刺激国民党,于是下令实行“精兵主义”,一刀把徐海东的第四支队砍到了不足千人。

有着同样遭遇的,还有时任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员的罗炳辉。两位司令员痛心疾首,大家的抗日热情也普遍受到了打击。

徐海东后来回忆说:这一局面,直到后来少奇同志率领中原局抵达皖东后才彻底扭转。

1939年10月下旬,时任中原局书记的少奇同志来到皖东,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先后主持了三次中原局会议,明确批评了“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抗日”的“两个一切”口号,提出了“东进、东进、再东进!广泛猛烈地向东发展,到敌人后方去,不到海边绝不停止”的口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原局向各级指示:我们必须独立自主地区组织武装,不必等待任何人的允许,不必与任何人商定所谓的“共同纲领”,应完全依照我党历来的主张,独立地去进行。

在这个方针的带领下,截止1940年5月,刘少奇到中原局工作才一年半(到皖东半年多),就拉起了一支数万人的正规部队、几十万的地方武装,建立了广泛的政权。在这之后,他又提出了向东打开苏北,发展华中的军事战略方针,以期能将山东的八路军和江南的新四军连成一片。

经过郭村战役和黄桥战役,到1940年10月,“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胜利完成,新四军和八路军终于连成了一片,这是我军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页。

为了统一华中的军事指挥,11月19日,少奇同志致电中央,提议由陈毅担任八路军新四军华中部队总指挥。中央答复:在叶挺、项英未过江之前,华中部队总指挥由陈毅代理,“胡服”(少奇同志化名)为政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多月后,中央正式决定:将山东分局划归中原局管辖,中原局统一领导山东和华中的工作。这意味着,新四军的活动重心逐渐从江南向江北转移。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当时中原局和新四军的渊源关系: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结束后,王明的“两个一切”路线破产,原来领导南方的工作的长江局被撤销,一分为三,变成了中原局、南方局、和东南局。

南方局由周总理主持工作,办公地点在“陪都”重庆;中原局由少奇同志领导,从河南向华中发展,占据了连接新四军和八路军的枢纽地带,因此所部既有八路军,又有新四军;而东南局则由项英领导工作,工作地点在江南,所部绝大部分为新四军。

项英是一个老革命,红军长征后,他留在老苏区苦苦坚持3年,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功勋卓著,但他也因为长期远离中央,无法了解我党在长征路上的路线转折,和到延安后的政策变化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在1938年才前往延安参加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六届六中全会(毛主席称之为“决定中国之命运”的会议),在这个会议上,王明路线彻底破产。但项英并没有参加完会议的全程,在会议中期,由于叶挺军长负气出走,武汉沦陷,项英紧急返回了新四军。

项英的中途离开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新四军的命运,因为在这次会议的前半段,王明是先声夺人,占据主导权的,到了后半段,毛主席和少奇同志等人的报告和发言,才使得会议走向整体大翻盘。项英错过的,正是这至关重要的后半段,这导致他在后来的工作中,出现了思想跟不上趟的情况,比如他回到新四军后,仍然用“两个一切”的口号要求徐海东和罗炳辉,禁止我军大规模发展。

少奇同志领导的中原局的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项英领导的东南局则停滞不前,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为关键的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我军发展的重心在江北,而不在江南,这是一目了然的,但项英却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

在皖南事变发生前,中央和中原局曾多次给项英发电,劝他把新四军的军部迁到华中来,口气不可谓不苦口婆心,但始终难以说动项英这位政治局常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皖南事变发生半年多前(1940年4月),少奇同志就明确对项英指出:“顽方必然要摧毁我江南军部”。皖南事变一个多月前,少奇同志再次急电项英:“从速北移……如果迟缓,恐有被顽固派阻断封锁可能……皖南新四军军部北渡道路很可能被切断……”

然而,项英却一直踌躇不前,最终在1941年1月6日,皖南事变发生了,到1月14日,“弹尽粮绝”的噩耗传来,江南的9000多部队,最后只有2000多人成功突围。

皖南事变结束后3天,蒋介石下令撤销新四军番号,同一天,少奇同志向中央建议,应该立即重建新四军。3天之后,中央下令重建新四军军部。

2月18日,中央军委决定,将原本江北指挥部的陈毅、粟裕部整编为新四军第一师;张云逸、徐海东、罗炳辉部整编为第二师;黄克诚部整编为第三师;彭雪枫、张爱萍部整编为第四师;李先念部为第五师;仍留在江南的谭震林、张鼎丞部整编为第六、七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支新的新四军共计9万人,其中包括新四军的部队1.8人,(2、3、4、5师原本都不属新四军军部管辖)。

皖南事变后,鉴于东南局已经不能发挥作用,中央遂将其合并入中原局,工作由刘少奇、饶漱石、曾山、陈毅等主持。由于“中原”二字不能指代“东南”,中央将新的“中原局”改名为“华中局”,辖区包括新四军活动的所有区域。少奇同志担任书记,同时兼任中央军委新四军军分会书记兼新四军政委,成了华中地区最高的军政领导人。

为了处理皖南事变遗留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少奇同志首先着手整顿部队的思想政治,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过去,我们的同志“没有按中央的指示,深入敌后,举旗民族抗日的旗帜,求得发展壮大,被统一战线束缚了自己的手脚。结果在皖南的弹丸之地守株待兔,守了三年,没有守到兔子,却守来了一只老虎,反而把自己吃掉了。”今后我们必须扫除一切疑惑,集中力量发动、组织和武装群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38年到41年,少奇同志到华中前后不到三年,就一举扭转了华中的局面。1941年9月,中央在延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著名的“41年九月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少奇同志凭借他此前在华北和华中的瞩目成绩,被大家推举为我党在国民党区域(即“白区”)工作的“正确领袖人物”。

到1942年3月,刘少奇宣布自己将离开华中局返回延安时,新四军的主力部队已经发展到了13万,加上华中局领导的山东根据地的数万八路军,我军在华中的军队已经超过了20万,这样瞩目的成绩,无疑是少奇同志革命生涯中所创造的最光辉的几个成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