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者按:万航渡路上有个中行别业,离静安寺不过一站公交车路程的距离。这是一条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弄堂。

中行别业原系中国银行职员和家属的集体宿舍。它是上海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社区概念的生活小区。中行别业始建于1923年,先后分三批共50余幢,于1946年全部建成。小区内曾设有供销社、图书馆、理发室、联合诊所、老虎灶、大饼油条点心店等生活设施,另有网球场、乒乓室、篮球场等,俨然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小型社区。

文|惜珍

万航渡路上的中行别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行别业

中行别业名字里的“中行”是中国银行的简称,“业”字包含着事业与家业两层意思,事业是指行员在中国银行的工作,家业是指工作之外的家庭生活,而中行别业就是行员们经营家庭生活的所在,为区别于事业场所故称为“别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行别业 惜珍 摄

在这种理念下营造的中行别业从设计建造到生活起居,都看重家庭和生活的概念,完全没有华丽和炫耀的追求。中行别业内没有独栋别墅,多的是一家挨着一家、一户连着一户的三层小楼,有点像联排别墅。就连建造较晚的供九位副行长居住的“九幢楼”也是连体的。因中行别业的房屋分批而建,有花园、公寓等不同形式的造型和不同标准的生活设施,故而当时是按照职员的职务高低分类居住。中行别业建筑风格多样,组合排列、和谐毗连,有新老公寓、单幢房、新工房等。栋与栋之间错落零星地布置着大小不同的绿化。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时期的建筑模式,有的高大宽敞,有的精致实用,在同一个小区里,多种形式、多种风格的房屋聚在一起,其内部格局在上海的住宅中可算别具一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世纪80年代曹家渡

滂沱大雨下催生的住宅群

中行别业的建造缘起于中国银行上海分行首任总经理宋汉章。在中行别业流传着一段佳话: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一位中行高年资小职员病逝,这位中行老员工家境拮据,一家四口蜗居在上海一个石库门楼下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客堂间内。为了替老员工停放灵柩,家人不得不拆去家中床铺。但由于居室实在太逼仄,老员工的灵床头顶着灵桌,脚顶着靠近天井的长落地窗,致使落地窗的门都无法关上。那天正好天降滂沱大雨,从窗外飘入的雨水将老员工的一双寿鞋都浇得湿透了。前往吊唁的宋汉章见状心里十分难过,此时,他脑子里迅速闪过一个念头,那就是为中行员工提供免费的优质住宅。1923年10月31日,由宋汉章提出,经常务董事会讨论通过,由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出资,选址万航渡路购地起造中行别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银行老照片

中行别业始建于1923年10月31日,于1924年落成。其中,最早的建筑群为四层大楼式公寓和家属宿舍。大楼式公寓与周围假三层家属宿舍形成四合院式建筑,通称“老房子”。这个公寓有点类似今日的会所性质:一楼为大礼堂;二楼为免费员工子弟小学;三楼、四楼为单人宿舍,供未婚员工住宿。家属宿舍为三层楼,七排(幢)房屋,53个单元,老房子住宅外墙均为砖砌清水墙,门窗均为木质。分单开间和双开间两种,前者供一般行员家属居住,后者供主任、襄理及其家属居住。这是中国银行最早一代老职员的住宅,也是国内银行同业内第一个员工宿舍。小区内设有供销社、图书馆、理发室、联合诊所、老虎灶、大饼油条点心店等生活设施,另有网球场、乒乓室、篮球场等,俨然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小型社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家渡旧景

1929年,中国银行将中行别业南面一块空地购入,建造连接式花园房屋一排,共九个单元,俗称“九幢头”,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襄理住宅。9幢楼前有1000余平方米的长方形绿地,每幢楼均可从一楼客厅开门进入绿地。

上海著名作家程乃珊的祖父是中国银行高管,曾居住9幢楼内。9幢楼初期每个门洞一户人家,共三层,后来改建加了一层变为四层。随着员工人数的递增,中行别业也不断扩建。1934年,在“老房子”后面陆续增建砖木结构三层楼房屋八排,42个单元,称为“新单幢”,就是当时的独栋别墅,一户一幢,煤气、水汀、壁橱、打蜡柚木地板,供主任级行员及其家属居住;混合结构四层楼公寓六排,12个单元和四层楼单身宿舍一排,三个单元,称为“老公寓”。一梯两户,房型宽敞。到1934年建造的六幢四层楼公寓式住宅,煤气、水汀、壁橱、打蜡柚木地板样样俱全。因为此时中行的员工队伍已有很大的变化。中行别业也与时俱进,兴建起一批批新颖的公寓房子。随着多批房屋的竣工建成,中国银行的行员入住率极高,下至普通行员,上至襄理、经理,都居住在有着明确职位区分、风格变化多样的各式房屋之中。

