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棘手的问题是沿街面的车辆停放和充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们平时怎么给电瓶车充电?”华丽家族小区业委会副主任陈磊提问。

“之前是把电池拆下来拿到店里充,现在不允许(室内充电)了,就在沿街面找充电桩。”回答者是中原地产黄金城道店的负责人。

“古北路上安装了电瓶车充电桩,你们有去试过吗?”此时提问的是长宁区虹桥街道荣华第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邵启颖。

“偶尔去,但距离黄金城道步行街有点远,而且那里的车辆数比较饱和,有时候去了没位置充电。”中原地产代表回复。

“所以还是要提前排摸整条步行街的电瓶车数量,根据需求再做安装充电桩的决策。”陈磊这一建议直接面向了邵启颖以及黄金城道步行街管理处负责人任尔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共创会现场 舒抒 摄

上述对话发生在6月13日上午举行的黄金城道步行街共治委街区共创会上。会议地点并非传统的居委会或是古北市民中心,而是腾挪到了中国银行黄金城道支行的二楼会议室。时长1个多小时的共创会重点讨论两件事——电动自行车的安全使用以及商铺外摆位管理,讨论结果将纳入“黄金城道街区守则2.0版”,作为面向周边小区和商户的街区公约。

参与此次共创会的近20位成员来自黄金城道共治委员会、虹桥街道自治办、黄金城道步行街管理处、街区商铺以及古北荣华第三居委会。值得一提的是,黄金城道沿线6个自然小区的业委会、物业负责人均有出席,参与的商户代表则涵盖咖啡、培训机构、房产、银行和零售等不同业态。

开放于2009年的黄金城道步行街全长670米,是古北国际社区地标性的“网红街区”。步行街两侧目前有约200家商户,分布密集,不少商户的外摆位、摆放的电瓶车平日里都是“你挨着我、我紧靠着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韩国居民参与黄金城道上举办的电动自行车安全宣传活动

2019年,虹桥街道牵头成立黄金城道步行街共治委员会、黄金城道步行街友好商户联盟等街区自治组织,陆续推出了街区守则、街区公共展览,探讨议题涵盖文明养宠、非机动车停放、街区驿站建设、垃圾分类等社会民生的多个方面。

邵启颖告诉记者,结合6月1日起施行的新版《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以及现有的《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近期居民区正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禁止楼道停放、飞线充电等安全隐患的宣传力度。同时,依托居委会从小区内部迁至黄金城道沿街,在“融”古北驿站设置延伸窗口的契机,拓宽服务功能,加强对商户和居民的安全宣传。

此前,荣华居民区已制作包含中、英、日、韩等四种语言的电动自行车安全使用告知书。当天的共创会旨在将电动自行车安全使用的注意事项制度化写入黄金城道街区守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英日韩多语种版本的电动自行车安全告示

“现在小区内部的电瓶车充电,无论是物业管理还是充电设备,已经能满足居民和访客的需求,更棘手的问题是沿街面的车辆停放和充电。”瑞仕花园物业经理邱云礼注意到,在黄金城道和古北路沿线,一些电瓶车“抢”到充电设施后,有时一充、一停就是一整天,沿街面的车辆停放和充电管理并没有跟上电瓶车数量的增长。

黄金城道步行街商户代表、中经堂负责人表示,为了上班方便,不少员工都骑自行车通勤,免去了停放电瓶车和充电的麻烦。“但一些外来车辆看到我们门店附近有充电设施后,有时一充就是一整天,影响了门店客人的进出。”也有物业负责人表示,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电瓶车乱停放或者违规充电的情况,一般选择第一时间告知城管部门前来执法和挪车,物业人员并不适合与电瓶车车主起正面冲突。

“每次谈到电瓶车充电管理,大家提出很多问题,解决的建议也有,但真正执行起来,‘法理’之外还有诸多‘情理’的考量。”现场一位物业负责人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荣华第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邵启颖做介绍 舒抒 摄

同样,在谈到外摆位管理时,当任尔栋介绍黄金城道步行街存量伞座和新增伞座的设置规则和管理规范后,陈磊忍不住插话:“居民等待管理方的明确态度等了好多年,现在终于有人讲一些实际、有用的做法了。”他表示,现在小区物业大多以服务为主,但物业和街区运营方的首要职责应该是管理,只有把小区、街区管理好了,才能让居民真正感受到服务的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金城道步行街 舒抒 摄

当天会上,对于步行街的外摆位管理,与会各方达成初步共识,即设有外摆位的商户将各自的外摆位经营区域退界20-30厘米,留出1.5-2米左右的步行街上街沿供小区居民通行,后续实践中将不断调整外摆位的尺度划分。对于增设电动自行车充电设备,虹桥街道将结合黄金城道共治委员会成员各方的建议,在原古北路公共充电设备的基础上,以需求为导向展开调研,在步行街临近区域找寻符合安装条件的点位增设充电设施。

共创会次日,虹桥街道在6月14日举行了一场严禁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社会动员工作推进会。记者在会上获悉,结合辖区内国际社区和老公房小区多元共治的特点,虹桥街道一方面将广泛汇聚民智,凝聚楼组长、志愿者、城市建设者等各方力量开展电动自行车管理的自治共治。同时,街道也将疏堵结合,分步推动新一批智能充电设施落地,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方式,更方便、安全、实惠地满足居民和商户的充电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