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在黄埔系将领中,没有自己基本部队的人别说同学们看不起,就连老蒋也会把这类人视为差生。

但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黄埔1期生郑洞国。

黄埔1期生中有两个出名的老实人,一个是杜聿明,另一个就是郑洞国。

说杜聿明是老实人,很多人不服。尤其是那些时不时把杜聿明拉出来批判一通的关麟征支持者们。

他们的理由是,关麟征之所以在军界忙乎了半辈子,才仅有52军这一支基本部队,都是因为杜聿明在暗地里撺掇徐庭瑶不把第5军交给关麟征。不然,以关麟征的能力和战功,就算是不能与陈诚、胡宗南和汤恩伯比肩,也会相差无几。

潜台词就是,他们也会水涨船高。

可这些人忘却了。

当初,在17军的战斗序列内,徐庭瑶是非常看好关麟征的,也有意把17军交给关麟征。

可关麟征不干啊!

为何?

因为关麟征是个非常有骨气的人,他想要凭借着自己的力量独树一帜,不希望在日后仰人鼻息,在自己头上还有个“婆婆”。这才是关麟征带着25师脱离17军的原因。

既然当年硬邦邦,那为何还要在日后酸溜溜呢?

这不是关麟征的风格,而是那些想要从关麟征身上得到好处却不可得之人的“酸话”。

而郑洞国则不同,从他加入军界开始到东北,好像还从来没人有指责、批评过他。

为何?

郑洞国真的是一个老实人。基本上属于气也受得、锅也背得、官也让得、砖也搬得,这种品格在蒋系部队中那些逢官必争、逢功必抢、逢砖必抛、逢锅必甩的人中,俨然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

这也是郑洞国在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没有一支属于自己的基本部队,还能获得蒋氏的看重,还能在抗战胜利后,被几大战场的将领争抢的原因。

那么,凭着郑洞国的能力,为何就没有一支基本部队呢?

在抗战初期,郑洞国就已经是第2师师长了。

可不巧的是,第2师可不是郑洞国的基本部队,而是老蒋的基本部队。

蒋系部队中所谓的基本部队指的是,黄埔生们以自己的能力收编了一支杂牌部队(师级单位),并把非嫡系部队嫡系化。那么,这支部队就是这个好运的黄埔生的基本部队了。

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这个黄埔生从此在军界有了安身立命的本钱。

有了这个师垫底,凭借自己的力量也好,或者老蒋再拨给你一个杂牌师也罢,这个黄埔生就有当军长的可能。

如果能搞定这个军,那么,你就有当军团长或者集团军总司令的可能.

纵观那些在日后名声显赫的黄埔生们,他们的发迹史无一不是如此。

可郑洞国是个优等生啊,不需要通过改编杂牌军才能当师长!

就这样,郑洞国刚当师长,就到了老蒋的起家部队之一的第2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洞国 图片来自网络

抗战爆发后,郑洞国率部参加了保定会战。

这次会战,让郑洞国一辈子都忘不掉。

并不是说打了败仗,部队伤亡惨重让郑洞国忘不掉,而是第2师所属的52军军长关麟征的做法让郑洞国心寒。

为何?

当时,52军的部署是,以郑洞国的第2师担任保定城防以及平汉路正面防御,25师担任左翼满城到保定一线的防御,配属52军作战的陕军17师担任右翼保定至高阳一线的防御。

1937年9月20日,保定会战打响。战至23日,25师在满城的防线被日军突破,郑洞国立即派出一团兵力增援。可遇阻。

这次增援带来的后果是,由于增援的2师6旅11团受阻,原本应由该团防守的漕河防线露出了破绽,日军趁势进攻,突破了漕河防线。

郑洞国见漕河已不可守,只能下令第6旅退出漕河防线,改守保定城垣。

战至23日黄昏,满城一线的25师被击溃,保定防线左翼露出了大空挡。紧接着,负责右翼防线的陕军17师也不见了踪影。

左右两翼均失,第2师的后方空虚,日军骑兵趁势包抄,让第2师的后方机关损失惨重。

按照常理,负责防御保定的52军军长关麟征应该给郑洞国发出指令,要么固守,要么来援,要么撤退,总得有个说法。

可这一切都没有。

这让郑洞国大怒,这哪里还是黄埔1期的同学啊!

