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的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广西与越南边境处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内,两个身着黑色边民服饰的人行色匆匆地行走着。

不多时他们来到一片田地处,在其中一人反复察看周围地形后,二人便从背包中取出工兵铲就地挖了起来。

眼看天已蒙蒙亮,一人悄声对身旁之人说道:“郭大哥,在你来之前,我真的已经挖了好多次了,真没找到你兄弟的遗骨。”

此时已挖土挖到大汗淋漓的那人,闻言神情一顿,声音哽咽地说道:“我兄弟在战场上牺牲后,总不能连块骨头都没有吧,这让我如何向他的家人交代,我百年以后也无颜面见他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姓人话音刚落,远处便传来村中公鸡打鸣声音,那人又劝说道:“郭大哥,咱们真的不能再呆了,很危险。”

郭姓男子只好泪流满面地装好工兵铲,临行前深深望了几眼田地,用手捧了一把黄土放入口袋中,便随身边人急匆匆离去。

郭姓男子全名郭益民,生于1958年河南许昌人,是一名退伍老兵。

他来到广西边境小镇已有一个多星期了,因为兜里的钱不多,只能租住在镇上最破旧的旅馆内,每天都是馒头加凉水度日。

可奇怪的是,他却愿意花高价请当地向导,并且每天坚持夜晚出门凌晨回来,有人曾问他到底来干嘛,郭益民回复道:“我来找我的兄弟的遗骸,他牺牲在这里了,已经快31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他最终有没有如愿以偿呢?当年到底是怎样惨烈战斗,为何郭益民坚持寻找战友遗体30年之久,这背后又有哪些故事。

战场上的生死承诺

故事还得回到,1973年美军退出越南后,北越军连连打了胜仗,第二年就打垮了南越政权,越南正式统一,后来经过普选越南改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了,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当年20岁的郭益民便毅然决然告别家乡,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

战争开始的前10天是我方全面进攻的日子,从2月17日到2月18日期间,郭益民跟随大部队一起爬山、渡河、挖洞。

他虽是刚入伍的新兵,但其所在的东线参战部队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队伍,队伍里大多数都是参加红军25000里长征路上的先锋和经过抗日战争洗礼过的老兵,作战经验丰富且能征善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常常从越军想不到的方向进行突袭,走远路、走险路,越南士兵为了阻止这支部队行进路线,甚至不惜挖开水库,淹没道路。

如此一来路两边的污泥可达两尺多深,郭益民后来回忆道,为了顺利与其他部队会合,他们果断弃车步行,不顾劳累饥饿、蚊虫叮咬,以及潮湿炎热的天气,勇敢地向越方阵地推进。

仅10天时间就冲入越南境内20公里,速度快到将近40公里。

那时郭益民经过几次战斗后,已经从一个新兵成长为部队里的重机枪副射手,每次当敌人冲上来时,他都会在制高点处对敌人实施火力压制。

炸弹不断在他身边爆开,敌人的刺刀向他眼前扑来,枪林弹雨中郭益民也实实在在体会到了生死的瞬间之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敌人一批批地蜂拥而至,刚刚还在和你说话的战友下一秒就倒在血泊中,原本高耸的山头都被炮火几近削平,双目所及之处是片片焦土。

当时越军武器装备十分先进,几乎都是美式或者苏式长枪大炮,而我们的战士大部分使用的还是56式半自动步枪。

由于武器装备上的差距,双方在近战中的火力确实相差很多,几乎每一场艰难战役过后,我们的部队便要重新进行人员整合,因此原本属于不同连队的郭益民便和李保良相遇了。

说来也巧,李保良不但是郭益民的同乡,而且还是原先连队里的重机枪副枪手,二人归为一队后便成为生死相依的战友。

李保良比郭益民小两岁,私下里他总是郭大哥长,郭大哥短,郭益民也跟他有说不完的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人常常依偎在战壕里一起畅想,等战争胜利回家后,要吃馒头,还要吃用村头大槐树上的槐花包的大包子。

他们在一起说说笑笑,但是聊到哪个一起参军的战友牺牲时,二人又会沉默。

天性乐观的李保良此时对郭益民说道,郭大哥,如果哪天我不幸牺牲了,你一定要把我带回家,虽然我老娘就我这么一个儿子,但有国才能有家,我不怕牺牲,我只怕牺牲后回不了家。

郭益民听他说完,黑乎乎的鼻子也不禁一酸说道:“放心吧,咱们俩一定都会平安回家的,万一咱俩其中一人牺牲了,对方一定也会把他带回家。”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这居然是郭益民和李保良最后一次见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郭益民接到命令,跟随部队先行开拔,他尚且来不及跟李保良告别,便急匆匆地随着部队踏上前线。

那场战役十分惨烈,越军在我军主力部队的行进路上摆下重兵,但我方棋高一着,郭益民所在的先遣部队事先早已在山上做好埋伏。

等越军一到,他们就突然从山上冲下来搞乱了越军的防御体系,眼看自己的精锐部队受到如此重创,越方一气之下违反国际公约使用化学武器,导致大量的士兵惨死战场,最终在我军顽强战斗下,越方下令撤退。

而郭益民也侥幸活了下来,他四处打听李保良的消息,这时才知道李保良在之前的战斗中不幸牺牲了。

听说消息后悲痛欲绝的郭益民打算将李保良的遗体带回国时,又听说他的遗体在战场上遗失了,正当郭益民不顾周围人劝阻打算再回战场把战友遗体找回来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个大部队接到上级命令,中国所有参战部队从1979年3月5日起全部撤回中国境内,我方已连续作战17日,完成自卫反击战的目的。

