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有言:“天道忌满,人道忌全。”

任何事物,一旦“满”了,就会走下坡路,或者把自己逼到无路可走的状态。

好的人生,一定是进退自如的,言行举止,总是意犹未尽的样子。

当我们过了六十岁,就算是老人了。不仅要自己活得自在,还要多给子孙一些引导,千万不能自己为所欲为,导致报应在子孙。

凡事留有余地,是一个老人最好的修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福不享尽,留与子孙。

北宋赵匡胤,做了皇帝之后,感慨坐拥江山不易,想尽办法过节俭的日子。

过节的时候,他给母亲和皇后,分别只送了三千钱、一千钱,显得寒酸。

有一天,他看到永庆公主穿孔雀羽毛做的衣服,于是劝阻。

公主说:“我是公主,为什么不能穿?”

赵匡胤说:“公主打扮华丽,宫里的人就会仿效,然后外面的人也会仿效,仿效的人多了,这是多大的奢侈?”

一天夜里,他醒来,想要吃阳羊肝。身边的人问,是否要安排一下?

他说:“如果我今夜吃了,那么御膳房每天都会杀一只羊。”

接着,就什么都没有做。

从赵匡胤开始,北宋延续了几代,并且持续兴旺。

到了宋徽宗,可以为了运送一块太湖石,拆掉几座桥;耗资巨大,修延福宫和艮岳。

宋徽宗手下的大臣蔡京,还认为,奢侈一点,是为了促进发展。

蔡京说:“《易经》有言‘丰亨豫大’。太平盛世,就是要多消费,这是做大做强的迹象。”

很快,宋徽宗就变了亡国之君。他的儿女,也因此遭灾。

近代战略家曾国藩说过:“福不多享,故总以俭字为主,少用仆婢,少花银钱,自然惜福矣。”
就是普通的农人,都知道:“但留三分地,留与子孙耕。”

老人把幸福的生活过到了极致,就会出现奢侈、骄横、狂妄等状态,一不留神就把德行都败坏了。

若是老人还很贪寿,在身体上有各种折腾,逼着子孙照顾自己。那么老人的寿命可能会长一点,但是子孙苦不堪言。

老人把幸福建立的子孙的痛苦之上,那就是坑了子孙。

持续过勤俭节约的生活,多做积德积福的事情,顺其自然变老。到了最后,还能留下一笔手尾钱,这才是子孙的福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话不说透,难得糊涂。

《待人五法》中写道:“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

人一开口就可以说,但是要闭口,却很困难。

很多老人,认为自己很有经验,因此看到别人干啥,马上就急着表达,就怕别人干不好,出乱子。

事实上,老人的经验,在慢慢被时代淘汰。急着表达,往往会添乱。

更糟糕的是,老人一开口,就滔滔不绝,而别人处于对老人的尊重,在旁听。彼此相处,是非常尴尬的。

“说出去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等自己发现话说错了,再去收回,显然是不可能的。

三国时的杨修,一次次猜出了曹操的主见,还到处宣扬。

有人送一盒酥饼给曹操。曹操顺手就写下“一盒酥”。

杨修见了,拿起饼,分着吃掉了。并得意地告诉大家:“‘一人一口酥’,就是命令一人一口啊。”

后来,杨修因为透露军机,被曹操问斩。

杨修过世后,其父亲杨彪,持续在曹操手下做事。

曹操问:“你老人家,为什么这段时间瘦了?”

杨彪说:“愧无日光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他只是谈了自己对儿子的爱,并没有对曹操恨之入骨,也没有表现出极大的不满。

听了杨彪的话,曹操显得愧疚。

好的言语,是一定有回旋的余地,从来不是咄咄逼人的。

就是人在气头上,忍耐一分钟,开口就能缓和很多。

人老了,正要从清醒转糊涂。少说几句,不说绝对如何,不血口喷人,不怒气冲冲,是修养,也是家庭的祥和,待人的和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事不做绝,还有后路。

俗话说:“兔子急了也咬人。”

很多人,之所以被伤害,不是因为对方多凶狠,而是对方被逼到无路可走了,只能成为对立面,奋力一搏。

给人留余地,自己不树敌,对方也能够改过,调整。

北宋大臣张咏,在益州做官的时候,有一个贼人,把耕牛杀了,然后潜逃。

张咏下令:“若贼人自首,就不追究。”

贼人很怕,一直藏起来。

张咏把贼人的妻子和母亲,都抓起来。贼人就来自首了。

张咏以此为机会,大量宣传,从此地方上的贼人,都来自首。

张咏登记好贼人,然后安排他们去种地。

很快,地方一片祥和。

有句很有哲理的话:“遇蛇不打三分,打而不死罪七分。”

对付如蛇蝎一样的小人,都不能用十分的力道,让对方有改过的机会。更何况是普通人呢?

一件事,涉及到几个人,你让一步,那么对方就能歇一口气,也不被事情伤害。接着,对方也会让你一步。

人老了,做事有退路,这不是软弱无能,而是随机应变,体现仁义。

把别人逼着走极端,对自己的伤害是最大的。别人走极端的根本,是你把事情做绝了。这些连锁反应,我们应该避免。

日常中,邻居对你不友好,你也不去报复;错过了公交车,也不对司机谩骂;没有人让座,也不要抓住别人。

另外,老人做好事,也不要做绝,不要越俎代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曾国藩在得到功名之后,修建了书房,起名“求阙斋”。

一辈子都谦虚,努力读书,提升自己。从来不把自己当成“权威”。

当我们六十岁之后,职业生涯,到了顶峰,然后就退下来了。往后,你千万不要认为,自己还在顶峰,而是习惯做一个慢慢下坡的人。

人老了,处处留余地,事事留人情,爱人爱己。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