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个公众号【月下词】,帮忙点点关注呗。

夏至,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标志着夏季的鼎盛,是太阳直射北半球最北端,即北回归线的时刻,通常发生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或22日,此时北半球迎来一年中最长的白昼和最短的黑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至的观测和记录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夏商时期,它是古代农耕文明中重要的时间节点之一。《尚书·尧典》中已有“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等关于节气的描述,表明夏至作为节气已被纳入古代历法体系。到了汉代,二十四节气系统逐步完善,夏至被正式确立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生活作息的重要依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天文学角度看,夏至这一天,太阳黄经达到90度,太阳直射点达到北纬23度26分,即北回归线上。之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逐渐缩短,夜晚慢慢变长,标志着夏季进入下半程,也是阴阳转换的转折点。

夏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各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习俗和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祭祖与祈福:在古代,夏至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皇帝会举行隆重的仪式,祭天祭地,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民间也会祭拜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敬仰和怀念。

2. 食俗:夏至食俗各地不同,但普遍强调清淡解暑,如江南地区有吃面条的习俗,称为“夏至面”,寓意长寿;北方则有吃饺子的习惯,谓之“安耳朵”,以防酷暑中暑;而广东等地有吃荔枝、喝凉茶的传统,以清热解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养生保健:夏至后进入“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时期。中医理论认为此时应注重养心安神、防暑降温,提倡清淡饮食,避免贪凉,适当运动以增强体质。

在现代社会,夏至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虽然很多传统习俗已经淡化,但它依然是人们关注气候变化、规划生活节奏的参考。夏至将至,记住:3吃,3喝,3做,3不碰,遵循节令,家人平安入伏!

3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吃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如西瓜、黄瓜、苦瓜等,这些食物不仅水分含量高,能帮助身体补充水分,还能清热解暑。

2. 吃苦味:适量食用苦瓜、芥蓝等苦味食物,中医认为苦能去火,有助于缓解夏季的湿热。

3. 吃豆制品:豆腐、豆浆等豆制品富含优质蛋白,易于消化吸收,且有清热的功效,适合夏季食用。

3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喝绿茶:绿茶性凉,能清热解毒,提神醒脑,是夏日解暑的好选择。

2. 喝薏米水:薏米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的作用,夏季煮薏米水饮用,有助于缓解体内湿气。

3. 喝绿豆汤:绿豆汤是传统的夏季饮品,能清热解暑,利尿消肿,非常适合夏至后食用。

3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早睡早起:夏至后,顺应自然规律,适当调整作息,早睡早起,有助于养心安神。

2. 适量运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散步、瑜伽等轻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出汗过多,损耗体液。

3. 防暑降温:注意室内通风,使用风扇、空调适度降温,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

3不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不贪凉:尽量避免大量食用冰镇食物和饮料,以防寒气伤身,引起肠胃不适。

2. 不熬夜:夏季夜短昼长,应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以免消耗精力,加重心火。

3. 不过度劳累:夏季人体易出汗,过度劳累会加重心脏负担,应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保持轻松心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这儿,如果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关注,若您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小简和您一起探讨!人生是一场荒芜孤独的旅行,冷暖自知,苦乐在心,照顾好自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