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玲子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欲出第一等言,须有第一等意。
欲为第一等人,须作第一等事。——宋 邵雍《一等吟》

邵雍宋代理学家、诗人,他的诗简单朴实,看似顺手拈来随口吟出,但却都是引人思索的至理名言。

就如这首《一等吟》,言为心声,心存善意,才会口出良言,只有做最好的事,才能成为最好的人。

存善意,说好话,做好事,为好人,“”字虽然简单,却缺一不可,每一个一包含的寓意都不同。

这就是邵雍诗的独到之处,和他对数字的巧妙运用一样,下面这三首小诗,也是别具匠心,令人拍案叫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清 郑板桥《咏雪》

赏析

雪花一片一片地飘落,渐渐地越聚越多,数不清的雪花漫天飞舞,不一会功夫,天地间就已经是一片苍茫的景象。

彤云密布,北风肆虐,大雪纷飞,只见在那广袤的天地中,一树白梅花正凌寒怒放,清香四溢,那样的冰清玉洁。

彼时,傲立雪中的,不止那株凌寒的梅花树,还有两袖清风的诗人,秉一身傲骨,持雪花的洁白,和梅花的芬芳。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郑板桥清高坚韧,有梅花一般坚强不屈的品格,钟情竹石兰,也爱梅花。

20岁考中秀才,40岁考中举人,45岁进士及第,六年后也就是51岁时才被授予范县县令,年华虚度,蹉跎多年。

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郑板桥为官清正廉洁,他心系百姓疾苦,不惧权宦,宁肯弃官也不违心。

郑板桥为官十二载,入仕前后都在扬州卖画,此诗作于入仕前,彼时他初到扬州,虽然生计艰难,但仍豪情满怀。

此诗意境阔大,虽为咏雪,实则借雪景赞梅花,抒发自己博大的胸怀,雪花融入梅花,诗人融入雪花和梅花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宋 邵雍《山村咏怀》

赏析

一个天气晴好的春日,诗人到郊外踏青,沐浴着和熙的春风,满心欢喜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出城走了大约二三里路的样子,就看到不远处一个有四五户人家的小山村,炊烟正袅袅升起。

诗人一路走一路欣赏沿途的风景,十分悠闲惬意,经过了六七座亭子,还看到了八九枝野花。

诗人巧妙地嵌入十个数字,轻松地组合成了一幅清新明亮的乡村画卷,阳光明媚,暖风拂面。

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路设亭,即是为行人提供歇息的场地,也是为远行人送别的亭台。

山村风光旖旎,诗人陶醉其中,走过一座亭子又一座亭子,不知不觉间已经走出了很远的路。

邵雍这首小诗作于共城,虽然生活拮据,但他安贫乐道,专心学问,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他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一生未仕,和司马光、王拱辰、富弼等交好,有著作传世。

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全盛时”,历经四朝盛世,度过六十年太平岁月,他自得其乐。

邵雍这首小诗清新自然,满满的岁月静好,很治愈,入选了《唐诗三百首》,还有小学课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清 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

赏析

披一件蓑衣,戴一顶斗笠,端坐在一只小舟里,抛下一丈长的鱼线,鱼线的一头是一寸长的鱼钩。

高声唱一首渔歌,畅饮一樽老酒,在秋天的江面上,一个人独自垂钓,悠然自得,无比惬意抒怀。

这是一首题画诗,相比于画意,王士祯的诗更富有韵味,在他的眼中,这是多么的却是无比

一首二十八个字的绝句,连用了九个“”字,但却丝毫没有孤寂之意,雨中,他钓起一江秋意。

如果没有热爱,又怎会有这悠闲惬意的秋江垂钓,心无旁骛,潇洒自在,如此心境真是令人羡慕。

相比柳宗元《江雪》的孤独寂寥,王士祯此诗更多一份物我两忘的从容,渔歌唱起,是满心欢喜。

王士祯是清代杰出诗人、学者,善于鉴别诗、画、鼎尊之属,还精通金石篆刻,被誉为一代诗宗。

因其卓越的文学才华,王士祯颇得康熙青睐,入仕南书房,长长得到御赐字画,成为皇帝的宠臣。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完稿后,迟迟得不到发表,王士祯为其作序题名,使得此书很快得到刊刻。

诗名人品都饱受赞誉,王士祯从此名扬天下,所以,虽然后来被罢官,他的心中亦是明亮开阔的。

就如这首《题秋江独钓图》所抒发的那般,江上虽然有秋雨,但是,风雨中的自己并不孤单寂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记: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唐 罗隐《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一天,二天,三天,四天,五天,六天,七天,望眼欲穿,终于等来了万木开始发芽的日子。

极目远眺,那天边的大雁已经穿过云间飞来,俯瞰池塘,水中的鱼迫不及待地破开冰面而出。

雁归来,鱼出水,冰雪消融,草木萌动,春天就这样来了,在诗人数着指头一日日的盼望中。

一二三四五六七,读起来很简单,可对盼望已久的诗人却是如此漫长,真是七个有趣的数字。

万象毕来,献予诗材”,杨万里说,万物皆可入诗,不同苦寻,只要有心,诗句自然会来。

就如以上这几位巧妙运用数字为诗的诗人一样,看似信手拈来随口吟出,却都寄寓深远境界开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