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琼达卓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15日,艺术家裴庄欣个展《殿堂》在上海醍醐艺术空间开幕,展出跨度超过半个世纪的油画、水彩与速写手稿等近40幅西藏主题作品,为现场观众勾勒出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社会生活变化的线索,也展现出汉藏各民族文化交流带来的丰硕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裴庄欣1956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71年进藏工作,就职于西藏昌都地区汽车队,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进行了大量宣传创作,成为西藏美术界关注焦点。1978年恢复高考后,裴庄欣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活跃于西藏,创办了西藏首个美术训练班,是上世纪80年代西藏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6年,裴庄欣在老城的藏式小院楼顶

裴庄欣随后获美中教育基金会奖学金出国深造。2001年,美国纽约曼哈顿亚洲文化中心曾为其举办“裴庄欣西藏油画作品个人展”,其作品收藏于西藏美术馆、罗丹国际艺术家基金会等国内外众多机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3年,裴庄欣在重建修复的甘丹寺前。

裴庄欣在艺术创作方面的成就,离不开改革开放以来汉藏各民族在文化艺术等各领域的深度交流。随着交通设施改进、思想文化领域不断开放、鼓励创新,独特的西藏文化吸引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艺术爱好者聚集,也迎来包括刘国松、罗伯特·劳森伯格等海内外著名艺术家考察、访问、举办展览。

受益于这样活跃的文化氛围,裴庄欣在创作中也不断锐意进取,取得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在考入四川美术学院前,在昌都汽车队工作期间他已开始从事宣传创作。1973年,他在《西藏日报》发表作品《青春献给新西藏》,引起广泛关注;1976年选入西藏自治区美术创作组,创作《冰雪融化的时候》,也记录了关键的历史进程。

期间,裴庄欣在昌都地区江达县牧区下乡长达一年,创作了一系列以牧区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如后来发表于香港《美术家》杂志上的《牧民一家》,引发大量关注;其创作于1984年的作品《草原上的锅庄》曾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殿堂》,1988年,布面油画,西藏美术馆收藏。

裴庄欣在这一时期也创作了多件大尺幅作品,其中一件3米宽、1.9米高的《殿堂》堪称鸿篇巨制,现收藏于西藏美术馆,并在常设展中重点展出。此次展览也以此为题目,全面展现艺术家自1974年至今跨越半个世纪的创作历程。

据悉,该展览将持续至10月20日,向观众免费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