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家庄市丝弦剧团的演员们表演《杨门女将》。梁子栋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家庄艺术学校丝弦老师为学生们教授戏曲课。梁子栋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晋州市赵兰庄文化广场,赵兰庄丝弦剧团演员表演《铡判官》。梁子栋摄

【山河遗珍】

生旦净丑争相斗艳,刀枪棍棒沙场争鸣。日前,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曲寨村的露天广场上,一场由石家庄市丝弦剧团带来的传统丝弦剧《杨门女将》火爆上演。

文戏中,青衣、老旦、老生轮番登台,激越悠扬的唱腔将丝弦的独特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武戏中,演员们身手矫健,耍帽翅、下高扑虎等技巧令人目不暇接。

观众如痴如醉,每到精彩处,便会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和喝彩声。“服装道具一流、演出水平一流,这几天的演出,我场场不落,过足了戏瘾!”戏迷李连庆感慨。

丝弦是河北特有的古老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清代同治年间以后形成较为成熟的声腔和舞台艺术。丝弦在发展过程中受各地风土人情和地方方言的影响,逐渐形成五个不同风格又相对独立的流派,即东、西、南、北、中五路。石家庄丝弦就是中路丝弦的代表,是石家庄独有的地方戏曲声腔剧种,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丝弦是石家庄的乡音。从明清之际的“弦索腔”,到如今的“石家庄丝弦”,500多年的演变过程中,太行山腔、滹沱方言融入丝弦唱词,余韵悠长的弦曲甩腔浅吟低唱,被誉为“冀中平原的艺术奇葩”。

“东路丝弦曲调明快,南路丝弦音乐丰富,西路丝弦形态古老,北路丝弦文武并重,而石家庄丝弦的表演则是热烈火爆。”石家庄市丝弦剧团团长刘如夺介绍,石家庄丝弦唱腔独特,以真声唱字,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再用假声拖腔,旋律顺级下行,激越悠扬,慷慨奔放。丝弦音乐属弦索声腔,分官腔、越调两大部分。官调曲牌多为长短句,越调曲牌多为对偶句。丝弦的角色分生、旦、净、丑诸行,其表演粗犷豪放,动作夸张幅度较大,刻画人物细腻传神,乡土气息浓厚。

石家庄丝弦之美,就在于其蕴含的浓郁乡土气息。其朴实、热情、大方的韵味,也像极了石家庄人的性格。

近年来,在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及文旅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石家庄丝弦又重新焕发了新生。“2006年起,我们剧团与石家庄市艺术学校合作举办丝弦委培班,为丝弦传承培养青年人才。如今,培训班的学生已经在各主要剧目表演中挑起大梁。”刘如夺说。

“已经连续举办五届的‘东西南北中’五路丝弦优秀剧目展演,也给各路丝弦提供了同台献艺的宝贵机会,为丝弦在新时代进一步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刘如夺告诉记者,如今各路丝弦院团越来越重视自身艺术水平的提高,彼此之间也形成了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时光不歇,传承不止。今日,石家庄丝弦已经走出沉寂,重新绽放出夺目光彩。(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 本报通讯员 赵元君)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