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文圣拳祖师刘奉天诞辰400周年座谈会在泰山举行

2021年1月5日,在中华文化圣地泰山举行了“文圣拳祖师刘奉天诞辰400周年座谈会”活动。本次活动由中华文圣拳全国总会主办,由山东省汶上县文圣拳研究会、山东省嘉祥县文圣拳武术协会、山东省郓城县文圣拳协会、江苏省沛县文圣拳研讨会、江苏省丰县文圣拳养生搏击训练中心、山东省巨野县西关五步架研究会、河北省临西县文圣拳协会、山东省梁山文圣拳保护传承中心、河南省永城市马桥戚家武馆、中国文圣拳济南国际培训基地、世界华人运动会国山东分会济宁分会等单位协办。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武术九段李成银教授莅临指导会议。有来自山东嘉祥、汶上、梁山、济宁、金乡、郓城、济南、泰安、北京、天津、高唐,江苏沛县、丰县,河北临西,河南商丘永城、安徽涡阳等全国各地的文圣拳传承人代表8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尊师重道,礼敬祖师,纪念文圣拳祖师刘奉天诞辰活动,对于促进文圣拳武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会议由中华文圣拳全国总会常务会长、郓城县文圣拳协会会长侯高民老师主持。

文圣拳始祖刘奉天,字睿,号东鲁。于明朝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出生,原名李佐臣,又称刘佐臣,刘凤天。唐氏后裔,祖籍山西洪洞县人,明时祖家居河南省白杨县杨家庄。于明末清初从河南迁入山东单县刘平楼(刘家楼,现属单县黄岗镇刘老家刘小楼村)故于康熙三十二年三月初三(1693年),享年72岁。葬于原单县老刘家刘家楼村墓地。刘奉天陵墓在1968年“文革”运动中被“平”,后于2010年由中国民间宗教文化研究学者邯郸解献学先生捐资与刘氏家族委员会在单县黄岗镇小刘楼村立碑纪念。重立的墓碑地与原墓址相距15里。原刘平楼村刘家墓地墓制具有很高的等级规格,刘奉天墓碑前安放有很多石牛、石马、石羊、石床等陪葬品,昭示刘奉天祖师生前地位高贵与显赫。可惜所有石制陪葬品均在“文革”中被砸,后被政府在修水闸工程时作为石料铺垫地基所用。刘奉天是明末清初八卦教的创始人,是中国武学史上一代武学修炼大家,被尊为“文圣拳第一世先祖宗师”。刘奉天与其离卦弟子郜云龙,文武结合共同创立了文圣功,即文圣拳、五步架、五手、离卦拳、长寿拳、杜家拳、无极道圣道圣拳、八卦拳、老洪拳、义和拳等,有的地方也称之为太祖长拳、大洪拳等。历史上文圣拳因与民间宗教八卦教的关系,长期在民间隐匿传承,同功异名众多,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经国家体委有关部门正式批准定名为“文圣拳”。

文圣拳是中华武术是一朵瑰丽的奇葩,是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集大成者,在中国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圣拳被称为“山东四大名拳”之一,后被誉称为“中华历史文化名拳”。文圣拳是一部千古传承的马上征战功夫和中华武学的修炼大典,也是著名的中国民间宗教武学功法,独具“文武合场”、“文武双修”、“性命双修”的特点,经过千百年演变,形成了以文场统领武场、以文助武、以武促文,文武结合、文到武成的武学文化。文圣拳具有中国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沉淀,包容万象,博大精深,有着深厚的古老东方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内涵,它集中华武学文化之大成,成为中国传统武术中具有代表的重要拳系之一。刘奉天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民间宗教领袖之一,在中国宗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他也是中国武学史是一代修炼大家,得天地圣贤之道,具先哲圣人之德,居三教圣人之位,精通百家学问,贯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之精髓,通天地阴阳之变化,通天彻地,修为横贯六界,是觉悟大智慧者。所著《五圣传道经》《八卦八书歌》等武学修炼《宝眷》,对文圣拳后世修炼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深远影响,成中国一代著名武学之宗,被尊为“文圣拳第一世先祖宗师”。