以理想的社区为设计蓝本

中行别业的设计是以建设一个理想社区而建造的,在中行别业内,各类生活配套、生活设施一应俱全。里弄只有一个大门,入口居中位置的四层大楼曾是中国银行的职工子弟小学——中振小学。这里不仅是许多中行员工子女学校教育的起点,还是居民欢聚的场所。大楼正南面有宽敞的台阶,台阶下是一个近2000平方米的水泥地广场,白天作为学校和职工家属活动的场地,晚上停放银行接送员工上下班的班车,小学里的文艺活动,如会操汇演、合唱舞蹈等在这里举行,每逢周末和节庆日,大礼堂内都会举办规模盛大的同乐会舞会,居民们还相约在这里排练话剧,排练好后在外滩23号中国银行礼堂的大舞台上演出。底楼还配有弹子房、乒乓室,供行员们在晚间娱乐,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行别业内的各式建筑 惜珍 摄

浓郁的艺术氛围培养出了画家、舞蹈家等,上海译制片厂的配音演员倪康、施勇就曾是中行别业的住户。此外,中行别业里还有游泳池、医疗卫生所、篮球场、俱乐部、小卖部等各类设施。中行别业内的职工和家属享受着看病免费、读小学免费等待遇,职工子女上中学大学甚至留学,都可向中国银行申请无息借贷。小区门口每天还有班车准时接送员工上下班,这在当时的上海是非常罕见的。因此,中行别业内父子、叔侄两代共同服务中国银行的例子比比皆是。整个中行别业如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同事加近邻,邻里关系和睦如一家。当年,中行别业流传着一句话,那就是:“进了中行,只要认认真真、勤勤恳恳一世,小康生活总可以保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家渡旧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银行百废待兴,开始重振江山。大批原来随中国银行迁移至重庆、昆明等地的员工陆续返沪,宿舍已不能满足行员及其家属所需,于是,中行别业小区于1946年拆除了原74号,重建了一批混合结构的五层楼公寓两排10个单元,一梯两户,每户三房,称为“新公寓”,当年这批楼房号称上海沪西地区最高的住宅楼房,在屋顶平台上可以直接看见外滩的大楼。由“新公寓”围合起来的大院中间是一个圆形水池,水池中间立着一尊石雕的海豹,嘴巴里会定时喷出水来,这个围合起来的空间便被称为“海豹圈”,是中行别业的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嬉戏地。

欢欣雀跃迎来上海解放

1949年5月25日清晨,人民政府通过无线电广播向全上海市民宣告上海(苏州河以南)已经解放,中行别业内的居民顿时欢欣雀跃,奔走相告。当日,中行别业里的积极分子将预先购置好的两条各长30米的白布平铺在中行别业新公寓的大草坪上,由擅长书法的中行别业居民叶子圣在上面分别写上“庆祝大上海解放”和“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字,每个字约三米见方。写完等墨汁收干后,又用大篷车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两条标语送到外滩的中国银行大楼,这时,苏州河畔的外白渡桥还在激战,流弹横飞,枪声不断。高悬在中行大楼上的这两条大标语,成为解放上海时外滩最早高悬的巨幅标语。

新中国成立后,中行别业的老房子进行过拆除重建,并在小区大门口沿万航渡路新建六层新公房四幢,共有二至五层楼房140套,俗称“新公房”。斑驳沧桑的房屋外墙也换上了鲜亮的外衣;年久失修的游泳池也已被生机盎然的绿地所取代。近年来,中行小区健身苑也悄然建成,曾经的“海豹圈”变成了供居民纳凉的凉亭,时常可以见到棋友们在此切磋棋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新公寓”71号和72号的过道上方,南北两面各镶了八个水泥大字,北向写着“筑室百堵,爰居爰处”,南向写着“殖殖其庭,君子攸宁”,这四句出自《诗经》中《小雅·斯干》篇的名言佳句,赋予了中行别业独特的内涵。这几个古老的文字与现在和谐社会理念不谋而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行别业

像中行别业这样以社区概念规划,由中国银行自己设计建造的带有多功能内容的社区,又有由各种不同建筑物构成不同级别职工混合居住的大型里弄,同时,还有大量绿地,环境幽静,生活设施齐全,当年在上海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它超越了那个年代民众认知的社区里弄概念,在上海历史上留下了难能可贵的一笔。

作者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惜珍

惜珍,本名朱惜珍。上海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海上学人——一蓑烟雨任平生》《永不飘散的风情》《花园洋房的下午茶》《梧桐深处的别恋》《走近草根艺人》《在上海寻找上海》等城市文化主题专著。2016年出版的《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全三册)至今已多次重印,其电子书已被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和埃默里大学图书馆引进。

2018年与朋友共同创作出版长篇小说《面朝地中海的房子》。

2020年被评为静安区十大公共文化旅游人物。

2021年出版散文集《上海:精神的行走》(上下册),以作家的眼光去写城市的前世今生,用文字描绘出一幅幅气韵生动的城市画卷。

2023年8月《爱上陕西北路》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中行别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者按:

本栏目来源于1994年2月8日创刊的《静安报》副刊《百乐门》。在微信平台,“百乐门”将以全新形式向读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换个角度阅读静安。投稿可发至 jinganbao2016@126.com

作者:惜珍

图片:由作者提供,部分来源方志出版社《时光里的家园》

编辑:施丹妮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