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京津冀未成年人协同保护拓展新路径

法治日报记者 徐伟伦

“从近两年的案件审理情况分析,家庭监护缺失、教养方式不当、校园欺凌、网络沉迷等问题凸显,新的案件类型及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亟需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未成年人综合保护合力。”近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天津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河北雄安新区中级人民法院在北京联合召开“协同发展 共筑未来”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并签署相关备忘录,搭建服务京津冀未成年人保护协同发展司法实践活动平台,推进涉京津冀未成年人保护协同发展诉源治理和多元调解。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也是人民法院少年法庭成立40周年。发布会上,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王海虹介绍,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性、源头性、根本性工作,关系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复兴,2018年2月,北京三中院正式成立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庭,目前已全面受理涉未成年人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实现“三审合一”。

用司法之手守护“少年的你”,不仅要“抓前端”,更要“治未病”。对此,北京三中院创建“法护童行”特色普法品牌,并加强与妇联、教委、公安机关等单位的协同合作,打造多维度少年保护创新模式。与此同时,该院围绕案件中反映出来的未成年人保护的突出问题,开展类案调查研究,深挖问题根源,先后在校园安全、网络保护等领域发送多份司法建议,促推强化未成年人经常出入的场所设施安全维护、运营管理行为规范等。

“天津三中院成立了家事普法小分队、解忧法官工作室,常态化开展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天津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殷元庆表示,在日常工作中,该院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令作用,依法约束和惩戒“养而不教、监而不管”的监护人,督促未成年人父母承担家庭责任、正向施教,让未成年人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并注重案件判后回访,及时掌握裁判文书履行情况、家庭教育令执行情况及当事人情感修复状况等,对涉家暴、抚养等案件通过回访及时了解未成年人心理状态及生活状况,努力降低未成年人因家庭矛盾遭受的损害。

2023年9月,由北京援建的雄安史家胡同小学开学迎新,北京优质教育资源在雄安落地生根。今年新学期伊始,雄安史家胡同小学的同学们踏上了新的征程,升旗仪式后,河北雄安新区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静静从雄安史家胡同小学副校长宋莎莎手中接过聘书,正式受聘为雄安史家胡同小学法治副校长,一堂以“爱护生态环境 共建美好家园”为题的生态保护普法课由此展开,在提问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举手,踊跃发言,并表示将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争当保护生态环境的小卫士。

李静静称,近年来,雄安两级法院挂牌成立少年审判庭,确定专人负责、专人联络、主管领导直接指挥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审判工作的外溢效应,制发司法建议,创建“雄法尖尖角”普法宣传品牌,为辖区20余所学校的上万名师生带来40余次生动的法治课堂,稳步向普法全覆盖迈进,同时抓好源头治理,密切府院、院校联动,织密织牢未成年人防护网。

发布会后,京津冀三地中院共同签署服务保障“京津冀一体化”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同发展共建合作备忘录,并为共享专家库成员专家代表颁发聘书,未审庭负责人联合发布《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共同倡议书》,呼吁社会各界为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完善政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加强司法保护等工作,为未成年人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来源: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