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中写道:“君臣之义,如同父子之道,均为天性”,正如儒家“三纲五常”当中所讲的“君臣父子”之道。

古人将家庭关系当中的父子关系,与君王和臣子之间的关系划上等号,旨在延续一种令国家长治久安的运行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服从”、“大局”这两个词,是历代出生在王侯将相府中的君臣父子们,与生俱来的使命,哪怕为了国家献出生命,也义不容辞。

回想起中国近百年的沧桑史,我中华民族仅在抗日战争期间便损失了3500万军民的生命。

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是父子兵齐上阵,手足接连阵亡,甚至同族村落遭到屠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长在那个混沌的年代,每个人都肩负着天然的使命:保家卫国。只为让后世之人,享受他们披荆斩棘换来的幸福。

毛主席便是这片荆棘之地里,顽强“战斗”下来的一棵参天大树,他守得住江河,却没能守不住小家,他护住了黎民百姓,却无法给予爱子一个充满父爱的拥抱。

毛主席和爱子毛岸英的故事,与蒋介石和儿子蒋经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同样都是爱,一个充满大义,一个充满自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毛主席有后悔让儿子毛岸英前往朝鲜吗?得知毛岸英牺牲之后,蒋介石又有何感慨?

1946年,与父亲毛主席阔别19年的毛岸英,刚从苏联回到延安,还没来得及“父子情深”一场,便被毛主席派到乡下学习干农活。

关于父亲在党中央的地位,毛岸英心知肚明,但这10几年来,父亲对他的教诲,只有不断地学习、进步和弥补不足,从未让他有过一丝优越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说,唯一能让毛岸英感受到“父爱”的一点,大概是每一封寄往苏联的信件中,都嘱咐着一句:“快回信”。

在毛主席的眼中,儿子毛岸英能在苏联学习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参加苏联卫国战争,还能收到斯大林赠送的步枪,就证明儿子毛岸英尚有可塑之地。

但要真正达到自己渴望的境界,毛岸英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为此,毛主席让岸英深入农村“搞土改”、做宣传、学种地、当翻译,总之人民子弟兵会干的活,毛岸英都得学着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的毛岸英,为了能让自己的“言行”,配得上父亲的教诲,对得起数千万牺牲的军民,他成日里除了工作、学习,唯一的乐趣就是跑到食堂吃大锅饭,如果没有明显的进步,也不敢随意去见父亲。

时至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之后,毛岸英便被调到中央社会部,经常下基层干工作,结婚后,又被调到北京机器总厂担任党支部书记。

那时毛岸英曾立下誓言:“要在工厂里扎根干十年”,结果一听见党中央要求志愿军前往朝鲜作战,毛岸英瞬间又坐不住了,着急慌忙地跑到中南海,坚持要到前线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着儿子毛岸英如此积极地递交申请书,毛主席十分欣慰,他感觉儿子有进步,当即便一口答应了。

可是周边的人都不这么认为,因为北京机器总厂里的任务也很重,同样需要毛岸英。

再加上,毛岸英自幼年入狱,而后又流落街头,吃了十几年的苦,好不容易父子团聚,又被派去打仗,毛主席对毛岸英的要求,实在太严格!

“谁让他是我的儿子,他不去谁去?”,毛主席一句话,让旁人顿时哑口无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的,打仗总是要有人挺身而出的,老百姓的儿子都可以义无反顾地上战场,毛主席的儿子又如何能够坐享其成?这是毛主席的心中所想。

1950年10月,彭老总即将启程前往朝鲜,临行之前,毛主席在菊香书屋为其践行,当时毛岸英正坐在父亲身旁。

彭老总看见毛岸英,顿时眼前一亮,自延安之后,岸英又魁梧了不少,其父子二人齐聚菊香书屋,怕是又有要事相谈。

“我这个儿子不想在工厂干了,想去打仗,我没有权力批准,得问问你这个司令,你看要不要?”毛主席说罢,岸英立马变得精神起来,目不转睛地期待着彭老总的回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行,朝鲜太危险,你还是在后方,搞建设也是抗美援朝”,彭老总说罢,岸英顿时显得有些失落。

后来,在毛主席的“请求”下,以及毛岸英的自我“举荐”下,彭老总最终答应了毛岸英的请求,同时还将毛岸英列为抗美援朝战场的“第一个志愿兵”。

1950年10月19日,毛岸英在临行前拜别父亲,特意问了毛主席一句:“我做您的儿子,合格吗?”,毛主席只是笑着回答道:“等你回来了,我就告诉你”。

后来,毛岸英再也没有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失去毛岸英的那段时间里,毛主席的眼泪时常在眼睛里打转,但就是不肯落下来。

他抽的烟比平时多几倍,本来就有睡眠障碍的他,即使吃了安眠药也不能踏实入睡。

他佯装坚强地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其实偷偷地将岸英生前穿过的衬衣藏在书桌下,直到去世时才被人发现。

要说毛主席,没有一丝后悔那是不真实的,只是作为领袖之子,有时候又有更重要的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朝鲜战争胜利,再也没有帝国主义敢敲中国的大门,祖国打出了威严,也开始向强国迈进。

而毛岸英则永远长眠在异国他乡,时刻警醒着中朝两国人民,铭记那段历史...

