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胡晓 张莹 格吉曲章

在青翠幽深的火龙沟自然保护区,蓝松湖映衬着明媚阳光庸懒的舒展着身躯,像一匹晶亮丝滑的蓝色绸缎;在天朗气清的阿察草原,一望无垠的云海婀娜多姿的铺满高远的天空......走进6月的白玉县,巍峨沉默的群山,漫天灿烂的霞云,苍茫辽阔的草原,共同构成了一幅绝美的高原画卷。

“近年来,成都市武侯区充分利用白玉县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不断擦亮'白手起家.玉兴有武'帮扶品牌,着力在组织共建、项目统筹、产业扶持、人才培养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激发白玉县内生动力,扎实推动白玉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武侯区第七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领队、白玉县副县长陈兵表示,帮扶就要增强县域产业造血功能,聚焦补短板、锻长板,促进特色化产业发展。

6月初,在白玉县赠科乡商业综合体建设项目现场看到,工人们正在对商业楼内部装修和室外道路、管网进行施工,现场一片繁忙景象。

赠科乡,地处白玉县境北部,距县城83千米。长期以来,赠科乡距白玉县城、甘孜县城均较远,公共基础设施较薄弱,老百姓购买生活生产用品极为不便。

2022年底,借助武侯区对口支援力量,白玉县在赠科乡兴建一座小型商业综合体。该项目建筑风格独特,不仅可为赠科乡增添标志性建筑,也为美化乡镇风貌起到积极作用。

“该项目总投资1000万,建成后,由则达安卡两村联合合作社负责日常管理维护和运营,产生的收益70%用于合作社成员分红,两村联合合作社提取30%的公益金、公积金和福利费,用于后续集体产业发展等内容。”武侯区第七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项目组组长、白玉县发改局副局长熊小猛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玉县赠科乡商业综合体建设项目现场

“可喜的是,项目建成后,将能够创造大量的综合经济效益。具体来说,项目能提供多方面的就业岗位,包括文化旅游、商业运营的管理人员和运营人员,能够切实提高当地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熊小猛说道。

在距离赠科乡商业综合体建设项目八十公里处,白玉县河坡民族手工艺文旅融合示范园区也已经进入了最后的收尾阶段,有望在今年竣工投入使用。

走进项目建设现场,一栋栋极具民族特色的“别墅”拔地而起,园区内博物馆主体已经竣工,主体工程全面转入装饰装修施工阶段。

据悉,白玉县河坡民族手工艺主要以藏刀、配饰、佛具、马鞍等金属手工锻造为主,涵盖唐卡制作等工艺。但目前几乎都处于家庭作坊式生产、销售,技艺传承也停留在师傅带徒弟的阶段。

“为进一步整合河坡民族手工艺产业资源,扩大非遗产品知晓度、推广技艺传承,白玉县河坡民族手工艺文旅融合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应运而生。”该园区项目现场负责人杨岳飞介绍,园区规划用地60亩,总投资3.54亿元,包含武侯区援建资金、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县级自筹资金等。

武侯区第七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白玉县文旅局副局长周玲介绍:“园区博物馆占地面积4900平方米,预计8月底开馆并免费开放,展示区主要为三层,一、二层主要展示

风景名胜、历史文化红色资源、藏族精工锻造技艺,三层为临时展厅。”

与此同时,园区配套设施建设也正同步推进。

“白玉县河坡民族手工艺文旅融合产业基地(一期)规划占地面积60亩,目前完成了文化演艺中心、博物馆、游客中心、白玉县飞地集体经济(一期)项目。下一步,将持续推进飞地集体经济(二期)项目、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村级合作产业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步行空间及配套设施等建设项目,整个项目预计在11月底竣工投用。”项目现场负责人杨岳飞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武侯区将“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切实增强受援地内生发展动力。

在具体措施上,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优先为当地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结合白玉县实际每天200元务工费,预计提供600人次务工,能够助农增收12万元。项目建成后也将通过旅游业带动本地手工艺产品销售的收入增加、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经测算将增加农牧民年收入约200万元。

陈兵算了一笔账,“项目临河面将植入餐饮、休闲、娱乐等业态招商,预计年收入为100万元;除必要岗位之外其余岗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监测户、脱贫户人员,预计可提供30个岗位,按照每月每岗3500元,可增收126万元,并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广、宣传白玉县手工艺作品、技艺、农特产品等资源禀赋,助农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