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少城市以微短剧的方式,依靠各自特色资源来展示当地风土人情的烟火生活而“出圈”,打开文旅新局面。微短剧是一种新兴的非常活跃的文艺形式,具有时长短、投资小、创作快、题材和体裁灵活多样等特点,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与文旅深度融合、助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也是推动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抓手。通过“微短剧+文旅”的形式,重庆、杭州、福建等多地近年被圈粉打卡,已探索出一条新的文旅宣传推广路径。

“微短剧+文旅”大有可为

全国旅游发展大会5月17日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早在年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筹划在2024年创作播出100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优秀微短剧,旨在塑造一批古今辉映、联通中外的文化标识和符号,通过微短剧全球传播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微短剧+文旅”融合促进消费的新模式,营造跟着微短剧去全国各地“打卡”的新风尚。

据艾媒咨询数据,2023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73.9亿元,同比上升267.65%,预计2027年其市场规模超1000亿元。“微短剧+文旅”模式规避了短视频同质化强、叙事性弱的不足,有快速放大旅游目的地IP价值、丰富文旅IP内容的潜质。微短剧通常先抛悬念,突出冲突与反转,情绪带动性强,贴合当下年轻人填补碎片化时间的需求,某种程度上充当了精神“电子榨菜”。

“微短剧+文旅”火爆的原因分析

一是易于挖掘、传播当地好故事、好体验。人们期待的文旅不再是一城一地的走马观花,而是具有文化内涵的沉浸式体验,对于旅行目的地选择,首要考量是其特色文化故事、优秀体验场景。通过“微短剧+文旅”的方式,可以挖掘当地差异化的文化,易于让人们记住、感知。这些有趣的故事、文化标签,是以故事情节、线索的形式,在目的地各文旅业态场景中逐渐展开,更易于传播。

二是制作和推广成本相对较低,当地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更易上手。“微短剧+文旅”内容在短视频平台就可以实现快速传播,对取景地和拍摄环境要求不高,其内容更为亲民,也更容易使人们产生共鸣从而被快速传播。

三是具有功能性,更易于被人们接受。在信息多元化背景下,人们乐于接受“微短剧+文旅”这种消耗时间短、又能提供情绪价值的精神产品,而且它还有益于提供旅行攻略等有用的目的地知识。

四是互联网商业赋能。“微短剧+文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其短小精悍的内容、有趣的情节故事非常利于传播,也是“流量宠儿”。围绕它的“写、拍、投、播、游”正快速形成产业链,以商业化、规范化的方式促成产业快速、健康成长。

“微短剧+文旅”现象的启示

一是产品先行、剧游合一。在筹划布局阶段,结合目的地文旅业态、产品,提前谋划布局“微短剧”剧情与文旅目的地业态产品,实现“剧游联动”,让剧情促进产品创新、完善,以优秀产品辅助剧情体验。同时也要重视通过剧情促进产品创新,完善产品品质并创新衍生品开发。例如,近年西安、成都等地在尝试“剧游联动”模式,即甫一开拍就与城市或文旅景区、目的产品产生持续联动,同时也完善产品业态和筹划衍生品开发,为“跟着剧情去旅游”奠定基础。

二是全局谋划、专业制作。要从文旅目的地整体业态、产品线出发,找到产品特色、文化标签、宣传重点。还要从“微短剧”整体方案出发,在“写、拍、投、播、游”全流程布局,统筹规划剧本创作、专业拍摄、定向投资、渠道播放、剧游转化等全流程工作。例如,在去年11月的首届杭州·微短剧大会上,专业机构与当地文旅的创作、投资组合,实现拍摄质量与地方文化内容上的各尽所能,提升了微短剧作品质量和后续产业链落地。

三是系统支撑、质量审核。一方面,通过创投基金、制作基地等形式支持“微短剧+文旅”的产业链健康发展,目前已有杭州市临平区、西安市未央区等地启动“微短剧”影视基地计划。另一方面,要通过精准审核及负面清单等形式保障“微短剧+文旅”的品质。2023年3月至12月,国家广电总局清理低俗微短剧35万余集、2055万余分钟;分级处置传播低俗微短剧小程序429个、账号2988个。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日前下发《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从2024年6月1日起,微短剧将施行分类分层审核。主管部门也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关于推动短剧创作繁荣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此后,又提出了包括加快制定《网络微短剧创作生产与内容审核细则》等完善常态化管理机制的举措,进一步推动微短剧的健康规范发展。

四是成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途径之一。在一些海外版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的传播下,多部微短剧在北美爆火,微短剧已具备一定市场基础。文旅与微短剧结合,不失为地方文化IP出海的新尝试。当前,“你好!中国”中国文旅目的地宣传正在全球开展,中国及地方文旅品牌或可通过“微短剧+文旅”的形式进行内容和场景传播,实现海外游客的“剧游合一”,为海外游客来访打卡的文旅新路线提供一些借鉴。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本文系国社科青年项目《“双循环”新格局下体旅融合的形成机制、测度评价与路径创新研究(21CTY007)》的阶段性成果】

王笑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