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地的人口迁移和贸易现象,是黔东手工纸技术在明清时期整体表现为向西运动的主要传播动因。

从东南的印江到西南的六枝等地,留存的约400处在工艺流程上基本相同的手工造纸文化遗来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肯定黔东及往西地区在手工造纸技术的沿承和传播方面承担了重要作用。

正是这种技术传播促使明朝末期黔地自东向西的手工纸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出现了品质较高的白皮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黔东南手工纸的发轫

苗疆少数民族历史上使用“刻木为契”的记事方法,不存在社会层面的书写用纸需求。

因此,只有民间“火纸”的使用持续时间较久。

由于沿袭夜郎古国习俗,多原始祭祀,苗族地区普遍以祖母神“萨”为核心而延伸出对祖先和神的拜祭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些崇拜活动中,往往会燃烧“冥镪”等具有特定符号含义的纸品,甚至上山砍树都要提前烧香纸祭祀树神。

这种有组织的广泛存在的原始宗教行为,是维系苗族等少数民族对纸品需求的核心因素。

黔东在明朝建置后较快地脱离了以草纸为主的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明朝初期迁入黔东的外来军户人口约20万,完善宣慰司、州、府等管理机构需要一定比例的冶金、纺织、造纸等成熟手工业制造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由于户籍制度管理薄弱,致使部分数目不可考的手工业者出于避难等原因来到这里,从而促进了该地造纸技术的发展。

此外,在《贵州图经新志》中,单独列有“书院”和“学校”条目。

说明当时促进当地文化教育已经是一种系统性需要,这对纸张需求的推动作用也十分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明朝中期的“开辟苗疆”政策推动了黔东部的人口迁入,第一次较大范围地推动了黔东手工纸技术的扩张。

经过半个世纪左右的发展,这些地区常见商贸品种中的土纸或草纸的出产,主要还是集中在黔东部、东南部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7世纪初,位于东北部的思州等地在书院等机构的辅助作用下,社会发展程度已经相对成熟。

迁入人口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为手工纸的需求和生产扩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明朝末期,草纸作为民间常见的贸易品类已经扩展到黄平、龙里、程番等偏东偏南地区的府、州、卫、所,大致同时期的黔西南州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手工草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清朝初期,发展到黔西南的安龙、兴义、晴隆、普安、望漠等地,其中,以安龙县北乡较有代表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改土归流”推动的技术西迁

清朝中期,黔东地区手工纸技术产生了第二次更大规模的扩张。

不仅补充了中部一些地区的技术缺陷,还将其影响力扩散至黔西甚至云南地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黔东及偏南地区人口流动活跃度骤增,消除了东部本已日趋渐弱的地域壁垒,从而推动了手工纸技术在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的传播。

这一时期手工纸向西传播整体呈现出以家族传递的特点,这种家族传承方式在早期的开拓中具有独到优势,可以借助声望辐射和贸易等方式将技术传播到更多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清朝初期,印江合水由卢氏和蔡氏家族生产的白皮纸在贸易活跃区均已较为著名,吸引了较多外地商人。

道光年间,黄平州平溪纸房堡江西吴氏家族专门以造纸为业,之后,天平、排水、金安出现的造纸户与吴氏家族均有直接渊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朝末期,凯里洗马河下游的纸坊是由石阡江氏家族整支迁移而至,天柱邦洞狮子口的纸坊是由先前北部而来的印江杨昌朝杨氏家族开设。

黔中贵阳府周围的息烽、开州、广顺,遵义府的仁怀、绥阳、安庄、正安、平坝都出现过相同类型的技术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道光中叶时仁怀县三元硐乡的程氏家族、同治元年遵义城郊忠庄铺冯德本带领家族开办造纸作坊。

他们都是利用家族技术优势生产土纸,畅销城乡,然后在适当的条件下再扩大影响范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精致皮纸技术的普及

白皮纸在明朝中期以前是官方书写的主要载体,然而是否为当地所产则有待进一步考证。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有所出产,其生产量也会非常小,需要从四川等地输入以作弥补。

但是东汉末期以后,“造楮皮纸技术随着晋室南渡和工匠南迁,迅速扩及长江流域的南方广大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的楮皮就是构树皮,古籍已有专门记载。

黔东至西,构树广为分布,并且地理位置毗邻湘西和蜀南,因此,具备充足的条件承接向南传播而来的手工造纸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中期以后,受湖广地区和四川等地移民的影响,黔东的印江、丹寨等地率先实现了技术升级,生产精致的白皮纸成为东部地区的特色营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印江白皮纸”“都匀白皮纸”“石桥白皮纸”等。

约清代中期,手工造纸技术和生产规模开始扩大,传播到了黔中部的遵义、仁怀以及西部的兴义等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世纪40年代之前,黔东这两处高品质白皮纸已经被官方指定为贵州科举考试专用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朝中期以后,白皮纸的产量开始快速增长,不仅满足了书写的需求,还成为了雨伞、斗笠、油(酒)篓的制作原料和高级包装用纸。

遵义府不仅纸品丰富,地域影响力也非常突出。

晚清时期,仅遵义县尚稽芦江水沿岸,就有十几处造纸作坊,出产的皮纸远销四川等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黔东手工纸技术整体向西传播的特征若以跨域而视,其历史意义仍有可继续探讨之处。

从明朝至清朝,手工纸从工艺流程上看,均使用帘模抄浆和纸榨平整加工。

从地理座落上看,纸坊均傍河而建,这是因为各地纸坊在工艺流程上惯用水碓或其它靠流水动力驱动的装置来细碎化处理原材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环节在技术源流上能够符合“抄纸法”流程中的典型特征。

同时,利用“抄纸法”将构皮制造成手工纸的技术,也是中华文化向缅甸、孟加拉等印巴次大陆传播时所经三条重要陆路之一“滇缅道”的重要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尾:

黔东手工纸技术向西的传播,不仅沿承了中原地区传统构皮抄纸的技术路线。

还通过黔西的地理位置实现了与“滇缅道”的衔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