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克诚

1950年的一天,黄克诚突然收到遵义一位泥瓦匠的信。

信上,泥瓦匠提出一个要求:

希望组织上能够给我分配工作。

随后,黄克诚马上将这封信,转交给相关部门,并出具书面信息,证明那位泥瓦匠的身份。

很快,那名泥瓦匠,就被任命为第七区副区长。遵义地委出动当时遵义唯一一辆美式吉普车,到枫香去接泥瓦匠,并宣布对他的任命。

从未见过这样大场面的乡亲们,大吃一惊。一个默默无闻的泥瓦匠,怎么突然变成了副区长呢?他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

那名泥瓦匠原名叫孔权,后来改名为孔宪权。

1911年2月,湖南浏阳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传出一阵婴儿的啼哭声。那个刚出生的小孩,就是孔宪权。

由于家境贫寒,穷得连裤子都穿不起。孔宪权看彭德怀的兵,一个个肚皮都吃得鼓鼓的。于是,孔宪权进入了彭德怀的部队中。

孔宪权虽然没怎么读过书,识字不多。但是,在战场上,他非常机智勇敢,多次出生入死,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1930年12月30日,孔宪权参加了江西永丰县的龙岗之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年彭德怀

这一战,红军打败了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十八师,并且活捉了该师师长张辉瓒,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大胜利。

由于表现出色,孔宪权很快升任为连长。但是,由于不识字,再加上他不畏强敌的“虎气”,导致两次被撤官。

在苏区的一次战斗中,孔宪权率领一连官兵浴血奋战,奋勇杀敌。危急关头,传令兵冒着枪林弹雨,将上级的命令送到孔宪权的手中。

孔宪权接过一看,由于读书少,他不认识“撤”字,还以为团长让他带领部队死守阵地。

于是,杀红了眼的孔宪权,带领部下继续与敌人血战。一番激战后,孔宪权带领的那个连,只剩两个战士。

最终,上级撤了孔宪权的连长一职,他因此成为一名普通士兵。

还有一次被撤职,与孔宪权爱喝酒有关。

当时,孔宪权是彭德怀的传令排长。一天上午,彭德怀让孔宪权下午三点传令一支部队出征。

但是,中午的时候,孔宪权喝了点酒,带着醉意,倒头呼呼大睡。

等孔宪权从睡梦中醒来时,三点已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德怀

彭德怀得知后,非常生气,当即将孔宪权叫去,狠批一顿,并且撤了他的传令排长一职。

不过,没多久,孔宪权因为作战勇猛、聪明机智,又升任为四师侦察参谋。

当红军进入贵州之后,孔宪权深感任务艰巨。为了做好侦查工作,孔宪权每天都要冒着危险,走在部队的前面,侦查地形、了解敌军的部署,估算路途中的高山以及江河的艰难程度。

日复一日,孔宪权远远走在部队前面,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孔宪权处处注意细节问题。

首先是着装的问题,为了不引起注意,孔宪权很少穿军装,经常都是穿着便装外出。

另外,孔宪权外出很少开口。

因为他是湖南人,有浓重的湖南口音,只要他一开口,当地人就会发现他是外地人。

除此以外,孔宪权这个习惯了用扁担挑东西的湖南人,还要像贵州当地人一样,用背篓背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宪权年轻时期

以上种种细节,孔宪权每次都要特别注意。稍有闪失露了馅,他就会被敌人抓去枪毙。

尽管危险重重,但孔宪权还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克服重重困难,为红军进军贵州,探明路线。

1935年,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毛主席与党中央,毅然决定回师贵州,发起桐遵战役。

