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规则都是你定”?

2020年,南京女子利用天气预报购买航班延误险,押中900次,不料被认定骗保300万,面对警方的质疑,女子直言:“我完全是靠实力赚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5年,在南京某机场,正准备搭乘航班的李女士无意中发现了一个致富的"绝招"——飞机延误险,当天由于异常天气情况,航班不得不延误起飞,而李女士在购票时不慎勾选了延误险附加选项,结果在航班延误后,她收到了保险公司的理赔短信。

起初李女士对这不过是多付了几十块钱的小费用而感到懊恼,但当她看到办理退票和理赔后,竟然白赚了400元,顿时精神为之一振,一股子赚钱的兴奋在她心头渐渐滋生。

延误险听上去很简单,如果航班延误,保险公司就需要赔付乘客一笔费用,而一旦提前掌握天气信息,判断航班是否会延误,那么购买延误险便可"碰运气"获利,李女士深思熟虑后,认为只要自己有足够的预判能力,骗取延误险理赔也无可厚非。

有了这一想法,李女士便开始实施她的"作案计划",她不光自己大手笔购买各种延误险附加选项,还动员亲朋好友一起下注,以扩大获利面。

李女士首先充分利用了自身对天气的敏锐嗅觉。她下载了多款天气预报app,时刻关注即将起飞航班的天气动态,一有雷雨大风等恶劣天气,她就会毫不犹豫购买相应航班的延误险。

但李女士远不止如此,在飞机起飞前,她会紧盯天气变化,一旦发现天气转好,航班能正常起飞,她就立即退票,以避免无谓损失,只要保险公司判定航班延误,她便可获得理赔。

就这样,李女士像个现代"天气先知"般,在短短5年内成功押中了900多次航班延误,从保险公司骗取理赔超过300万元,她不仅将骗钱当成一门手艺,更是组建了一个"薅羊毛团伙",拉拢亲朋好友加入获利大潮。

2020年4月,在某保险公司工作的一名员工无意中发现,近年来延误险的理赔金额呈现异常上升趋势,而很多理赔人甚至在不同时间多次购买相同保险,经过进一步深入调查,警方终于锁定了李女士这个"骗保大当家"。

当被警方逮捕时,李女士理直气壮,认为自己并未触犯法律,"我买机票不犯法,退票也不犯法,为什么要抓我?"她辩解道,警方在她家中搜出一本详细记录了上千次延误险操作的笔记本,才让李女士的嘴脚无从狡辩。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有以下两种情形均构成保险诈骗罪:1.投保人编造虚假原因或夸大损失程度骗取保险金;2.投保人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

就第一种情形而言,李女士似乎并未直接编造虚假信息,但对于第二种情形,她确实是故意购买了大量的延误险附加选项,主观上存在骗取保险金的故意,因此从法律层面来看,李女士的行为确实触犯了相关条例,构成保险诈骗罪。

尽管如此,网上却有不少声音为李女士的做法叫好,他们认为,长期以来保险公司在销售环节故意遗漏重要信息,给消费者上了无数次当,因此李女士的行为也是让保险公司尝尝被"忽悠"的滋味。

但也有网友持不同观点,他们指出,即便保险公司手段不光彩,作为消费者也不应以失去底线,李女士行为持续了数年之久,无疑是造成了保险公司的重大损失。

根据警方的调查结果,李女士在5年间共计从保险公司骗取理赔金额高达300多万元,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个人进行保险诈骗数额超过20万元,即属于"数额特别巨大"的情节。

依照《刑法》相关规定,对于数额特别巨大的保险诈骗罪,将被没收全部违法所得,并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

尽管如此,直至今日,法院对此案仍未做出最终定论,一些声音仍在为李女士的行为开脱,认为她只是发现了保险公司的漏洞并加以利用,并不构成诈骗,这种争议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对何种行为应被视为非法仍存在分歧。

此案也引发了社会对保险诈骗的重新思考。虽然保险公司自身行为也存在诸多问题,但保险诈骗毕竟是一种犯罪行为,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但与此同时,相关部门或许也应当加大监管力度,督促保险公司规范经营,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