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唐代穿着半臂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详细探讨唐代各个时期女性半臂的特点,辅以考古学、图像学、文史学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唐代女性半臂的 演变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将唐代女性半臂款式的变迁划分为初唐、 盛唐、中晚唐三个时期,结合唐代的时代背景、政治因素、 社会风尚、审美诉求,归纳出女性半臂在唐代各分期 的不同表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唐:隋代遗风 异域风情

初唐时期的服饰风格大多是沿袭隋朝的服饰风 貌,以窄衣小袖为尚而非“以胖为美”,上身着窄袖 衫,外搭半臂,下着长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中:“小头鞋履窄衣裳。”

即是对初唐女性服饰风格的概 括,当时流行窄袖短襦的款式,通常将长裙束于短襦上,系于腋下,可以在视觉上提高腰节线,显示女性身材修长曼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不仅不倾向于褒博,反而比较欣赏胡服,在唐代的石刻和出土陶俑中都可以看到穿着胡服的妇女。

加上道家思想的推动,因此当时所流行的服装款式还是以显示女性身材纤瘦高挑为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敦煌壁画中可知窄袖小衫出现于北周壁画上,经隋代,到初唐仍在流行,是隋代风尚的继承。

初唐第217窟东壁北侧观音经变中的妇女形象,着窄衫小袖,外套半臂,下配高腰长裙,体态修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样款式的半臂在初唐第329窟女供养人、初唐第375窟南壁下部女供养人中也有出现。

初 唐画家阎立本创作的《步辇图》中9位宫女皆穿着短襦 长裙,外罩半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体的风格十分精致却没有浮华奢侈的感觉,形成这种风尚的原因是唐太宗早年亲历隋朝的奢靡之风,对其覆灭印象深刻,在他在位的20余 年中,自上而下地形成了节约简朴的风。

胡服传入中原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初唐至盛唐才真正在服饰中占据重要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济的强盛与优惠的 政策,使得“外番”人民大量涌入唐朝,外来文化也 随之传入,其中最主要的是西域文化的传入,对唐代 服饰的变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太宗是首次提出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家国一体的“中华概念”的统治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古皆贵中华而贱夷狄,而朕独爱如一 , 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从贞观年间到开元、 天宝年间,翻领胡服开始流行,形制多为窄袖对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礼泉县发掘整理的新城公主墓舞蹈状图中,舞伎腰部所束宽边绣花腰带和半臂花边绣带,有着浓郁古龟兹服饰的风格特点,并且舞伎双手展臂高悬、曲腿悬胯,颇具“九十部乐”中龟兹乐的舞姿造 型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非常直观地再现了“华夷互融”的唐代乐舞 与服饰的特点。

孙机先生根据图像材料考察推断唐代 女装中的半臂,大概是受到龟兹服式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演变成花边装饰,原本平齐规整的袖口变成了 一种弯曲褶皱的袖边样式,这使半臂原本用于穿戴的实用意义消失,只是作为装饰性的假袖存在,仅保留 了其礼节性的象征意味。

综上所述,初唐时期流行的 半臂廓形较小,以贴身紧窄突出女性身材纤细高挑为主,显示出初唐女性服饰体现女子婀娜之美的风格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盛唐:大胆开放 女着男装

初唐的穿衣风格大体沿用到开元、天宝时期。

发 展至盛唐时期,已逐渐摆脱了“北朝遗风”的服饰特 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盛唐女子衣着逐渐大胆开放,求新求异,喜着坦 领装、胡服和男装,唐代诗人方干《赠美人》有:“粉胸半掩凝暗雪”,形容服装领口较低,胸颈袒露,反 映出唐代女性着装的流行与时尚。

《安禄山事迹》载天宝初年“妇女仍簪步摇。衣服之制。襟袖狭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后肥大的式样开始兴起,但也有很多人为劳作方便 而穿紧身服装,形成窄袖紧衣与衣着宽大两种服饰风格并行的趋势。

从服装款式上可分为交领半臂和圆领 直襟窄袖半臂两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种多在袖口处加宽襕,没有 纽襻,交领处以丝带系结,外穿披帛。第二种半臂下 摆束在下裙内,并以宽带束腰,多在唐代骑马俑中出 现,为了方便骑射一般不加披帛。