期间,红三军团负责主攻娄山关,中央要求他们一定要在二月底,夺取娄山关,打下遵义城。

此前担任红三军团四师侦察参谋的孔宪权,因为师建制的取消,被派往十二团担任作战参谋。

战争打响前,孔宪权带领侦查员,抓获了几名守关敌军舌头,为红军拿到了敌情部署信息。

战争打响后,孔宪权带领突击队,攻打娄山关南侧的黑神庙敌旅指挥所。

当孔宪权率领突击队,冲到黑神庙附近时,敌人的援军恰好赶到。随后,他们对红军发起猛烈反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年轻时期

孔宪权带领突击队,利用敌人在公路上挖的战壕,以及砍倒的大树当做掩护,顽强抵抗。

期间,孔宪权在公路的左侧指挥战斗,他挥起连珠匣枪,通讯员则端起冲锋枪,对着敌人猛烈扫射。

一阵枪声过后,对面倒下十多个敌军。

尽管孔宪权率领的部队不畏强敌,但是,敌人人多势众,他们很快发起又一次的进攻。

但这并没有让红军战士们退却。他们挥舞着手里的马刀,冲出战壕,冲向敌人,与他们展开近身肉搏。

激战中,勇敢的红军战士们,一个个倒在血泊中。看到这样壮烈的场景,孔宪权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愤怒。

他毅然站起身来,用手枪猛烈射击敌人。

激战正酣时,敌人向孔宪权的左腿胯骨连射6发机枪弹,孔宪权的腿,被打穿12个枪眼。

剧烈疼痛下,孔宪权的身体突然失去平衡,摔倒在地上。

即便如此,孔宪权也没有放弃斗争。

他挣扎着,强忍着钻心的剧痛,趴在水沟里,用“连珠匣枪”,又击倒了几名敌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娄山关战斗画作

就在孔宪权子弹耗尽之际,红军援兵赶到。

随后,孔宪权被红军战士用担架抬下阵地。

由于连中6发子弹,孔宪权的右腿胯骨被打碎。再加上他受伤后,还在坚持在阵地上战斗了一段时间,没有及时救治,导致流血过多。

此时的孔宪权,嘴唇已经变得干缩,身体发冷,浑身打颤,牙齿不断在嘴里磕牙。剧烈的疼痛,让他的头上持续冒出豆大的汗珠。

但是,由于没有止痛药,卫生员只能给他倒一小杯玛咖水,作为麻醉。

包扎过后,孔宪权与其他伤员一样,被送到遵义城里的天主教堂。

为了取出被打碎的骨头,医生为孔宪权做了手术。在没有麻醉剂的情况下,医生只能给他用“鸦片水”。

昏迷中,孔宪权依旧牵挂着战事,他的嘴里不断喊着:“杀!杀!杀!”身边的其他伤员,因此被孔宪权吵得一夜未睡。

值得注意的是,当年红军在贵州,除了要应对敌人的猛烈炮火,还要解决最基本的食物问题,以及当地人对红军的信任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遵义城

红军刚进入贵州时,不仅很难弄到吃的东西,甚至连人影都见不到。国民党企图用这种办法,将红军饿死。

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后,购买粮食更是非常困难。

一方面,是因为那里土地贫瘠,另一方面,是因为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大汉族主义,歧视、压迫少数民族。

而且,地方军队还经常劫掠群众。因此,苗族、瑶族对汉人,尤其是对汉人的军队,非常仇视。

再加上他们不了解共产党,国民党反动派又到处造谣,恐吓他们。所以,红军到来之前,这里的人全跑了,都躲到了山上去。

识破国民党的阴谋诡计后,红军开始加强宣传,他们告诉群众,红军是来解救穷苦大众的。

除此以外,红军还身体力行,尽可能地帮助群众。总政治部还号召士兵,给当地的百姓准备一份见面礼。

当时,贵州百姓因为长期遭受国民党和地主的剥削,生活非常困苦。

苗民很穷,连衣服都没得穿。每家只有一两条裤子,一般都是谁出去谁穿。

于是,担任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行长的毛泽民,立即开会动员大家,要求大家处处为群众着想,为他们修路,为他们送粮食、送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泽民