1950年11月,当毛岸英去世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之后,海峡的另一边,蒋介石正眉头紧锁地看着报纸,而此时的蒋经国正在前来请安的路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殊不知,当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蒋介石顿时百感交集,更是连夜紧急召见蒋经国!

原来,蒋经国曾经在苏联留过学,恰好毛岸英也在苏联留过学,蒋介石以为蒋经国与毛岸英或许有些相通之处,说不定在苏联也碰过面。

后来,经过一番询问才了解到,蒋经国从苏联回国之后,正值抗日战争爆发,而毛岸英恰好是在那个时期赶到苏联的,二人并无交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信奉马克思主义,憧憬共产主义,从不以公论私,主张人人平等。

他眼中的新的中国绝不是“毛”的中国,而是属于任何一个优秀的中华儿女的中国,因此毛主席绝不会将儿子的牺牲当作一种“后继无人”的暗示。

而蒋介石则不同,他虽然跟随妻子信奉基督教,但是骨子里还是一个家庭传承观念很重之人。

他所认为的中国,是“蒋氏”统领下的中国,未来只要蒋家的子孙延绵不绝,对中国的统治便不会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便不难理解,为何蒋介石在看到毛主席的儿子牺牲后,感慨颇多,大半夜将儿子叫到身边问话,半天又说不出个所以然。

“战场都是要死人的,毛岸英牺牲并不奇怪,不要想那么多,早点睡”,宋美龄的突然出现,打破了蒋氏父子之间的谈话。

只见蒋介石,一面招手示意蒋经国回去,一面又劝宋美龄先行休息,自己则在二人相继离场之后,又拄着拐棍来到院子里散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蒋经国没有走,他料到父亲的话没有说完,也不想让姨母听见,便悄悄地在院子里等待。

可见其父子之间,有着旁人难以介入的默契,紧接着又是一段漫长的沉默...

不知过了多久,蒋介石终于开口对着蒋经国说道:“记住我的一句话,经儿,要好好活着”。

在听过父亲意味深长的一番嘱咐之后,蒋经国便鞠躬转身,消失在夜幕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院子里只剩下蒋介石一个人,吹着晚风,看着孤月,彷徨地走来走去...

其实,蒋介石十分不喜欢苏联这个国家,在整个抗战时期,国民党没少因为苏联的压制,而被迫选择与中共合作。

再加上蒋经国也曾在苏联遭受过禁锢,蒋介石始终对苏联这个国家心存芥蒂,他宁可站在美帝的羽翼下和中共、苏联作对,也不想心平气和地坐下来与中共和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当看到毛主席的儿子去过苏联之后便牺牲在了战场,蒋介石内心里难免会有所抵触。

因为他自己的儿子身上,也有从苏联学来得“不可控制”的因素,他不理解国人为何都渴望前往苏联学习,学成归来便是一副 “无畏”、“不计后果”的模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看来,蒋介石当时郁闷的、不理解的,正是他失败的根本因素,如果他也去过苏联,那么今天的海峡两岸恐怕早已是一片祥和的状态...

1950年8月30日,麦克阿瑟调集两个师团的兵力前往朝鲜作战,蒋介石正翘首期盼联合国军的召唤。

按照蒋介石的如意算盘,如果国民党军队能够通过登陆朝鲜半岛,借助联合国军的势力,便可直面与中共一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旦志愿军被击退至东北,那么国民党军队便可以顺势打开东北战场,直接南下逐步蚕食解放区,从而达到反攻大陆的目的。

但按照党中央毛主席的策略,志愿军出兵朝鲜是为了压制联合国军嚣张的气焰,避免社会主义兄弟国朝鲜被资本主义阵营瓦解。

这种出兵,是义无反顾的,自我牺牲的,和不求回报的,同时也是受到国内军民一致认可的。

如此可见,蒋介石与毛主席,对于发动战争的理解和把控,有着本质的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蒋介石错就错在将自己国家的命运,交到了美帝的手中。

将同出一族的同胞,当成权力博弈的工具,最终为祖国的统一留下了数十年未解的难题。

在蒋介石看来,中国只能属于“蒋家王朝”,而一旦他的计划成功,那他专制独裁的面目将彻底暴露,到时候,中华民族将会陷入新一轮的水深火热之中。

蒋介石在牛角尖里走不出来,又无法依靠美国来扭转乾坤,只能带着未了的独裁专制美梦进入坟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言道:“谋大事者,首重格局”,蒋介石与毛主席虽然都是谋大事的人,但格局却制约着最终的胜负。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后,党中央在国际上活动空间也越来越大,蒋介石似有向大陆靠近之意,又找到中间人在大陆之间游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5年春,蒋介石多次邀请毛主席赴台共商大事,怎奈毛主席的身体已经亮起了红灯,只好决定派小平同志前去。

结果赴台事宜还没筹备完毕,蒋介石便于1975年4月不幸病逝,两岸之间至此失去了构建和平统一桥梁的重要人物。

后来,时过境迁,两岸之间的问题,已经变得越发复杂,但解放军始终给予台湾足够的空间审时度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台湾政局能够珍惜大陆释放出的和平统一的善意,未来便可共同进步,若是继续执迷不悟,只能重蹈“蒋氏”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