从此之后,郑洞国对关麟征产生了不满。

可孤军守城,注定是要失败的。好在有陕军裴昌会的第47师奉命增援,这才接应第2师撤离了保定。

这让郑洞国很是感慨。同为黄埔1期的同学,又是自己顶头上司对自己不管不顾,反而是杂牌的第47师来救。

这简直是个天大的讽刺。

当时,由于第2师已经失联,大家都以为郑洞国必定是殉国了。

可不久,郑洞国又率部杀出。

台儿庄大战,郑洞国又立新功。

当时,大家都知道台儿庄重要,可却忽视了运河防线其实更为重要。

如果运河防线不守,即使守住了台儿庄,日军仍可通过运河防线包抄台儿庄侧后。

或者说,如果运河防线失守,台儿庄根本就没有守的必要。

1938年3月19日,第2师先头部队第6旅与日军在运河以北的韩庄遭遇,随即发生激战。第6旅不敌,节节抵抗,节节后撤。

此时,郑洞国率第4旅赶到运河南岸的利国驿,派第4旅立即出击,遏制住了日军的攻势。

不久,日军的大部队赶到,随即抢渡运河。幸好第2师炮兵营赶到。12门12生的榴弹炮发挥了巨大作用,打得日军狼狈不堪。

日军见抢渡运河无望,这才主力东移,沿着枣台线向台儿庄进攻。

若非利国驿这关键一战,恐怕就不会有台儿庄大捷了。

徐州会战后期,第52军奉命撤出战场,到商丘整补。

郑洞国的第2师在担任邳县以北防御的时候,非常有远见的在阵地后方的运河上搭建了一座浮桥。这个地点大家很熟悉,就在碾庄圩以东。

徐州大突围的时候,有十余个师的兵力就是通过这座浮桥撤出了徐州战场。

兰封会战后,在大型战役告一段落后,郑洞国主动辞去了第2师师长职务。原因是和关麟征不睦。

究竟在保定会战后,关麟征有没有向郑洞国解释过当时的作为呢?

从郑洞国主动辞职一事来看,关麟征很有可能没有解释过。

郑洞国辞职后,改任汤恩伯第31集团军的参议。

不久,郑洞国被派到37军督战。

巧的是,37军军长黄国梁曾经是郑洞国在第9军2师第4旅当兵时的旅长。

不久,郑洞国就意识到,这次巧合还真的不是巧合,而是汤恩伯有意安排的。

为何?因为就在郑洞国赴37军督战不久,汤恩伯就以黄国梁指挥作战不力为由准备叫郑洞国接替军长职务。

在汤恩伯看来,由于郑洞国和黄国梁有老关系,由他出面接替军长职务,黄国梁不至于过于找别扭。

而且,这对于郑洞国来说也是个机会。如果能够掌握37军,郑洞国就有了自己的基本部队。

可郑洞国不干。

对于汤恩伯这种“恩情”,郑洞国只能敬谢不敏,这种事情,他是真做不出来。

于是,郑洞国匆匆离开37军,仍然回到汤恩伯身边做个光杆的参议去了。

可郑洞国不愿意的事情不等于别人不愿意,不久,黄国梁还是被调任第65军军长,37军军长由37军第60师师长陈沛接任,从此37军成为了陈诚“土木系”的部队之一。

武汉会战结束后,郑洞国又有一次担任军长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那是在南岳军事会议上,郑洞国被蒋氏任命为第98军军长。

客观地说,汤恩伯对郑洞国是真不错。先是让他到37军去,后让他到98军来,所做的一切都是想要把郑洞国收为心腹。

可郑洞国还是选择了放弃,甘愿到杜聿明的第5军去当一个荣誉师师长。

汤恩伯很不理解。为何放着军长不当,偏要去当师长呢?

事后证明,郑洞国是有远见的。只有和志同道合的杜聿明在一起,他才能一展自己的军事才华。

果然,在昆仑关大战中,郑洞国率领荣誉1师打出了威风,并因功被提升为第5军副军长。

桂南会战结束后,蒋氏也觉得平日里有些亏待郑洞国了。就下令,以荣誉1师为基干,再拨给郑洞国两个师,组建了第8军。

从此之后,郑洞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基本部队。

可郑洞国刚把第8军训练出来,蒋氏的调令来了,任命他为新1军军长,第8军军长由何应钦的侄儿,号称“侄帅”的何绍周接任。

这倒不是蒋氏有意识的压制郑洞国,而是没办法。

为何?

因为新1军军长的人选本来是邱清泉,可众人认为,邱清泉的脾气过于火爆,把他派去,一定不会和盟军搞好关系。

而郑洞国呢?秉性忠厚,脾气温和。通俗点说,就是能吃得起亏,受得起气。

就这样,郑洞国只能放下刚训练出来的第8军,到新1军上任去了。

郑洞国刚上任,就遇到了两个难题。

一是,史迪威以中国驻印军军官素质低下为由,从国内调来了300多名军官,想要全部取代中国驻印军军官。

二是,在部队训练时,驻印军连以上军官不得参与训练。

这可就惹恼了一贯温和的郑洞国。

先不说史迪威从国内调来的军官是些什么货色,(“二战”爆发后,盟军的精兵强将都往欧洲调动,剩下的一些歪瓜裂枣都调到亚洲战场。)就说部队训练时驻印军连以上军官不得参与这一条,就是史迪威想要把驻印军变为殖民军的明证。

为何这么说?