文圣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包容万象,大道之学,天道自然,有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内涵,它集中华传统文化之大成,成为中国传统武术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拳系之一。文圣拳早期传承,由祖师刘奉天传八大弟子郜云龙、郭图元、陈南兴、张照祥、姬易学、刘兴邦、邱执奉、王国清传承八方,名震天下。后由离宫兑卦山东省冠县桑阿镇朵庄杨四海传兑宫乾卦山东省嘉祥县黄垓镇井庄杜恒信,二三百年来文圣拳由杜恒信先师与其八大弟子及后世历代宗师传遍运河两岸,大江南北,成为山东鲁西南、冀南、苏北、豫北、皖北等京杭大运河流域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形式。文圣拳历代宗师和修炼者奠定了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坚实根基,为中华武学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功绩彪炳史册,功德千秋,光照日月,万世景仰。历代先师的名子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丰碑上,将永远为后世修炼者和爱好者所景仰和崇拜。文圣拳武学在中国当代的兴起,首开中华武学文化全面发展之先河,在中华武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座谈会上,缅怀先师遗德,追慕先师遗风,礼敬圣贤,弘扬圣功文化,传承大道武学,表达了对先祖宗师的崇敬和深切敬仰。刘奉天祖师的智慧,充满了传统文化精华,无极大道,阴阳大法,帝王之术,圣贤之学,是宝贵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需要深入挖掘整理,好好继承发扬。文圣拳是培养文武兼备人才的大道学问,修炼身心,悟道修学,内外双修,性命双修,博知开智,修德培福,义勇礼信,树人扶正,体现了古代圣贤思想、文化、德育教育在文圣拳武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会议回顾了文圣拳四百多年来发展的沧桑历史,讲述圣功历史故事,追念祖师功德,弘扬中华武学,传承华夏武脉,继往开来,开拓进取,共商文圣拳未来发展规划。会议肯定了近四十多来文圣拳发展的成就,特别是近十余年来在武学研究上取得的成果。会议要求,要万分珍惜文圣拳发展来之不易的成就,扎实落实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措施,加强和促进传统武术文化交流工作,让这部优秀的传统武学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文圣拳在中华武学中具有代表性,是一种极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民族体育运动形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万象,融百家之长,通百家之术,它在中国武学体系中具有普遍的包容性、代表性和同一性。文圣拳深受易、儒、释、道、墨、兵、医等以及三教合一文化等影响和熏染,重武德,讲武学,其文化和精神具有泰山和黄河文化的精髓,蕴含着无穷的精神力量和时代张力,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特点。文圣拳在中华武术中被誉称为“长寿之拳”,它是“宗门武术”与“将门武术”结合的优秀代表,由于其独特的功法特点和修炼体系,使之成为既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修性悟道,同时又具有极强实战威力的拳法。道在圣传修在己,德为人积善为天,由于文圣拳修炼中德者高且长寿者老人甚多,大德者寿,大强者仁,大仁者善,圣功传承,德行天下,有“八十出功,九十不松”之说,故人们又称其为能使“弱者强,强者仁,而仁者寿”的“长寿拳”。文圣拳先祖宗师刘奉天(第一世)、郜云龙(第二世)、杨四海(第三世)、杜恒信(第四世),以及之后历史宗师奠定了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坚实根基,成为中国武术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武学文化,为中华武学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德昭日月,功德千秋,传承万世。

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中,明清时期民间武术传播与民间宗教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民间习拳练武活动往往与民间宗教秘密结社相结合,极大地促进了武术在民间的传播与发展,构成了中国传统武术发展流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历史上八卦教是清朝时期中国民间宗教的一面旗帜,它在推动武术在民间的普及与传播起到了很大地促进作用。刘奉天先师对中国传统武术、中国民间宗教以及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推动中国宗教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民间宗教信仰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文圣拳作为山东省非遗武术的杰出代表,它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在当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要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建立“文圣拳武术大文化观”,努力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展现文化传承精神,在充分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适应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而让文圣拳这部优秀的武学文化进一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向新的辉煌。

文圣拳是义和拳的源头,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底蕴及博大精深的武学文化内涵,奠定了在中华武学中的崇高地位,使之成为中国武学文化发展的一面旗帜,其武学思想、精神和文化,堪称“中华武学文化的百科全书”。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是文圣拳多元文化观的重要表现形式,体现了文圣拳“和合圆融”“兼容并包”文化观和价值观。文圣拳的多元文化观对中国武术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是中华武术文化的宝贵财富,它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现代社会价值。努力挖掘整理文圣拳传统武术资源,抢救整理经典史料,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发展,使之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回首过去,心怀坦荡,展望未来,信心百倍,让我们继承和发扬古圣先贤的智慧,共同努力,以思想、文化和信仰的力量推动中华武学向前发展,创造文圣拳更加辉煌的明天。

