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与大方向

打下南京的太平天国,并没有将凌厉的攻势进行到底,而是一个急刹车停了下来,把江宁改成天京,定为都城。所谓天京,就是太平天国的首都。

用改名的方法,把前朝的地盘过户到自己名下,这是历代新朝的惯用程序。太平天国将江宁改名,单方面剥夺了大清帝国的产权,宣布了所有权的转移。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向来受到众多批评和责问:何不杀去北京,杀了咸丰,推翻清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观点不能说没有道理。进军河南,打下北京,从政治、战略和历史角度来看,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可是,太平天国,或者说太平天国的高层决策圈,为什么否决了这一方案呢?

并不是太平天国高层决策圈所有人都不主张这一方案,洪秀全就曾多次提出要打到河南去。

定都之争,由来已久。太平天国从桂林撤围后,杀入湖南,最迟应该在道州,就已经开始讨论建都问题;至长沙撤围前后,建都之争开始升级;打下武昌后,定都之争开始白热化。经过妥协折中,暂时取得阶段性一致意见,决定进军南京。

打下南京后,定都问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

时不我待,太平天国必须迅速做出决定,到底是定都南京,还是北出河南,这是一个必答题。

按李秀成后来的回忆,这场争论,主要在洪、杨之间继续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秀成在狱中写天平天国历史

这是一场几乎势均力敌的争论。洪秀全是教主、天父之子,杨秀清是天父,一子一父。洪秀全是天王,杨秀清是东王,一君一臣。一个间歇性地掌握教权,一个若即若离地掌握着政权。政教分离的二元首长制,决定了太平天国定都之争最有发言权、能够拍板的,必是洪、杨二人。

问题就在大当家和二当家的位置有点含糊,意见也有分歧,而且很严重。

洪秀全极力主张分兵镇守南京,主力北上河南攻打北京。杨秀清对洪秀全的北进方案虽然有些心动,但定都南京的想法又很难放弃,犹豫中无法决断。

关键时刻,小人物出场。

根据李秀成等人的回忆和记载,这个小人物是名水手,是一名在湖南参军的蒋姓资深水手,而且是开杨秀清帅船之人。

听到小道消息后,他大声疾呼:我要亲口告诉东王,万万不能往河南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姓水手向东王慷慨陈词:河南虽然地处中原,形势险要,可是那地方缺吃少喝,无水行舟,一旦被清军包围,就得死翘翘!另看河南名气大,其实比不上江南。这地方多好,既有长江天险,又富得流油,江宁城又高又大,也是帝王之都啊!况且你手里船只万千,放着现在的水路不走,何必跑到那个干巴巴的地方去搞什么风险投资,不如就在这儿建都!你再想想吧。(据《李秀成自述》)

司机不发言则已,一发言领导必定重视。杨秀清果然被说动,下定决心,天父拍板,一锤定音,天王入城,定都天京!(《李秀成自述》:后东王复想,见这老水手之言,故而未往,遂移天王驾入南京,后改为天京。)

一名司机,哪来这么大的能量,能够左右定都这样顶尖级的战略决策?司机与领导的关系铁,不排除这个人情因素。但是,如果深究下去,可能能够发现幕后隐藏的一些深层原因。

一般来说,司机虽然与领导走得近,但不可能知晓高层机密,更不可能参与决策,这是官场的潜规则。所以,话少的司机讨领导喜欢,话多的随时准备走人。

问题的关键是,这位蒋姓水手如何得知定都之争?

答案只有一个-说明定都之争在太平天国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也说明此事在广大军民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太平天国的一员,他们不能不关注会长远影响太平天国国运的国策。民与国休戚相关,国与民实为一体。太平天国的命运,又何尝不是他们的命运?

如果太平天国组织全国军民,公开无记名投票,北进河南和定都天京,哪一种方案会多数胜出?