另外,毛泽民还身体力行做示范,将妻子为自己缝制的夹袄,送给群众。值得注意的是,毛泽民在漫漫长征中,只有两套衣服……

在毛泽民的带领下,很多红军战士纷纷拿出自己为数不多的衣服、被褥等用品,送给穷苦百姓。

在红军的先遣部队经过浴血奋战,攻下遵义城后,战士们在隆冬时节中,悄悄露宿在群众的屋檐下,甚至是道路边。

他们这样做,只是不想打扰受尽苦难的群众。

次日早上,当群众打开门后,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感叹:

“哪里见过这样不骚扰百姓的军队啊!”

红军战士们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信任,他们让群众意识到,红军是他们的队伍,是他们的靠山!

因此,在红军主力部队进入遵义城时,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数千名老百姓,自发摆出香案迎接红军。

当红军队伍进入仁怀县城时,当地的百姓派出50名代表,抬了3只肥猪,一大坛茅台酒,慰劳红军。

他们说:

“红军所做的一切我们都很清楚,你们是保护干人的军队,你们不杀人放火,不派捐,公卖公卖,打土豪分田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遵义人民汇集桥头迎接红军

面对热情的群众,总政治部首先感谢了他们慰劳红军的心意。

随后,总政治部向群众讲解了红军的主张,并将群众送来的肥猪、茅台酒等东西,全部分发给当地的群众,并抚慰被国民党飞机轰炸的百姓,现场掌声、欢呼声雷动。

因为伤情严重,孔宪权被红军抬着走了两个星期。其实,当时孔宪权只是营级军官,按照部队规定,团级以上的干部,才会被抬着随军进退,营以下的伤员,一般都是就地安置。

但是,由于孔宪权一向胆大英勇,所以部队给了他特殊待遇。

1935年3月29日,孔宪权被红军战士抬着,跟随红五军团以及中央军委三局,来到贵州毕节黔西县岚头街。

由于孔宪权的胯骨被打碎,伤口久久无法愈合,红军考虑将他留下养伤。

除了孔宪权,第十二团政治委员钟赤兵,也在战斗中负了伤。他的腿被打断后,由于部队没有麻药,钟赤兵硬是咬着牙,拒掉了一条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钟赤兵(右)

听到卫生部门要让他离开部队就地寄养,钟赤兵说什么也不肯留下来,无论谁来劝他都不听,钟赤兵为了继续跟随部队,甚至拔出手枪要拼命。

无奈之下,部队只能将他放到担架上,继续抬着走。

由于钟赤兵年轻力壮,身体恢复很快。没多久,他就能骑马了。虽然只有一条腿,但他却能在马背上翻上翻下,跳跃自如,最终跟随部队来到了陕北。

而孔宪权由于伤势严重,红军将他安置在了当地财主宋少前的家里养伤。

宋少前是一个比较开明的财主,他们家的中药铺,不仅为为红军的伤病员进行治疗,还主动拿出粮食给红军和穷人。

红军部队离开前,红五军团的领导,亲自给宋少前写了一封信,要求他保护好红军伤员。

除此以外,红军部队再次给了孔宪权特殊待遇。

按照当时的规定,普通红军伤员留下养病,一般只发10到15块银元。

但是,部队当时给孔宪权留了300多块银元的生活费,还有他疗伤所需要的药品清单,并且给他留了一名医生,还有一名通讯员对他进行护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宪权晚年

将孔宪权送到财主家的红军战士,临走前还专门给财主家的房子拍了照,再次强调:

“要负责此人的安全,保护好他,我们会感谢你的。我们有照片,以后还会回来检查……”

那位名叫宋少前的财主,本来就对红军有好感,因此,红军离开后,他将孔宪权精心保护了起来。

养伤期间,孔宪权躺在一张两块门板拼起来的床上。为了解决他的大小便问题,医生与通讯员在门板上戳了个洞。

在这样简陋的床板上,孔宪权足足躺了20个月。

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共两党重新合作。时任贵州省主席,呼吁所有隐藏的红军出来,并保证会“赦免”他们。