试想一下,若各部主官都不熟悉自己部队的装备使用和火力配置,这个仗还怎么打?

要想打仗,只能求教于盟军。如此,史迪威带来的那些军官们则可顺势接手部队,把驻印军变为殖民军。

更让郑洞国恼火的是,负责与他接洽的史迪威的参谋长柏德诺,竟然狂妄地说,驻印军是他们的孙子。

郑洞国大怒之下,对史迪威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而史迪威呢,只是轻描淡写地打了个圆场,就把事情揭过去了。

仗打起来后,史迪威带来的那些人原形毕露。这批人本来就是一些歪瓜裂枣,刚到战场时,只不过是些上尉、少校军衔,可没过一年,就提升为上校、准将和少将,虽然说起战术来头头是道,可却没有丝毫战场经验。

这个现象并非仅存在于盟军的军官中,就连史迪威同样如此。

若论战术,史迪威或许是高明的,可要论指挥经验,史迪威就是个“白丁”。

反观孙立人和廖耀湘等中国将领,在战场上却打得有声有色。在现实面前,史迪威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放手让中国将领指挥部队作战。

由此,郑洞国才得以掌握了新1军的部分军权。

抗战胜利后,郑洞国突然接到蒋氏的调令,让他出任侍卫长一职。

这对于黄埔将领来说,可是难得的“殊荣”。

为何,只要出任一任侍卫长,将来放出来,那注定是封疆大吏啊。

就在众人为郑洞国有此“好运”而羡慕嫉妒恨的时候,郑洞国却放弃了这次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为何?

因为郑洞国是个自尊心非常强的人。

在郑洞国看来,此次调动确实是蒋氏为了奖赏他在驻印军的功劳。可深知蒋氏为人的郑洞国知道,蒋氏看似是个读过书的人,可平日里的行事作风却粗暴得很,稍有不满,对手下就轻则痛骂,重则拳打脚踢。

这种做法对于那些有奴性的人来说,反倒是件好事。可对于郑洞国这种有气节的人来说,则是莫大的羞辱。

因此,郑洞国经过思考之后,还是拒绝了蒋氏的这番好意。

就在众人惋惜不已的时候,汤恩伯发现了机会,立即对郑洞国发出邀请,请郑洞国出任第3方面军副司令官。

想起之前汤恩伯对他的看重,这次,郑洞国没有拒绝。

可让郑洞国没想到的是,他到第3方面军后,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权力,反而被挂了起来。汤恩伯倚重的还是跟随他多年的张雪中和陈大庆等人。

这让郑洞国很不理解。

既然让我来,又不肯给我权力,那让我来干啥?

一直到晚年,郑洞国才想清楚这其中的道理。

汤恩伯之所以要郑洞国到第3方面军来,看中的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他能施加影响的新1军和新6军。

当时,汤恩伯部正准备调到山东战场,如能把新1军和新6军编入他的部队,那该有多好。

可汤恩伯的愿望落空了,新1军和新6军被调到东北战场了。

既然这两个军没来,那郑洞国被利用的价值就不存在了。

1946年初,时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杜聿明身患重病,不得不离开东北。

临行前,他特意向蒋氏举荐由郑洞国代理他的职务。

这次举荐,既有公心,也有私心。

说公心,在东北的三支主力部队,52军、新1军和新6军都和郑洞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郑洞国去了,能指挥得动。

说私心,郑洞国的性格和人品就决定了他肯定不会趁着杜聿明离开东北的机会把他架空。

可东北战场,蒋系将领谁去了也没用。在杜聿明之后,先是陈诚,后是卫立煌,都没能挽回东北败局。

郑洞国心灰意冷之下,决定请假到北平治病。

可没想到,刚同意郑洞国去治病的卫立煌变卦了,偏要郑洞国去守长春。并且为了防止郑洞国不服从命令,还特意找来了蒋氏。

这下子,郑洞国没辙了,总不能连蒋氏的命令都不听吧。

就这样,郑洞国留在了长春。

都说老实人不吃亏,可郑洞国这个老实人却一直在吃亏。

抗战时期的事情就不提了,就以抗战结束后的几件事来看,郑洞国虽然被东北战场的杜聿明和山东战场的汤恩伯抢着要,可没有一个人把他当成自己人。

汤恩伯要他,是为了新1军和新6军,当没有达成自己的目的后,郑洞国自然就被冷落了。

杜聿明要他的目的也不单纯,是为了要替他看家护院,守好基本部队。

至于卫立煌,做得就有些过了。明知道东北不可守,长春不可守,那为何还要拉着郑洞国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