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中的清凉

文/周长行

盛夏时节,似乎人人都想在凉快处呆着,于是就出现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箴言,也产生了“哪里凉快,到哪里呆着去”的调侃或“呵斥”。

仅纳凉这一项,其讲究也颇多。比如读书人,不管去哪里纳凉,大都会拎上一本书。既纳凉又读书,岂不快哉。书籍永远是读书人的忠实伙伴。与书“同此凉热”。然而,书籍绝不单单是一个陪伴者。

书中也有专门供给读书人的上等的“凉饮”或清凉处。近读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周亮工的《尺牍新钞》卷十,其中就有一段凉殷殷的描写:绿茵深处,舣舟载酒,相待久矣。主人翁须亟来,借芰荷风冷然醒之,否则一片清凉,恐彼终付瞌睡中耳。

反正尽是清风送爽的美文,不妨翻译过来,爽就爽个痛快,凉就凉个透彻:小船早已停泊在绿茵深处,酒菜也预备好了。你这位主角请赶快动身来吧。别人在这里已经等得够久了,真希望你快来,用这里充满荷香的冷风,来扇醒大家的瞌睡。不然的话,岂不白白辜负了这夏日中难得的一片清凉。

读着上面这些个文字,你能不凉爽吗。绿茵深处的小船,充满荷香的冷风,爽得“大家”都打瞌睡了哇。这是多么让人神往的纳凉之处啊。

然而,你不读书上哪儿去寻找到这样的“爽心”的地儿呀。

书籍,是读书人最好的纳凉之处。冬暖夏凉的圣物。几乎每本书里都藏有防暑降温的“秘笈”。然而,称得上读书人的,才能领略到这样的“秘笈”。

《儒林外史》是写读书人的小说。小说中的杜少卿,就是这类人物,也是作者吴敬梓的影子。吴敬梓在小说末尾的词中写道:

记得当时,我爱秦淮,偶离故乡。向梅根冶后,几番啸傲;杏花村里,几度徜徉。……

虽说“我爱秦淮”,可是偶离故乡来到此地,喜欢去的却是梅根冶、杏花村这类“一片清凉”之处,并不想到秦淮河房的风月场中凑热闹。

可见吴敬梓也在寻找“清凉之处”。一个读书人兼写书人的“清凉之处”。

咦,怎么写“清凉”,写到这份上了。我闹不明白。写作,有时就是不由自主的事儿。

(写于6月15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简介】周长行(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诗人。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鹍鹏腾飞的地方》《大山的呼唤》《大京九解说词》《赵忠祥写真》《乔羽恋歌》《不醉不说乔羽的大河之恋》《大国词人乔羽传》《伟大的我们》《大浪淘金》;中篇报告文学《岩石岁月》《悠悠玉兰情》《巷道雪洞》。诗集《句子的队伍》。作品曾获《解放军文艺》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