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么是“发热伴”?

“发热伴”,全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是一种由大别班达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直接接触病人血液、血性分泌物等也可引起感染。

该病在我国分布广泛,以散发为主,具有地区聚集性,主要集中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和浙江等省份的山区、丘陵地带。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性,多发于春夏季,发病高峰集中在5-7月,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我省近年来偶有散发病例。

“发热伴”常见症状有哪些?

“发热伴”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发热,患者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患者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

早期常见症状包括发热、食欲减退、畏寒、全身酸痛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易感人群有哪些?

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感染。在有疫情发生的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流行区农民发病占比较高,最高可达80%以上,发病风险与蜱叮咬的机会多少等因素密切相关。

如何预防“发热伴”?

做好个人防护,防蜱灭蜱,防止蜱虫叮咬,降低感染风险!

(1)整理家居环境,清理和杀灭杂草中和饲养家畜(宠物)身上的蜱。

(2)在路上行走时应尽量在路中间,远离路边的野草灌木;同时避免在草地、树林、田间地头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3)户外活动前在裸露的皮肤处涂抹驱虫剂,如避蚊胺等;衣物、靴子和露营装备可用杀虫剂喷洒,如避蚊胺、柠檬桉等。

(4)外出时最好穿浅色光滑的长袖衣裤,并扎紧袖口、裤脚和领口,尽量穿胶鞋,佩戴帽子。

(5)离开蜱虫栖息环境时,检查身上、衣物、宠物体表是否有蜱附着,尤其是头皮、腰部、腋窝、股沟和脚踝下方等部位是否有黑痣样的赘生物。

蜱虫叮咬后如何处理?

如果被蜱虫叮咬,切不可生拉硬拽或者用其他东西刺激它,以免将蜱的头部口器残留在皮肤内。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蜱,更不能挤破。应及时就医,不建议自行处理,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处置。

被蜱虫叮咬后的两周内,一旦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请尽快到正规医院就医,并主动告诉医生可能的蜱虫暴露史。

目前有疫苗可以预防吗?

这种病目前尚无疫苗也无特异性治疗手段,及时对症支持治疗可减少重症和死亡。

(来源:陕西疾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监制|高延平

审核|张生燕

责编|白腾 刘强

编 辑|崔春娥 白延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有效预防“发热伴” 远离蜱虫是关键

有效预防“发热伴” 远离蜱虫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