于是,孔宪权准备离开财主家,去寻找红军队伍。此时,当初照顾孔宪权的医生与通讯员,早已悄悄离开。

但是,财主却不愿意放孔宪权走。他担心孔宪权走了后,没办法向红军证明,自己保护了孔宪权。

为此,孔宪权只能放弃寻找红军部队的念头。

此时,孔宪权的伤口虽然已经愈合,但他的左腿足足短了近10厘米,走起路来,难免有些不方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宪权

在这样的情况下,孔宪权不但坚持自力更生,还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周围的百姓。

孔宪权当过卖货郎,走街串寨卖针头麻线,也当过泥瓦匠,村民称呼他为“跛脚泥瓦匠”。

四处做帮工,谋生存的同时,孔宪权还利用自己在部队学到的指示,帮助当地的村民打官司,写诉状。

此时的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因为不认识“撤”字,被上级撤职的红军战士了。

因为孔宪权的直率、敢说敢做以及热心肠,他在十里八村的村民中,有着很好的评价。

当大家听说孔宪权当过红军后,甚至将他看作“活着的红军菩萨”,将他穿过的草鞋要走,拿回去烧成灰烬,给家里的病人服下。

孔宪权的草鞋被烧光后,村民又来向他讨要布鞋、破衣服等等。凡是孔宪权用过的东西,村民都要讨要过去,烧成灰烬服用,声称要“驱魔驱病”。

新中国成立后,孔宪权也一直没有联系上失联的战友们。如果不是因为1950年的一份报纸,他可能要当一辈子默默无闻的泥瓦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勇

1950年的一天,孔宪权无意中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了当年自己所在团的首长,时任贵州省军区司令员杨勇、以及政委苏振华的名字。

于是,孔宪权赶紧给两位首长分别写了一封信。

收到信后,杨勇与苏振华万分惊喜:

“没想到你孔宪权还活着啊!”

除此以外,孔宪权还给黄克诚写了一封信。信中,孔宪权表示:

虽然我的身体残废了,但还是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希望组织上,能够为我分配一份工作。

得知孔宪权还活着,黄克诚既惊讶又高兴。很快,黄克诚就将孔宪权的信,转交给相关部门。

另外,黄克诚还为孔宪权出具书面证明,帮助他恢复了党籍。

遵义地委经过考察,将孔宪权任命为第七区副区长。

遵义地委还派出当时遵义唯一一辆美式吉普车,到枫香去接孔宪权,并宣布对他的任命。

当村民们看到一个默默无闻的泥瓦匠,突然变成副区长后,惊讶不已,更加觉得孔宪权“神”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宪权在遵义会议旧址

195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30周年之际,遵义地委让孔宪权担任遵义会议纪念馆筹备委员会的秘书。

为了做好建馆筹备工作,孔宪权经过三年多的调查研究,才终于将遵义会议会址的初步调查情况,整理出来并上报审核。

1955年,孔宪权又被贵州省文化局,任命为遵义会议纪念馆第一任馆长。

在孔宪权的带领下,纪念馆取得了显著成绩。

中央领导参观遵义纪念馆时,高兴地对孔宪权说:

“你是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最合适的人选!”

这句话,无疑是对孔宪权的充分肯定。

1958年,孔宪权来到北京,先后受邀到朱德、彭德怀等中央领导家里做客。

1964年,在孔宪权的努力争取下,毛主席为遵义会议纪念馆题了“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字。这也成为解放后,毛主席为革命纪念旧址唯一的一次题词。

1988年,孔宪权走完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终年78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

全国七大军区,给这位老红军发来唁电,对他的去世,表示深切哀悼。

虽然孔宪权老人走了,但他的后辈们,依旧在默默传递着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