军令如山,郭益民只得眼含热泪跟随大部队回国了。

30年的寻觅之路

郭益民回到老家许昌后,开始四处打探关于该如何将“李保良”遗体带回国的政策。

然而当时其实关于每位烈士的牺牲都有详细的报告说明,如果一旦出现遗体丢失情况,就要立刻封为机密封档30年,在此期间任何人不得向外透露消息。

因此郭益民纵然心中焦急万分,却也只能强忍下来,虽说后来他按部就班地退伍后到了橡胶厂工作,并且经人介绍娶妻生子,过上了平淡且幸福的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郭益民没有一天忘记过自己对战友的承诺,他甚至会在午夜时分梦回当年的战场,梦到与李保良一起生死相依的日子。

于是郭益民便暗暗下定决心,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在,就一定要找回李保良,把他带回家。

在这30年等待的日子中,郭益民也是有了机会就四处奔走,想要寻找到当年李保良所在部队的战友,看是否能得到一些线索。

同时他也找到李保良的家人,逢年过节都会过去探望老人,两家关系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终于等到30年机密期过去,郭益民虽然在过去曾获得过一点点线索,但沧海桑田,茫茫人海又到哪里能找到知道准确消息的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有心人告诉郭益民不如做个条幅,告示,来号召知道线索的人帮他寻找烈士遗体,众人听说郭益民和李保良的故事后,都很感动,大家一传十十传百。

后来许多电视台、报纸等媒体了解到情况后,也颇为震惊,纷纷进行报道。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没多久果然有许多参加过越战的老兵主动联系郭益民,为其提供线索。

先是一名叫许平的人士联系到郭益民,当年许平在部队上是军医,是他在战场上初步救治了被敌人炸伤的李保良。

许平回忆道,当时战况非常激烈,李保良刚开始受到了点轻伤,但他作为部队里为数不多的副重机枪手一直坚持不下火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突然一颗炸弹在他身边爆炸,等旁人缓过神的时候发现李保良已经晕倒在血泊中,在他的颈部处还插着几块炸弹碎片。

等李保良的战友把他背到许平身边时,由于战场条件有限,许平也只能从随身的医药箱里取出些绷带,他在将李保良简单包扎进行止血后,考虑到战场还有其他战士需要救治,所以许平最后把李保良交给一名叫陈建国的战士。

由陈建国将其转移到后方医院进行抢救,寻觅之路终于有了眉目,郭益民之后顺藤摸瓜终于在2009年11月在湖南长沙见到了陈建国。

陈建国听说郭益民的来意后,他先是猛地抽了一口烟后,又低声地诉说着,回忆往昔的点滴,战场上的生死历历在目。

原来陈建国接过转移李保良的任务后,就将其背在身上,一边抵挡敌人的炮火,一边向北方(中国)方向撤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路翻山越岭,还背着伤员,最后他的手臂也中弹了,血流不止,但当时根本就没有时间停下来包扎伤口。

就在走到距离我国边境线还有2公里的半山坡上时,陈建国背上李保良,想告诉他马上就要到家时,却发现李保良早已没了呼吸,身体僵硬了。

陈建国还来不及悲伤时,敌人的炮火不断袭来,此时指导员为了活着的战士照相,忍痛下令将逝去的烈士就地掩埋。

陈建国只能痛哭着将李保良留在了异国他乡,他走之前深深地看了周围的环境,用心记下来地形,于是后来他就将记忆中的地址画给了郭益民,并且明确标记了李保良遗体所在位置。

郭益民拿到那张图后,心中百感交集,很快他回家简单收拾后,取出所有的积蓄,一路南下到广西与越南的边界处,准备从此入境寻找李保良的遗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游子归家落叶归根

2010年初,郭益民拿着那张地图,一路奔波来到了广西边陲小镇,由于多种因素导致,他没有办理护照,最重要的是想要从越南找回烈士的遗体并非易事。

为了更加明确李保良遗体所在地的环境,他先是找到当地一个边民,通过他打探越南消息。

没多久郭益民便得知陈建国所画的地形,早已变成一片农田,且边民也曾偷偷试过挖过几次,却没有发现任何遗骨。

郭益民听到这样的消息后,本是满心的希望顿时化为乌有,但他始终不甘心,他不相信战友的遗骨说没就没了。

于是他便决定跟边民一起前往,自己要亲眼看看那片地,不然自己就是到了地下,也无颜面对战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着便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而对于那张地图,有可能是时间相隔太久远,陈建国记错了具体位置,也有可能是时过境迁,万事万物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这样郭益民最后只能带着一方黄土回了国,并且交给了李保良的家人。

2010年清明节那天他便跟李家人一起将那捧黄土一点点地撒入黄河之中,郭益民边洒土,边说:“李老弟,回家了……”

后来有人告诉郭益民,李保良烈士已被广西政府转移到了宁明烈士陵园安葬,听到这一消息后,郭益民第二天便坐上了前往广西的火车。

到了烈士陵园后,郭益民紧紧抱住李保良的墓碑不肯撒手,他长满老茧的双手不断摸索着墓碑上那张照片。

照片上的李保良头戴军帽,身着军服,面带微笑,永远年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郭益民虽然心中知道这是李保良的衣冠冢,但当天晚上他却没有回旅馆睡觉,而是在墓碑前坐了整整一夜。

此后的每年他都要来到烈士陵园,只为静静地陪战友一会。

结语:

在特殊的年代,军人用血肉之躯捍卫国家尊严,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来护卫国家安全,是他们撑起了民族脊梁,和平时期勿忘老兵,感恩缅怀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