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是开国大将之首,立下过赫赫战功,解放战争时期曾实际指挥过一个野战军,地位非常高。

但是建国以后,他的仕途却不是那么顺利,担任总参谋长期间因为工作职责问题,跟国防部长有过多次矛盾。

1959年又在反“教条主义”运动中遭到打击,从此退居二线,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机会接触军队要务。不过祸兮福所倚,没在重要岗位的他,后来最大风浪之际反而安然度过。

能有如此结果,背后不仅是有人在保护,还代表着他的政治嗅觉提高了,1970年对于一个提议的应对,就是最佳证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粟裕被批后,有几位重要级人物及时伸出援手。

一是毛主席。1959年关于粟裕的会议,接连开了多次,一次比一次严重。眼看再扩大下去,粟裕要被完全整倒,主席便找到萧劲光谈话。

之所以找萧劲光,是因为在会议上只有他站出来为粟裕据理力争,主席就想借他之口,把自己的态度传达出去。

主席说粟裕是个好人、并不是只为私的人,萧劲光听后大喜过望,在下一次会议中把这些话原封转述,成功保粟裕过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周总理。军委扩大会议结束,粟裕对于接下来的工作安排非常茫然,不知是否会被下放,情绪相当低落。

此时总理找到他安慰,坚定地说:你不要有顾虑,无论谁要把你调出北京,我都不会签这个字。这个表态,代表着事情不会再恶化下去,粟裕心里的大石头落了地。

1967年初,有人在国防工办喊出“打倒粟裕”口号、张贴标语,并污蔑粟裕是“二月”成员。总理听后大怒,将“造反派”头目召集过来质问:谁说粟裕就是“二月”的成员?站出来!

连问三次无人敢回答,事后也没人敢再攻击粟裕。不过周总理还是不放心,就让粟裕担任国防工业军管小组组长,这样就处于总理的直接保护下,安全了许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北是老根据地,民兵曾发挥了重大作用,有优良的革命传统。如今民兵工作仍要按照我们的传统体制来建设……你的担子很重,立场要坚定、头脑要清醒。

再后来到上海,这里情况就比较复杂,他只见了几个信得过的老部下,同样是传达一个信息——要紧密靠拢在中央周围。

6月14日,粟裕返回北京。虽然此行并不久,但意义很大,他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拉回了一批迷茫的干部,也是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