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饮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基础,是基于人们最基本的、维持生命的生理需求,而饮食文化更基于人们家庭与人类社会的饮食实践,也基于人们特定的生产与生活条件,满足人们部分的精神需求。因此,饮食文化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成为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直观象征与身份标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10月13日,第二十四届中国美食节在青岛举行。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享誉世界的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横亘古今,薪火相传,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饮食文化蕴含丰富哲理

饮食文化覆盖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每一天,深刻影响人生的各个重要节点,如婚丧嫁娶、添丁进口、岁时节日、人际交往等。上至外事活动的国宴,下到各族百姓的家席,都有相应的饮食文化。

中华饮食文化与民生的关系极为密切。《诗经》所载:“民之质矣,日用饮食”;韩非子强调,人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故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人们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是饮食文化。

中华饮食文化与治理国家的理念有千丝万缕的关联。“饮食”在《尚书·洪范》治理国家最主要的“八政”中被列为首政,即“一曰食”。老子在《道德经》中明确指出:“治大国,若烹小鲜”,其精髓就是无论烹饪佳肴,还是治国理政,都必须讲求“精心”二字。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强调,“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进一步说明了其中的深刻道理。

中华饮食文化不仅仅关乎果腹之需,还蕴含着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论语·乡党》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指饮食之道也折射一个人的品位和待人之道。正因如此,中华饮食文化具有“风味多样、四季有别、讲究美感、关注情趣、医食结合”等特质,包含精、美、情、礼等特色,在交融五味中兼收五谷、口味为上中并蓄五菜、曲尽其妙中包容五畜、烹饪熟化中吸纳五果、荤素搭配中创新五征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去腥膻、增鲜美、控火候、调口味等烹调技艺,努力完善与优化菜肴的色、香、味等,务求至香、至味、至美、至文、至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各民族饮食文化相互交融

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过程,也是各民族饮食文化元素相互吸纳交融的过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交往、共存共荣,各民族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的有机整体,形成了具有民族饮食文化与地域饮食文化的双重特征。

例如,奶茶这一游牧文化元素与农耕文化元素相结合的典范,深受蒙古族、藏族、满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群众喜爱,可谓“一馔逾千年”。这是通过“茶马互市”等途径实现的,是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而今,奶茶已经成为许多民族成员广泛共享的饮品,其规模也远远超出了游牧民族的范围。

经过长期发展,中华饮食文化形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鲁菜、粤菜、川菜、徽菜、闽菜、湘菜、苏菜、浙菜等八大菜系,中华饮食文化呈现出“百宴齐备、千家争香、万肴兴味”的格局。而被誉为“中国宴魁”的满汉全席,则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杰出代表。

满汉全席与清宫御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种饮食文化的升华现象,是在清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的时代背景下,经历了满、汉分席阶段,满汉菜式合席阶段,满汉全席阶段后形成的。它不断荟萃多民族饮食文化精华,成为中华饮食文化发展历史上的巅峰,也从饮食文化的层面反映了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绵延不绝的脉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代美食不断交融创新

中华饮食文化烹之有正道,饪之有妙方,尝之有佳味,观之有优型,食之有奇效,达到了“丝莼玉藕,珠粳锦鲤,相留恋,又经岁”的境界。如今,中华饮食文化的交融过程仍然在持续扩大。

例如,满族典型的传统食品沙琪玛受到广泛喜爱,各民族群众对其制作理念、用料与加工工艺等方面都进行了交融性优化创新。有些沙琪玛的食材使用了四川凉山地区盛产的苦荞粉或者苦荞苗芽,沙琪玛的口感更加松软,甜而不腻、酥松软糯。在现代保健理念指导下,有厂家研制出木糖醇苦荞山药葛根茯苓沙琪玛,使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安心食用;云南大理白族群众还将当地特产食品乳扇引入沙琪玛制作过程,研制出乳扇沙琪玛,进一步丰富了沙琪玛的口感。各地还创新制作出奶盖、水果、蔬菜、燕麦、坚果等不同类型口味的沙琪玛,使沙琪玛的生态业态面貌一新。

不同民族之间,在尊重彼此饮食习惯的前提下,通过烹饪技术及菜品的互鉴交融,实现改善口感、完善饮食。例如,朝鲜族特色饮食的典型代表——冷面,将东北地区各族群众共同喜爱的锅包肉,作为冷面的固定搭配之一,明显改善了传统冷面的外观与口感,实现了对传统饮食的推陈出新。这是时代进步的一种反映,充分说明了中华饮食文化兼具民族性与时代性

中华饮食文化欣欣向荣,蔚为壮观,争香斗鲜,齐显佳味,也促进了相关学术研究的活跃,并形成兼容食材生产、炊具与餐具生产、烹饪及食品制造技艺的“知识密集型学科”,以中华饮食文化为题的学术论文和相关学术专著数量不断攀升。我们热切期待着有更多关于中华饮食文化的扛鼎之作问世。

(作者系北京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特聘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制作 |石建杭

来源 |中国民族报

觉得好看,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