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德生(右一)与青岛农业大学教授、即墨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一起察看小麦长势。

“我把咱们村的发展经验都汇报给了评委们,成功‘PK’掉了其他村的几个项目,最后获得了一等奖!”还未步入山东青岛即墨区蓝村街道壮武村村委会的会议室,就已听见村党委书记王德生洪亮的声音。原来,在刚刚结束的2024年青岛市“党建引领·强村富民”强村共富项目争先赛中,王德生荣获一等奖,这个好成绩,也为壮武村的共富项目争取到260万元的市级财政补助。

54岁的王德生鬓角稍白,衣着朴素,当聊起村里的发展时,他黝黑的脸上洋溢着笑容,瘦削的身板瞬间挺了起来,壮武村实现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带动村民致富的“秘诀”说起来其实很简单——种粮。

粮怎么种能更挣钱、怎么让土地发挥出更大效益?壮武村有自己的一套逻辑。近年来,王德生带领村党委以承包地细碎化改革试点为突破口,把“边角料”拼成“大粮田”,带动培养出一批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同时把合作社和强村共富公司作为两个联动增收载体。目前,壮武村年产粮食突破1000万斤,不仅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找到了一条村集体、村民合作共赢的致富新路,让这片土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把“边角料”拼成“大粮田”

“再过几天,小麦就可以大规模收获了。”一望无际的麦田和蓝天交相呼应,王德生走到麦田间,一只手轻轻拂过小麦,“今年种的是青岛市农业农村局推荐的新品种‘青农7号’,你看这麦穗多饱满,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季!”

如今的这番场景来之不易。2020年,原古城、前白塔、后白塔、泊子、城后、贾戈庄6个自然村被优化调整为壮武村,成立新村党委,王德生成为了村党委书记。壮武村虽土地肥沃,但因地块零散、小户种植成本高、收益低等原因,部分村民专注于利润更高的皮鞋生产工作,有些耕地撂荒了。如何让有限的农村土地资源焕发出更大的活力,困扰着当时的壮武村。

不过,这对于王德生来说却不算啥难题。王德生曾在原古城村担任党支部书记,早就思考过这个问题。为将闲置的土地“变废为宝”,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2016年8月,由村庄党支部发起注册的春秋永旺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王德生担任理事长。

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下,原古城村村民把土地以800元/亩的价格流转给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种植,在获得土地流转费稳定收入的同时,可以就近到种植基地务工。农忙季节合作社雇佣100多名村民,每人每月增收3000~5000元,形成“产业在农村、就业在家门、农民变产业工人”的农民增收新模式。

这一模式被复制到了如今的壮武村。通过细碎承包地整合,壮武村共流转土地3000余亩,其中通过整合边角零碎土地,村集体新增耕地资源约200亩,实现了“小田变大田”,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流转后的土地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实行集中采购种子、农药肥料到生产、收获、销售,全程规模化经营,大大节省了生产成本。合作社成员先后自筹资金160余万元,改良了土壤,浆砌了50亩的水塘,滴灌设备覆盖率达100%。同时,购置大型耕种收机械16台套,种植的自动化程度大幅提高。

为进一步提升土地单位面积的效益,壮武村引进优良粮食品种,还聘请了青岛农业大学的教授姜雯进行土壤改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指导。2021年,该村种植的小麦获得了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认证。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我们家的麦田施的肥料比别人家的要多,但产量却比别人的低,品质也比别人的差,这是什么原因?”“我们家的田地土壤越种越板结,怎么解决?”不久前,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农业农村局在春秋永旺种植专业合作社小麦田里举办了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技术培训会,种植大户纷纷提出问题。

“为了提高大家的种植积极性,帮助种粮户解决实际生产难题,合作社会定期举办培训班,向大家宣传新技术、新品种。”王德生表示,“咱农民种地为的是啥?那就是多打粮食多挣钱嘛,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靠传统的种植方式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要有针对性,贴合实际地对大家进行培训。”

培训班的专家团队实力雄厚,不仅有来自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农艺师,还有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教授专家们。目前已经进行过培训并在壮武村实际落地的示范技术有小麦“一喷三防”专业化统防统治技术、小麦玉米“两选两适”一播全苗技术等。

为解决部分农户和种植大户的用地需求,合作社将一部分从农户流转来的土地再平价流转给有需求的农户和种植大户。为了保障村集体和村民们的权益,土地优先流转给本村村民,并对土地产出的粮食总产量进行规定。

2021年,壮武村又组建了强村共富公司——青岛壮武绿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农户们提供托管社会化服务,统一供应农资农具、耕种及病虫害防治等服务,推广一喷多防、水肥一体、智慧农机等大面积绿色集成增产技术。

刘义绪是壮武村村民,现在从合作社以800元/亩的价格承包了200亩土地种植小麦和玉米。“在咱们村包地种粮太方便了,啥也不用自己操心。化肥、种子等农资都可以在公司直接购买,价格也特别优惠,比如化肥是150元左右一包,比外面的市场价格还要低20%。播种和收割时还有农机手开着播种机、收割机来帮我干活儿,特别省心。我预计今年的亩产能达到1300~1400斤,净收入到20多万元!”刘义绪伸出两个手指比划着,嘴角不禁上扬。

据王德生介绍,目前,这种模式已辐射带动周边500余户参与到土地流转中来,培育了12个家庭农场和1个农机合作社。

“壮武村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带动农民多种粮种好粮,让种粮也能够致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青岛市农业农村局政策与改革处处长万上飞表示。

延长粮食作物产业链

在保证村民“种得放心”的基础上,王德生又在加工和销售领域开始了新的探索。

“看,这是我们合作社投资200万元建设的100吨粮食烘干塔,可对周边大户和普通农户提供粮食烘干服务,不仅解决了农户在丰收季节晾晒粮食受天气影响和场地制约的实际问题,还保证粮食水分均匀、统一,保障了粮食高品质,提高了粮食出售价格。”王德生介绍道,“今年我们计划再新建一座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的粮食仓库,购置300吨粮食烘干塔及相关设备一套,项目预计在今年9月底完工。”

所有的投资都奔着一个目的:把粮食卖出高价钱。壮武绿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也充分发挥其作为公司制企业的优势,采取市场化运作,与青岛德地得农化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展开合作,经营业务涉及农机服务、农资供应、培育良种、农产品回购加工销售等方面。目前,强村共富公司引进100吨粮食烘干塔和整套面粉设备,面粉日产量达50吨,并按照市场价3元/斤对外出售。

如今的壮武村,已经成为青岛市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的建设主体,辐射面积1万亩,涉及10个自然村,实现了“千亩方”。壮武村粮食年销售收入达到1400万元,为村集体收入利润增加260余万元。与此同时,合作社还培育了一支销售团队,注册了“壮武”商标,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增强竞争力。

“我们还鼓励周边合作社积极投资入股,参与分红,通过集中利用土地资源和共享生产技术、设备,最终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收,真正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王德生说。每年年底前,强村共富公司将再拿出70%左右的收益进行分红,真正实现集体和村民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