盛唐妇女所着半臂领围较初唐时更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采用 前门襟系扎的方式或在门襟下摆处系带,也有在前中 配扣襻的。

敦煌壁画盛唐130窟都督夫人身着碧罗花 衫,外套绛地花半臂,下着红裙,肩披白罗花帔;女十三娘衫裙曳地,外套交领对襟半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妇女在穿着半 臂时,多将其束于裙腰之内,或穿在上襦之外。

直 盛唐末期,半臂的领口越来越大,袒露的部分也越来越多。盛唐风靡一时的袒胸襦裙,是唐代在特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盛唐女性这样开放的心理,来自于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而儒家思想的衰落又促进了唐代服饰的改革和发展。

盛唐中期,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壁画中女子半臂款式变化很大, 袖长变短,袖口比较宽,向外张开,对襟直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中宗神龙二年陕西省乾县永泰公主墓前室北壁的宫女图 中,女侍身穿窄袖襦衫外套半臂,下着曳地长裙。

此时的半臂袖口对比盛唐初期已宽大不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款式的半臂集中出现在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 画与石椁线刻画中,还有章怀太子墓椁线刻画中。

除此之外长安三年张礼臣墓出土的六扇屏风画中一个 女性、韦顼墓石椁线刻画中一女性也穿这种半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盛唐将女着男装这一社会风尚推向了极致。

《礼 记 · 内则》曰“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寝席, 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在盛唐时期,却出现了挑战封建礼教的“女着男装”现象。

加之这一时期 佛教文化盛行,而佛学提倡“众生平等”的观念,这在思想意识上为唐代“男女平等”打下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使得女着男装的现象更加广泛。

唐代女性开创了巾帼男装 的壮丽景象,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以往的思维方式与社会氛围,产生一种新的着装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则天统治时期至 唐玄宗开元初年女着男装变得愈加流行,女性的男装打扮或完全与男子相同,只在首服和足服上保留女式。

受到社会流行风尚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女性服饰追求自 由、大胆的设计,由实用性不断向审美性转变,这种 社会风气使得胡服与女着男装盛行。

唐朝是一个宽容开放的时代,妇女摆脱了礼教的束缚,可以经常外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尤其中唐以后,妇女不再坐轿,而是选择骑马出行。从考古发掘中可以看到众多的骑马女俑形象,出土于陕西西安的永泰公主墓的穿着胡服的女骑俑,是女着男装的典型代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女俑头梳反绾髻,内着窄袖小 衫,外穿套头式半臂,显得十分英武。

至此,半臂成为了男女通用的服装。唐代服饰文 化拥有如此丰富多样变化,离不开唐代的各方社会 力量有意无意间营造了一个平等容物、兼收并蓄的时 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受到唐代自由风气以及由统治者发起的自上而下 的传播,半臂得到进一步发展并被正式命名,沿用 元代

唐代半臂逐渐成为男子的礼仪规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还有将半臂外衣内穿的穿法,从石刻、壁画、陶俑上有些 虽未见半臂,但大量的唐代陶俑、壁画均描绘出了在 袍衫之内隐约隆起的半臂轮廓。

唐代男子将半臂穿在中单之上、朝服之内,同时也可以起到一种垫肩的作用,使男子肩膀显得宽厚雄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穿着方式也影响 到了女子服饰。

唐永泰公主墓石椁线雕人物及韦泂石 椁线雕人物衣服肩部都有一种隐约呈现半臂轮廓的装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晚唐:清新淡雅 绚丽奇异

半臂的图像多见于盛唐以前的敦煌壁画中,盛唐 之后几乎没有。这一点可以和陕西出土的唐墓壁画的情 况相互佐证。

这一时期主要是指公元756-907年,即安史之乱至唐末,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的分水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陕 西长安南里王村韦氏墓壁画中着交领半臂的侍女形象 可以知道此时的半臂领口较小,袖口也较前面几种半 臂袖口宽出很多,半臂里面的内衫也从窄袖变成了宽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方面是因为唐朝前期的女装大多上身窄小,便于 穿着半臂,而盛唐以后女装有一种由窄到宽的渐变趋势,服装愈加肥大,衣袖过于肥宽,晚唐时期最为宽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半臂的配饰功能减弱,也渐渐退出了流行。史籍中 有关于统治者下诏规定当时衣袖不得超过一尺五寸, 而民众多不从的记载,可见当时喜好宽袖的风尚之盛。