百年之后,揣摩那些已经远离我们的历史人物,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几乎没有头绪的问题。但细细分析起来,似乎仍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姓蒋的这名水手,作为太平天国普通一兵,胆敢向最高领导人激情谏言献计,只有一种可能,即代表了广大基层民众的意见。这名水手的发言,可以视为广大军民的代言,至少是代表了水营将士的普遍观点。

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个想法;但一千个人,也可能会只产生一种想法。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特定的社会团体或群体,往往会有较大的共性,产生较大的交集,表现出相同的心理倾向。

太平天国的军民,基本来自社会弱势群体,农民占大多数,其余就是水手、挑夫、矿工、船夫、轿夫······他们靠着并不强壮的身体,艰难地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他们中的大多数,参加太平天国的动机,也就是换个活法,希望能够过上好一点的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西的老兄弟,已经在血里火里拼搏了两年多,前有堵截,后有追兵,风餐露宿,危机四伏。沿途参军的新兄弟,短的上月,长的逾年,也没少吃苦,没少受累。活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多少老兄弟、新兄弟被杀被抓,成了鬼兄弟?

天王好像还说过小天堂的事吧?还许诺过一到小天堂就全民颁奖吧?现在好不容易打到这富庶繁华的南京,何不就在此地建都立国,兑现承诺,歇口气,享享福!何必跑到河南那个贫困区去冒那个险?现成的果子不摘,还继续赶路,犯得着吗?

最不想去河南冒险的,恐怕是水营将士。水营司令唐正才,就力主建都金陵,他认为黄河以北不利舟楫,地瘠民悍。骑兵离不开马,水兵离不开船,离开了船,他们缺乏安全感,也将基本丧失杀敌建功的机会,被敌人杀掉的机会倒是大大增加。蒋姓水手激昂和勇猛的陈述,正是这种心理直白的宣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另一个角度说,趋乐避苦是人的天性,任谁也无法避免。所以,人们常常贪图眼前的享受和快感,不去多想可能由此带来的长远灾难。先吃饱这顿,下顿以后再说;而且以后的事,谁说得准呢?

我们不可能要求太平天国广大军民都有诸葛亮那样的眼光和见识,他们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觉悟和水平。我们可以理解他们的想法,洪、杨作为领导人,当然也不能无视民意,一意孤行。

而且,持北进河南观点的,人数上实在少得可怜。除了洪秀全,有记载的中高层领导中,就只有一个罗大纲。罗虽然擅长水战,却与唐正才相反,力主进军中原,虽然见识高明,却孤掌难鸣,只得郁郁而退。

因此,定都金陵,不只是杨秀清个人的观点,也不只是他抢夺决策权的手段,更是太平天国广大群众的呼声,有着极为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

洪秀全屈服于杨秀清,放弃河南,定都天京,除了杨秀清掌握了最高宗教权外,恐怕与此也有莫大的关系。

因为,洪秀全应该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强扭的瓜不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定都小天堂

太平天国既然看中了南京,而且让它跟天国叫了天京,好歹实现了“我想有个家”的梦想,可是这个家与天堂比起来,实在显得太小,那就叫小天堂吧!

既然与天堂扯上了关系,就得与地狱,或者是与人间,有所区别吧。最起码得有天国特色,清“妖”那套,该晾的晾,该删的删;天国特色,该补的补,该造的造。

太平天国打下南京,十天之内,紧急开展城市建设,内容基本上就是武昌城市建设的扩充和升级。

一是肃反。在杨秀清的主持下,太平天国首先组织搜妖队,将清兵满人清洗干净,朝服、官服、顶戴花翎也未能幸免于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是安民。“肃反”之后,便是“安民”。杨秀清严令天兵,不得私闯民宅,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当然,大清政府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太平天国一点也不客气,自行接管,并入圣库。

三是分居。太平天国在“讲道理”之前,清查户口,将南京城内百姓点名入册,按性别分类,各占半边天。男的叫新兄弟,女的叫新姊妹。

四是传教。除了大规模地讲道理外,杨秀清还以东王名义下了两道命令,努力将天京打造成政教合一的示范性城市。

杨秀清先讲道理:天王是奉天父和天兄的指示,来世间拯救你们,你们每个人,都要认得天王,紧跟天王,一起赶走鞑子,打下江山,同享天国之福!

