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上午,青岛中院对“男童遭武术教练伤害致死案”一审公开宣判,三名被告人两人被判无期徒刑,一人被判缓刑。澎湃新闻从参加庭审的人士处获悉,宣判后,被判处无期徒刑的被告人张贤斌、李海丁当庭表示不服,提出上诉,被告人张嘉豪表示不上诉。受害男童琦琦亲属向澎湃新闻表示,他们对判决结果不满意,将申请抗诉。

被判处无期徒刑的被告人张贤斌、李海丁当庭表示将上诉,受害男童琦琦亲属也将申请抗诉。这只是一审的结果,至于二审会是什么样的结果,还是个未知数。我们不妨等待着法律的“且听下回分解”。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是“正义的结果”会是如何,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这类悲剧今后如何不再上演,悲剧能否是最后一集的大谢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扬子晚报

武术培训不该是个“武打片”。然而,这种“武打片”还是在一直上演:2023年6月18日,被告人张贤斌在俱乐部教学期间,因被害人琦琦训练动作不规范,同被告人李海丁、张嘉豪,对其殴打、捆绑,后琦琦被发现意识不清昏厥,送往医院抢救,经抢救无效死亡。法院认为,被告人张贤斌、李海丁在教学训练期间,违背国家法律,以暴力手段殴打琦琦身体致其死亡,二人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且系对未成年学员长时间殴打并捆绑,犯罪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社会危害性大,依法应予严惩。可是,再严厉的判决,也无法让时光倒流,缺少“武侠世界”里的“还魂丹”,无辜孩子的生命无法重来。

其实,类似的“校外武术类培训”上演的“功夫片”不少 。在搜索引擎里输入相关词组得出的结果,就可见一斑。武术本来是用于强身健体的。何以会经常上演“武打片”?因此,我们更需要追问的是:如何让类似悲剧不再上演?

随着素质教育的风生水起,随着体育教育的日益受重视,各种校外培训机构也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在这些校外培训机构里,有相当一批是武术、散打、拳击之类的培训机构。家长们本着锻炼孩子的体魄,磨炼孩子的意志,期待升学考试中“体育拿满分”的想法,让孩子参与各种体育类项目的培训。其出发点自然是好的,也是对“少年强则中国强”的回应。但是,由于鱼龙混杂,武术、散打、拳击等培训项目也往往成为“惹事的项目”。

武术教练殴打男童致死案宣判,警示我们武术培训别再上演“武打片”。首先,需要对武术、散打、拳击等培训机构实施准入制度,不能谁想创办就创办,要细化一个资格的标准,让此类培训机构健康发展。其次,对武术、散打、拳击等培训的教练人员需要把好从业关口。毕竟现代社会不是武打片里的打打杀杀的江湖,“师傅”传授的不能只是武术还必须是武德。因而不能让“无德”的人员充斥其间,师傅必须是“洪七公”而不能是“欧阳锋”。再次,监管部门需要多加检查监督,发现苗头性的问题要坚决“清理门户”。

当然对于家长而言,则需要多些理性的态度。毕竟我们想培养孩子的是健康的体魄,而不是培养“武林高手”,参与此类项目培训既要量力而为,也要确保安全。暑假马上就要到了,想让孩子“步入武林”的家长需要三思而后行。(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