除此之外,安史之乱之后,北方陷入藩镇割据,黄河 流域的经济遭到战乱的破坏,唐朝中央势力被大大削 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种背景下,中晚唐阶段服饰审美也不如盛唐阶 段呈现得雍容华贵,审美风格和审美角度也出现巨 改变。

在服饰方面,追求新奇、特色与绚丽,这一时期 服饰衣摆更长、更宽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晚唐时期《韦氏墓壁画》中六 幅屏风中的仕女形象,身着交领半臂,将半臂束在裙里。领口较小,袖口也较前面几种半臂袖口宽出很多, 半臂里面的内衫也从窄袖变成了宽袖。

从唐中期开始,“胡风”开始具有了敏感意味,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衣着时尚领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居易《上阳白 发人》诗中写道:“小头鞵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 天宝末年时世妆”。

这里的 “小头鞵履”和“窄衣裳”作为带有鲜明“胡风”的 服饰,在天宝末年是流行款式,到了白居易的年代却要被人嘲笑,正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女子衣着装扮风尚的急剧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张泌《妆楼记》中提到“房太尉家法, 不着半臂。”房琯家规中不允许穿半臂,是因为房琯 本人亲历安史之乱,对胡人极为痛恨,所以极力推崇去胡化思想的发展

到了晚唐, 农业开始进一步发展, 并逐渐恢复了初唐的繁荣景象,反映在壁画上即是再一次出现了 宽衣博袖,色彩明显也比中唐时期艳丽华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代女性半臂变化原因分析

社会变革胡风盛行与衰落

李唐皇帝带有鲜卑族的血统,在制度、思想、生 活习俗等方面深受西北少数民族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因为唐代 皇帝带有鲜卑族的血统,所以他们在处理同周边各族的关系上,能够视华夷为一家,并推行各民族文化兼 容并包的政策。

此外,政治的空前强盛也使唐代的 普通百姓充满了自豪感, 进而产生了极强的自信以 及开阔的胸襟, 能够从心理上真正接受融合外来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唐代开始海内外各个民族交流频繁,窄衣文化开始逐渐被汉人所接受。

人民审美的改变,也导致 “宽衣博带”的汉族服饰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半臂、 胡服的流行正是反映了当时审美趣味的改变。

唐代的胡服,主要来自西域少数民族和波斯等外国服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史之乱后,随着唐代士人阶层华夷观念的改变,社会 大环境的变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唐人开始警惕流行于中原的胡风与胡俗。

可以看到唐 代前期服饰兼收并蓄具有显著的胡化倾向,中晚唐开始更多地恢复了汉族传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元文化 思想新格局

唐代实行了开放的文化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思想领域来看, 自西汉中期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传 统儒学一直占据中国社会统治地位的思想。

至唐代, 唐前期的统治者对儒、佛、道思想采取兼收并蓄的策略,并且不排斥其他学派,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进一 步突破传统儒家的桎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时期思想和信仰的自由,离不开文化思潮的多元化,旧礼教的崩坏又为唐代妇女带来一种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使其获得更多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半臂袒露装、女着男装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发展起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通过对唐代女性不同时期的半臂研究可以发 现,唐代女性的服饰风格是十分多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半臂在唐代由于受到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审美意识等影响,而展现出自由化、多元化的趋向。

初唐时期窄衣小袖,半臂多与襦裙进行搭配,内着窄袖对襟襦衫, 外套圆领窄袖半臂,自上而下地形成了节约简朴的风气,以清新淡雅为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盛唐时期,女装由窄小渐趋丰 肥,造型也更加多变,并且在穿法上有所创新。

受女着男装潮流的影响,女子也有将半臂穿在外衣之内的穿法,在服饰的改造上大胆而富有创造力,展现了大 唐盛世特有的审美风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唐中期开始,人们开始排 斥胡服,服装愈加肥大,半臂也渐渐退出了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