讲完道理,杨秀清开始恐吓:如果你们不敬天,不拜上帝,别怪天父生气,天父一生气马上就不客气!第一次客气点,呼风唤雨闹点洪灾就是了;重犯么,就麻烦了,什么狗精啊蛇精啊,都会找上门来(吓唬人的把戏)。

道理讲完,威胁使完,剩下该是造舆论造声势了。杨秀清命令,在南京各家各户门上,都写上“人人拜上帝,个个上天堂,快来快来拜上帝”等宣传标语。

宣传讲究的就是铺天盖地,时时刻刻映入眼帘,分分秒秒刻入脑海,最终形成心理认同。当年,希特勒就是靠这个起家的。

杨秀清打理完城内,迎接天王入城,定都安顿下来后,开始打理城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城外形势,并不乐观。咸丰得知江宁失守,震惊之下,急忙开始新一轮的调兵遣将,希望能够把自己的财产从洪秀全手里抢回来。

长江一线,咸丰能用也还中用的将领,算来也就向荣和琦善两位钦差。

在咸丰的催促之下,原被琦善派往河南驻防的直隶提督陈金绶,偕同候补四品京堂胜保带兵四千,于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的第一天(30日),抵达江北江浦。

所谓候补,就是排队等官,替补上场。首发挂了或者受伤,替补就有上场机会。南京一战,大清官员挂了一片,该替补队员心里偷着乐了。

陆建瀛的两江总督空缺,由怡良顶上。怡良赶路热身期间,由杨文定先顶着。福珠洪阿的江南提督空缺,由邓绍良补上。

邓绍良是员猛将,在长沙保卫战中立过大功。太平军炸塌城墙时,就是他及时赶到,在太平军前横刀立马,救了长沙。

至于详厚的江宁将军这个空缺,因为江宁已经落入太平天国之手,也就无须再补,连候补也免了,否则不是明摆着拿别人寻开心嘛-等到实授,估计板凳都坐烂了!

1853年3月31日,建都第二天。

向荣率领一万余人,赶到南京,随后在城东孝陵卫扎营,称为江南大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秀清一面控制城外要塞,一面将“守险不守城”的战术升级为防守战略,将防御战略线向东延伸,出击南京以东军事重镇镇江和扬州,打造城市防御圈。

向荣到达南京的同一天,杨秀清命指挥罗大纲、吴如孝占领镇江。江苏巡抚杨文定这次没有单干,带上总兵叶常春(水师),沿长江向东,跑到江阴。副都统文艺不甘落后,沿运河向南,跑到丹阳。

1853年4月1日,打下镇江的第二天,建都第三天。

杨秀清再次下达攻城令,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指挥曾立昌占领扬州。春官副丞相吉文元自天京北渡攻六合,以巩固天京北面。

镇江和扬州,是天京东面的两大重镇。镇江位于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处,在长江南岸。扬州在长江北岸,紧靠运河。

太平天国掌握了镇江和扬州,北可上运河,东可进上海。镇、扬二城的丢失,更加恶化了咸丰面临的严酷形势,运河被控制,清朝的漕运血管被掐断,财富血液被截流。

太平天国在南京下游的动作,不但引起清政府的高度关注,也吸引了洋人的视线。

说起来,太平天国与洋人的渊源不浅。洪秀全的拜上帝教与基督教之间,就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洪秀全落榜后,正是受了梁发编写的基督教传单《劝世良言》的深刻影响,才创立新教,开始起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拜上帝教,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基督教的中国近代化。