几十年来,一些国内外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专家、教授、学者及全国各地有识之士都在默默地不断挖掘和研究刘奉天中国民间宗教八卦教文化,但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和思想的局限,始终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很难做到比较全面的研究,很多文化研究方面还存在空白。特别是在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研究方面没有任何参照的文献资料,作为八卦教内传功法的文圣拳其研究更是面临太多的困难。近四十多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一些老拳师的思想解放,文圣拳武学不断振兴发展,经过文圣拳门人和爱好者的不懈努力,各项传承和传播工作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武学研究上取得到丰硕的成果,特别是近十年来200余万字的《文圣拳武学三部曲》的出版发行,引起国内外武术界和文化界的广泛关注,对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扬。文圣拳武学研究从易、儒、释、道、墨、兵、医,以及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等多方面阐述了文圣拳武学文化,提示了文圣拳武学文化的本质、思想、精神和规律,无论是在历史渊源、传承谱系和文化理论体系等诸多方面都作了深刻的研究,使文圣拳武学研究工作达到了崭新的高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武学文化体系,从而也使文圣拳武学研究走到了中华武学的前列。文圣拳武学研究建立了文圣拳武学文化体系,中国民间宗教武学文化体系,以及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体系,同时对中国武术思想和文化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有益地探索,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华武学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这对于丰富和完善中国武学思想文化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今年以来,我们在《文圣拳武学三部曲》的基础上,加大了武术文化研究和传承工作力度,完成了《中华文圣拳武学与东岳泰山文化研究》《中华文圣拳与冯克善研究》《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和内核》《中国士文化的道义哲学研究》《中华国学文化与大道武学文圣拳》以及《中国民间宗教思想和文化研究》等文化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文圣拳武学文化内涵,研究成果在全球功夫网等各大武术网站几千万的点出量,提升了文圣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影响力,为文圣拳发展进一步夯实了理论基础。特别是《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和内核》《中华国学文化与大道武学文圣拳》研究中,提出了文圣拳的“三一国学文化观”理论:一个宇宙哲学观——“道”,一个思想文化体系——“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一种精神源泉——“中国士的精神”。将武术上升到国学的高度,从武术是中华文化和精神的集中体现,“道”是武术文化和精神的最高追求,尚武精神是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武术文化与教育属性定位的重要性等多方面阐述了武术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提出了将“道”作为武术最高思想文化和精神追求的理念,建立以“道”为核心价值观的中华武术“道论”和“道统”思想文化和功夫体系。将“士”的精神作为武术精神的重要体现,从而为中华武术进一步注入了活的思想、精神和灵魂,这是中华武术文化发展的重大进步,它必将对中华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按照“文化、宗教、哲学、教育、养生、技击”六大发展理念,坚定文化自信,坚实创新发展之路,推动文圣拳武学向高层次、高境界、规范化发展。让文圣拳发展新理念在中华武学中生根开花,成为破解中华武术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重要遵循,为推动中华武学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重道远。认真做好以文圣拳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对中华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维护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以及中华文化的复兴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对充分利用武术文化资源优势,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泰山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称。泰山作为天下、国家的象征,缘起于先秦,定制于秦汉,兴盛于唐宋。以雄伟立于天地之间的泰山,象征强大的中国,当之无愧,也责无旁贷。泰山是中华多元文化的聚合之地,早是华夏民族文明的发祥地,泰山以其有容乃大的气魄将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安,则四海皆安”;幸福安康是每个炎黄子孙的人生祈盼,海内外的华人把泰山当作他们的心灵家园。因为泰山是国家的伟大象征,是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每个人心灵的归属所在。泰山独特的文化特质体现了文圣拳武学文化的精粹,在文圣拳武学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今天,在中华文化圣地举行“文圣拳祖师刘奉天诞辰400周年座谈会”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神圣而崇高,庄重而肃穆,对于促进文圣拳武学与泰山文化、中华文化、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将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对于进一步丰富文圣拳武学文化内涵,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文圣拳武学向前发展,以及促进中华武术文化的全面振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卢飞宏作《文圣赋》以祝贺。

山东省单县黄岗镇老刘家小刘楼村被誉为“文圣拳祖师刘奉天故里”,这里道教文化底蕴深厚,民间宗教文化发展历史久远,民俗文化丰富,历史上民间宗教八卦教和文圣拳武学在此兴起、繁衍与发展,它在中国民间宗教史和武术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养天地正气,传圣贤大道。纪念刘奉天先师,就要发扬文圣拳的优良传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尚武”“精武”的武术精神,培养崇文尚武、文武兼备思想,自觉地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习武、演武活动,促进各地群众性体育运动发展,将文圣拳发展与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精神文明建设、民俗文化活动等相结合,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附:文圣拳祖师祭拜文:

中华圣功,源远流长,我祖勋德,万古流芳。

圣帝先天,开辟蛮荒,伟烈丰功,德泽八方。

九宫八卦,文武合场,郭郜邱刘,陈姬张王。

薪火相传,世代景仰,千秋风流,代有华章。

五圣传道,八卦八书,千古丹卷,世代传扬。

禀圣如来,神仙锦囊,无生老母,真空家乡。

尊道贵德,天人合一,丹道修行,五气朝阳。

敬天法祖,修德怀远,四百华诞,见证辉煌。

天道承负,天人相应,清静无为,中和为上。

真传圣道,道法自然,大道之行,自立自强。

性命双修,返璞归真,三阳开泰,天佑吉祥。

正大光明,清静智慧,圣贤大道,度化众生。

至诚至善,道德圆明,三教合一,万法归宗。

弥勒佛祖,济世救人,保佑苍生,地久天长。

弘扬国粹,振奋精神,民族复兴,百年梦想。

盛世人间,崇德尚善,国泰民安,山河无恙。

日月经天,紫气东来,善德天下,太平安康。

阳复而治,大同世界,同根同祖,和合共襄。

山岳巍峨,武风浩荡,圣功传承,永矢弗忘。

敬告我祖,敬献心香,大礼告成,伏维尚飨。

(2021年1月6日,农历十一月廿三,庚子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