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景桥 著有书籍《愿你出走半生 归来仍有故乡》

每周一文温暖同行全文1550字,阅读约需5分钟

以下正文:

01

前几年,一则冲上热搜的新闻,至今仍扯动心弦。

安徽池州胡先生驱车600公里返乡,车近家门时,望见老父亲孤零零一个人,伫立门口,刹那崩溃。

趴在方向盘上,他像个孩子般,嚎啕大哭,撕心裂肺,歇斯底里。

瘦削老迈的父亲,站在车外,不知所措,更不知如何安慰,只是怜爱看着儿子。

据悉,胡先生的老母亲去年走了,自己和爱人又远在外地谋生,留下老父亲孤身一人,守候在家。

当看到老父亲孤独的身影时,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对父亲的不尽愧疚,像潮水般一股脑涌来,情绪突然失控了。

成年人的不易,从来都是藏在心底。

而成年人的崩溃,往往也只在一瞬间。

念及去世的老母亲,生前未能好好尽孝,“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最深的遗憾。

见到在世的老父亲,一天比一天衰老,自己却不能膝下承欢,是人生最痛的自责。

而我们,大抵也是一样。

因为生计所迫,远离故土,就像一只候鸟,一年一归巢。

只得狠心抛下父母,让他们在故乡,孤独地留守、盼望,直到死去。

生命来来往往,没有来日方长。

这,就是成年人最大的无奈、酸和心痛啊!

02

一直以为,每一个节日的应有之义,就是告诉我们,要及时行孝、要懂得珍惜。

因为,所有人的父母,最终都会走向死亡。

而有故乡的地方没有远方,我们自己,随着时间的流淌,也会越走越远。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岁月无情催人老。每次回到家中,总惊诧于父母老去的速度。

头发又白了许多,皱纹又深了几层,走路都有点摇晃了,和他们说话,要更费力更大声了。

我们,总也无法追赶上父母老去的速度。

曾经无所不能的父亲,曾经无所不会的母亲,仿佛一夜间,风烛残年,垂垂老矣。

朱自清在散文《背影》中,回忆了年迈的父亲在车站送自己上大学时,蹒跚地越过铁路,为儿子买橘子的样子。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甚至,不知哪天,他们突然便离开了这个世界,来不及道一声告别。

“人在的时候,总以为有机会,其实人生就是减法,见一面少一面”。

网上有个统计,假如父母还能健康再活30年,你每年能和父母在一起20天。

算下来,这一生,你能陪伴父母的时间,其实不到100天。

留给我们的,是越来越少的陪伴时间,又如何能报答父母的涌泉之恩啊!

父母陪我们长大,我们却无法陪父母变老。

每一个节日,都在提醒我们,世间万事,惟尽孝不能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非常认同一句话: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两千多前的孔子,就曾告诫我们: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喜,是因为父母的高寿。

惧,是因为父母的衰老。

人,一旦失去了父母,就再也无法找到回家的路了。

百善孝为先。好好珍惜,及时行孝。

千万别等到失去以后才懂得珍惜,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天,剩下的只是归途,无限凄凉和不尽悔恨。

费玉清在告别演唱会公布亲笔信:

这么多年,为了达到更高的境界,我一直快步向前,却忽略了沿途的风景

当父母亲都去世后,我顿失了人生的归属,没有了他们的关注与分享,绚丽的舞台让我感到更孤独。

这是红尘万丈、世事浮沉后的人情练达和心烛闪光。

趁岁月还好,常回家看看!

别总将“下一次”“以后”“明天”挂在嘴上,珍惜每一次的相聚。

不再匆忙对待每一次离别,轻描又淡写,因为每一别,可能是永诀。

我一位朋友,逢年过节,都会毫不犹豫带着妻儿,踏上回乡旅途。

在故乡,他不厌其烦跟儿子讲这讲那,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

而那几天,是祖孙们难得亲近的日子。

刚回家,还有点陌生;离家时,已难舍难分。

最难得的是,那几天,父母脸上,时刻都能笑出一朵花来。

他说,故乡是我们的根,祖辈是我们的根,父母是我们的根。

而现在,这个根正在枯萎。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陪伴。

这才是最好的寻根,这才是最好的尽孝。

深以为然。

与君共勉。

全文完。图片源自互联网。#深度好文计划#

作者:景桥,工作之余写温暖人间,写家国天下。多文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网、中国之声转载。著有书籍《愿你出走半生 归来仍有故乡》,收录全网阅读量过亿、人民日报两次转载爆文《清明为什么要回乡扫墓,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原创核心内容又名《认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阅读量10万+暖文20余篇,乡愁系列暖文55篇,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