自明中后期起,西学开始隐隐东渐。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学在中国的影响开始大了起来。

历史上,文化上的渗透,总是与军事侵略难分难解地纠缠在一起。

天主教在西方大炮到来之前,已经前来挑战中国传统的文化和信仰,只是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英国人在东南沿海打响了近代侵略中国的第一炮后,列强接踵而至,一边推销工业产品,一边推销基督教义。

宗教传播的结果,与商品推销一样不景气。外国人找不到问题的症结,只能归因于中国社会的传统和固执。

千年不倒“孔家店”

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经过数千年相对独立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气质。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最大的好处就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农民兄弟们,除了有自己寻求温饱的基础外,在精神食粮方面也从来不缺乏,泱泱华夏乃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一个。

中国古代的精神食粮,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类:一种是国营单位栽培的示范稻,一种是民间自发种植的五谷杂粮。

原始社会时期,大家过着群居生活,思想还处于萌芽期。那时,也没有什么所谓的政府,精神文明都是民间自产自销,没什么政策干预,自己想种啥种啥。

到了夏、商、周三代,进入奴隶社会,开始有了阶级,通俗地说,就是有了不同利益群体。奴隶和奴隶主之间,一个要剥削,一个被剥削,水火不相容,问题就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奴隶主要想控制奴隶,首先就要占领思想的高地,不但要控制奴隶的饭碗,还要控制奴隶的大脑。于是,天命说出现,周王就自称天子,反抗开始有了一个专有名词,叫做犯上。无非就是灌输剥削无罪论,劝导老百姓放弃反抗。

西周的精神控制还算成功,没有什么大风大浪。到了东周,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个时候,由于冶铁技术的进步,开始出现铁制农具;由于畜养技术的进步,牛耕普遍代替人耕。在生产力这个强大推手的作用下,春秋时代就开始进入政治地震期,整个社会动荡不安。

与此同时,民办学校开始冲击单一的公立教育制度,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草根开始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如此一来,思想界也就开始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特征,没有统一的政府将它们涂成同一种颜色,不同的土壤开始孕育不同品种的精神食品,这个现象在历史教科书中被称为“百家争鸣”,受到高度肯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没有百家,最多也就十几家,生意做得较大、比较有市场的,拼打到战国时期,主要剩下四大家:墨、儒、道、法。为了抢占市场,各家都打广告促销,同时贬损他家,逼其关停。

秦国看重的是法家店,经过几代人辛苦经营,最后由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法家是功臣,自然受到优待;儒家觉得不平衡,免不了发点牢骚。秦始皇大为光火,于是焚书坑儒,用赤裸裸的暴力公开残忍地把儒家打压得抬不起头来。

秦始皇开了垄断精神食品店的先例,但秦朝并没有因此变得很和谐,不久就被农民军折腾得半死,最后终于被刘邦的汉朝取代。

取代了秦朝的汉朝,到手的是个烂摊子,竟然连皇帝的马车都找不到颜色和谐的四匹马,于是觉得秦朝这个法家店太生猛,改开温和一点的道家店。

道家店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手里经营得有声有色,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接管店面的汉武帝,手里握着祖辈辛苦积攒的雄厚资本,觉得折腾年代应该开始了。汉武帝折腾的目标,就是要将家业做得更大,这就得走生猛路线,努力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武帝打算北击匈奴,开拓西域,将店面狠狠地向周边扩张一把,兼并少数民族开的小店。汉武帝是个明白人,不想做糊涂事,觉得要办这事,必须给天下人一个理由。于是在全国海选理论家,组织说服文稿。

海选的结果,可能连汉武帝自己也没想到,他干的那些事儿,都是法家店的教诲。海选之后,他改换门庭,专门经营孔家店,其他店铺统统关停。

让汉武帝做出上述决定的,是一个叫做董仲舒的儒生。此人聪明绝顶,又异常好学,据说曾经窝在屋子里苦读三年,没正眼瞧过花园一眼。

董仲舒之所以打动了汉武帝,主要是他上的四道菜对了皇帝的胃口。

第一道菜,叫做“春秋大一统”。他说,国家统一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什么商量和讨论的余地。这话哪个皇帝不爱听?无论暴君还是昏君,哪个皇帝喜欢自己的国家四分五裂?

