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考古工作取得新进展——遗址遗存,见证黄淮千年变迁

目前已发现12处遗址

发现新石器晚期至明清时期等

多个阶段的文化遗存……

近日,记者从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建设工程考古工作目前取得一系列进展,不仅助力建设工程顺利推进,还以一系列新发现的遗址和文物,生动反映数千年来黄河、淮河水系的历史变迁,描绘出一幅沧桑的历史画卷。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双赢

淮河由西向东,流经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原有自己的入海水道。但自南宋以后,黄河南迁,夺取了淮河入海口,因为黄河携带大量的泥沙,造成淮河流域旱涝灾害频繁。新中国成立以后,翻开了淮河治理崭新一页,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经过几代治淮工作者的保护治理,基本理顺了紊乱的水系,初步建成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新淮河。

那为何要建设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记者从江苏省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设管理局了解到,如果淮河入海问题无法彻底解决,灾害还是会频繁发生。所以在1998年启动淮河入海水道一期工程,2006年10月全面建成,设计排洪流量2270立方米/秒,洪泽湖及下游防洪保护区达到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但是洪水出路规模依然不够,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排洪流量将达到7000立方米/秒的设计规模,将洪泽湖防洪标准提高至300年一遇,进一步扩大淮河下游洪水出路,减轻淮河中游防洪除涝压力,减少洪泽湖周边滞洪区滞洪概率,改善渠北地区排涝条件,同时也为发展航运创造条件。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位于苏北灌溉总渠的北侧,西起洪泽湖二河闸,向东至滨海扁担港注入黄海,沿线经过淮安市和盐城市。在进行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前,要在工程范围内进行考古调查、勘探,这需要建设部门与考古部门的合作与协调。据了解,江苏省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设管理局积极配合省文物局和省考古院,全力加快推进考古前置工作。2022年9月,淮安市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设处和盐城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心向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申请开展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设地块的文物资源评估工作。同时,在考古队伍进场前,施工方主动帮助考古队把黄泛层去掉,大大提高了考古工作的效率。

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盛之翰则用“积极沟通、相互协作”来形容考古方和施工方的关系。在省文物局的支持和指导下,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了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省内外考古专业力量,组成联合考古队共同来完成此次考古发掘任务,前后已有考古专业人员、技工、民工等四五百人参与发掘工作。“我们将尽最大努力保障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建设工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双赢。”盛之翰说。

一条河道见证“黄河夺淮”历史

在盐城阜宁县西北部的钱庄遗址,约5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划成了若干个十分规整的正方形“小格子”,即为考古探方,几十名工人正在清理遗迹。这里新发现的一条河道见证了“黄河夺淮”这段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钱庄遗址发掘现场

“我们发现了良渚、汉、唐、宋等多时期的遗存。”江苏省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杨广帅指着探方内的一条沟告诉记者:“其中这条东西走向的宋代河道,最终被黄沙淤积,推断与黄河夺淮有一定的联系。”

南宋建炎二年(1128),金兵南侵,东京守将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在滑州(今河南滑县)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了黄河改道,大部分黄河水从泗水分流入淮河;到了南宋绍熙五年(1194),黄河南决,从此长期夺淮入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钱庄遗址发现的宋代河道(红线内)

“这条河道宽度约20米,在北宋时期还在使用,水流正常。然而从南宋晚期开始至明代,这条河道渐渐被废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河道的最底层为青灰色,上面开始堆积一层层深浅不一的黄土,而废黄河就在遗址北面大概4公里处。因此我们推测由于黄河泛滥,此处发生过多次洪水,黄沙慢慢淤塞了河道。”杨广帅解释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废黄河就在遗址北面

南宋晚期之后,钱庄遗址几乎就没有发现人类的活动遗迹。由于黄河夺淮,灾难频繁,南宋晚期之后,人们可能就不在这里居住,所以从南宋到明清之间出现了“断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000多年前的树干

在钱庄遗址一探方内,一段4000多年的横木尤为引人注目。杨广帅复原远古的场景:“这里曾有一道墙,中间缺口处为门道,先民将一段树干置于门前,推测树干可能起到门槛的作用。”如今,门、墙已毁,只剩下基槽。这段横木大部分还在土里埋着,在盐城地区极为罕见,后期计划整体提取到博物馆进行展出。

发现一处可能为西周时期的制盐遗址

新陈遗址,位于淮安市清江浦区和平镇宋潮村新陈组南侧淮河入海水道内,出土的遗迹可能极大地丰富江苏地区的盐业考古材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掘中的新陈遗址

在新陈遗址现场,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许今介绍,遗址共清理水井40余眼、灰坑100余个、沟类遗迹200余条,出土文物50多件(套)。遗迹以西周时期为主,汉代其次,个别晚至唐代。“通过对西周各类遗迹的分析,新陈遗址可能是一个由水井、灰坑(灰沟)和沟类遗迹构成的盐业遗址,这些水井、灰坑和灰沟的作用应当在于‘取卤’‘储卤’和‘淋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淋卤坑

遗址密布有大大小小的沟类遗迹,据推测,这些沟类遗迹应当为卤水沟,起到澄滤卤水的作用,然后导流进大灰沟(坑)内。绝大部分大灰沟(坑)底部都有水井分布,这样地表的卤水最终会汇入水井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周时期水井

现场,记者看到一个椭圆形的西周水井,深约三米,井底为方形,更奇特的是,井底还有一个木构的井圈。许今解释说:“井圈的作用,一是防止它坍塌,二是有的井圈上会放一些植物茎秆,当卤水从上浇下来时,植物茎秆会把卤水里面的一些杂质过滤掉,起到一个过滤卤水的作用。”

在这口水井的井圈中间出土陶罐一个,猜测可能是舀卤水的工具。至于卤水来源,推测是由于海水倒灌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建设涉及土地面积大,工期紧,考古任务繁重,为不影响建设工程进度,文物资源评估工作按照工程建设时序已分批次开展。“此次文物评估总面积近亿平方米,目前完成约4000万平方米。”文物评估工作现场负责人、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徐勇告诉记者,“今年5月份之前验收完成了前三批次的评估工作,已发现河道工程涉及淮安新陈遗址、阜宁钱庄遗址、滨海小东圩遗址等12处古遗址和墓群,第四批次文物资源评估工作全面展开,计划2024年度内完成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全线区域的文物资源评估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陈遗址出土的陶器

目前,滨海小东圩遗址和淮安新陈遗址田野发掘工作已经结束;盐城钱庄遗址田野发掘工作进入尾声;徐庄遗址、张曹遗址、蒲东遗址、高裴遗址、新荡遗址和高裴南墓地考古发掘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全面铺开。

记者从省文物局了解到,2020年起,我省全面推进考古前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2023年,全省在土地出让前考古调查勘探项目中共新发现地下文物点466处,组织完成基本建设考古发掘项目650多项,发掘面积56万多平方米,出土文物标本17万余件(套),对200多处新发现文物点实施原址保护或异地保护。考古前置有力保护了地下文物,有效化解了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建设矛盾,初步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目标。

来源:新闻日报·交汇点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发布的信息均出于为公众传播之目的,如其他媒体或个人从本公众号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江苏省水利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