第二道菜,叫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说,要想统一国家,先要统一思想,用哪种思想?当然是儒家!其他的,就晾到一边吧!这个汉武帝也感兴趣,要想控制人民,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控制他们的大脑!

第三道菜,叫做“天人合一”。这个天,不是“天空”的“天”,而是“苍天有眼”的“天”,不是地理概念,而是哲学概念,它能够主宰一切。董仲舒说,天与人是可以对话的,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只有皇帝才行。因为他是“天子”,父子对话,稀松平常。

这道菜,简直把汉武帝搞得爽歪歪!天子,多么尊贵!多么威风!谁敢不服?谁与争锋?不只是汉武帝,以后历朝历代的许多掌门人都被这套说法捧得忘乎所以,胡作非为,胆大包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这个菜里面却有一点佐料,让武帝觉得不地道-天人感应。所谓天人感应,实际上是董仲舒最后留的一手,皇帝既然是天子,地位那么高,万一想胡来怎么办,谁来约束他?

董仲舒认为,儿子当然得由老子来管教。他说,如果君主太不像话,天知道后,就会黄牌警告。黄牌的种类有很多,比如地震、洪水等都是上天对儿子的不满和示警。这个时候,皇帝就应该收敛收敛,不然可能会被红牌罚下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四道菜,叫做“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人际关系开始出现阶梯,通过辩明上下、长幼和男女关系,将杂乱无章的人际关系,变成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变成了命令与无条件服从的单向行驶。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倡导全民遵守,共建和谐家园。

汉武帝吃过这四道菜,很是爽口,从此专营儒家店面,设立公办学校,统一使用儒家教科书,从娃娃开始洗脑,培养儒家人才,选用儒家官员。

从此,孔家店脱颖而出,一枝独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武帝改让儒家独唱后,中国古代就再也没有组建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合唱团了,广袤神奇的神州上空,霸道地飘荡着单调的思想音符。

中途有几个唱家,眼红儒家演独角戏,先后冲锋陷阵,试图夺取舞台,结果都铩羽而归,黯然退到角落,比如国产的道教和进口的佛教。

儒家为了保证自己不败的地位,中途自我手术整容,变调演出,始终稳坐钓鱼台,直到新文化运动那场暴风雨之后,才日渐失宠。

宋明时代整容后的儒家店,有几个新名字,比如理学、心学。

清朝统治者虽是满族,却也接管了这个独家店,支撑着自己在异乡的艰难经营。

儒家店从开张算起,到太平天国时代,已经两千多年;从汉武帝将其变成垄断公司后,也有两千年的长期积累。如此大店长期坐大,大家也都习惯了吃儒家店饭菜。外来店铺,比如基督教,很难占领到市场份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家店做的是山珍海味,主要是供官僚系统消费。老百姓除了被填鸭一样灌入一些外,自己也种点五谷杂粮,权作零食充饥。比如观音菩萨、释迦牟尼佛、土地老爷、关公大叔等,虽然是个杂货铺,但是老百姓也自得其乐。

太平天国的崛起,让大清国的儒家店受到致命一击。洪秀全试图用拜上帝教统一教众,挑战挤垮儒家店。从头几年经营的结果来看,的确抢占了不少市场,给儒家店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外国人始终都没搞清楚,为什么自己的基督教,打进中国文化市场的进度比蜗牛爬得还慢。但是,他们依然没有放弃将基督教传播到世界的宏伟目标。如今,洪秀全的上帝竟然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岂不让他们群情激愤、心情激动?